分析车辆丢失的法律责任

时间:2022-06-27 04:39:37

分析车辆丢失的法律责任

[摘要]小区物业服务合同的性质属于委托服务合同,物业对于业主的财产安全只负有法定的一般注意义务,所以小区内车辆丢失的责任并不一定完全由物业机构承担。但如果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存在过错。从而导致业主的车辆丢失。则物业公司需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车辆在需付费的停车场丢失,停车场与车主之间已经形成车辆保管合同。如停车场存在过错,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实践中,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车主加强保护意识等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减少发生车辆丢失案件的数量。

[关键词]车辆丢失;物业服务合同;赔偿责任;立法建议

一、小区内车辆丢失案件责任的承担

小区业主停放车辆丢失的案件时有发生。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损失到底由谁承担,是物业?还是业主本人?物业对于车辆是否负有保管责任?小区物业服务合同的性质究竟是“保管合同”还是“服务合同”?截至目前,《物业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始终没有就此类问题给出明确答案。实践中,专家和学者就此问题也存在着不同意见,审判机关在办案时经常感到非常棘手,各地和各级法院的判决并无统一标准。笔者将引用“业主王某小区丢车案”来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案情回顾

原告王某。为山东某监理公司东营分公司副经理;被告。为东营某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2007~7月21日晚23~40分左右,原告发现其放置在家中的一个电脑包被盗。里面放有人民币18 000元、鲁EAE797奥迪车车钥匙一把、酷派手机一部、小灵通手机一部以及若干重要文件。原告发现物品被盗后随即拨打了110报警并且通知了被告,被告派工作人员张某及保安人员到场巡逻。22日O时30分左右,警方到达案发现场,此时鲁EAE797奥迪车仍然停放在后院。7月22日上午,原告及在原告家中居住的阎某等人突然发现鲁EAE797车被盗,遂立刻于10时lO分向东营市公安局东城分局报警。警方调取监控录像显示,22日2时19分,一辆白色奥迪车驶出小区,据保安人员记载:2时19分有一辆银白色奥迪车外出,车号鲁EAE797,经查有出入证,按规定放行。正是原告王某“不翼而飞”的奥迪车。

法院审理的过程中。原告提供了物业费收据、双方签订的《物业管理服务协议书》、报案记录等相关证据。原告主张,作为物业公司应该负责业主的财产及人身安全,《物业管理服务协议书》已就此义务有明确规定。既然双方已经签属此文件,那么其就应当具有合同的效力,在原告和被告之间形成了车辆保管合同。车辆的丢失属于被告管理不当,应赔偿其直接损失373670元。以及由此引起的间接损失179282.5元。

而被告辩称:车辆的丢失属于原告的疏忽大意引起,由此带来的损失应该由保险公司赔偿。同时,原告所主张的“物业机构应保护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于法无据,原被告之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车辆保管合同,原告的主张不应得到支持。

东营区人民法院认为。原告在2007年7月21日晚23时40分电脑包被偷时已经知道车钥匙及出人证丢失。虽然此时车辆仍然停放在后院,但原告作为一名成年人应当预料到车子此时处于极度不安全状态,随时有被偷的可能,而原告却没有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被告物业公司,在已经接到业主财物丢失的报案后,虽然派工作人员及保安进行巡逻,但并没有就原告车辆采取比一般车辆更为谨慎的注意义务。两方都存在同等过错,遂作出如下判决:1.被告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王某车辆损失46965元。2.驳回原告王某的其他诉讼请求。一审宣告后,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并无不当,与一审认定相同。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一百五十八条之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案争论的焦点在于:在实践中,业主和物业服务机构通常不会就车辆停放与管理问题成立专门的合同,只会依据《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成立“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或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订立“物业服务合同”。合同的特殊性在于业主往往没有选择的余地,车辆的保安与管理也只是作为合同的一项附加条款,此时物业服务合同的性质对整个案件的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物业服务合同的性质

物业服务合同根据服务内容。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的物业服务合同中的服务事项不仅包括全体业主公共事务的日常管理活动,还包括基于单个业主私人事务的特约服务。狭义的物业服务合同指仅基于物业之公共事务管理的物业服务合同。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的物业服务合同。据调查,我省在上半年共受理物业服务合同案件1印余起,已结案60起,其中调解结案的为49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数量的大规模上升。一方面表明业主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反映了实践中存在物业服务相关法律不健全、部分业主付费买服务的意识不强、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虽然物业服务合同案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学界对于物业服务合同的性质始终存在争议。主要存在委托合同说、保管合同说与服务合同说三种观点。

委托合同说认为,物业合同与委托合同的特征完全相同。都具有相同的客体,都为双务、诺成合同。作为委托人的业主将物业管理委托于物业服务企业,物业即为受托人。但笔者认为此观点存在不妥之处:首先,就委托合同而言,委托合同的受托人在处理委托人的事务时。是以委托人的名义来实施的。而物业服务合同中。物业企业通常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相关的民事活动。而并不是以业主的名义实施管理服务。其次。依委托合同的性质来说,受领委托事务的处理后果是委托人的主要义务。即受托人根据委托的权限完成委托事务的,受托人应当承担因此产生的后果。这显然违背物业服务设立的初衷与当事人的意愿。

保管合同说与服务合同说是目前学界争议较为激烈的两种观点。笔者将就此两种观点进行详细阐述。保管合同说主张,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的车辆属于保管合同中的保管物。保管人只要存在保管不善的行为造成保管物损毁、灭失的。就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服务合同说认为,业主和物业之间形成的仅仅是一种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合同,物业对于业主的财产安全只负有法定的一般注意义务。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业管理条例》第47条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发生安全事故时,物业服务企业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当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协助做好救助工作。”可见,除非物业与业主签订保管合同,否则物业只对在未尽到合同约定的安全防范义务时而引起的财产损失承担相应责任。“相应”指物业服务企业的过错在造成损失的原因中所占的份额。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即物业服务合同的性质为服务型合同,主要原因如下:

1.保管合同是指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也称寄托合同。在保管合同中,寄托人必须将自己的物品交给保管人管理。即实际转移保管物的占有。实践中业主交纳一定的物业费即可将车辆停放在小区内的专属区域,表面上物业公司似乎已经实际控制车辆,但现实是业主仍然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随时随地使用。即意味着物业公司并没有实际占有,这显然与保管合同的定义相违背。

2.就保管合同来说。业主向物业机构交纳一定物业费的行为属于有偿保管。在有偿保管的情况中,保管人只要存在保管不善的情况造成保管物损毁、灭失的,就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物业服务机构的设立,是为了维护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例如对小区内卫生、环境、安全等实施管理。虽然物业可以通过门禁、车辆出入登记、保安巡逻、安装监视器等方式来加强小区内的安全等级,但要求其负有绝对的安全和保管义务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用保管合同的性质来追究物业的责任是极其不合理的一种做法。超出了物业服务机构的承载能力也加重了其负担。

3.就停车费的使用而言,除非双方另有约定。否则应纳入到全体业主共有的物业维修基金中来,用于重建、改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并对其进行维修、保养,究其根源是为了全体业主共同的利益,所以停车费并非业主交给物业机构的保管费。

4.物业服务机构自身作为一家赢利机构也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物业通过收取一定比例的物业费用于负担提供完善、优质的服务所必需的花销外,还需维持自身正常的运作和发展。物业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反过来也会为小区内住户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就物业费的数目来看,每个月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相比车辆本身的价值微乎其微。如果物业服务机构已经尽到管理、注意义务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其对车辆的丢失承担赔偿责任,这显然是有违公平的。

(三)赔偿责任的承担

综上所述。“服务合同说”较为完整的阐明了小区内车辆丢失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物业机构如果对车辆被盗存在过错,那么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物业机构已经尽到相应的管理义务,例如巡逻、进行车辆进出登记和询问等,那么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或承担减轻责任。就本案而言,车主王某在已经知晓自己车钥匙、出人证丢失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对其采取保护措施。加大了丢失的安全隐患,存在明显过错。被告物业公司在知晓原告车钥匙丢失后,也没有对原告的车辆出入采取比一般车辆更加谨慎的注意义务,存在管理不善的行为。所以双方应各负50%责任,法院的判决是公正合理的。

二、停车场车辆丢失之法律责任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车一族的不断扩容,因车辆在停车场毁损、灭失引起的纠纷也在大幅度增加。作为微利经营停车场的公司要面对收入与责任的不对等、收入与赔偿风险的巨大差别。停车场内车辆丢失,责任究竟由谁承担?笔者将引用两例案件来进行分析,希望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案例(一):车主李某将车辆驶进了某市机场的普通停车场。该停车场无需缴费。李某锁好车门后离开,大约半小时回来后却发现车辆被盗。遂只好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赔偿了李某的一切损失后取得了代位权,以停车场作为保管人应该承担车辆丢失的损失为由,向停车场提出索赔要求。法院认为,李某与停车场之间并没有产生寄存与保管的法律关系,停车场不应赔偿李某丢失车辆的损失。

案例(二):1999年10月18日,某医药公司将其所有的车辆向某保险公司投保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等险种,保险期限自1999年10月19日起至2000年10月18日止,其中盗窃险的保险金额为40万元。2000年2月5日晚,司机王某将该车停放在某物业公司经营管理的汽车停车场内,交由该停车场保管,该停车场将“取车凭证”交给了司机。次日上午,王某去取车时,发现车辆被盗,停车场也出示证明证实该车是在其停车场内被盗的。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三个月后。公安机关出示证明证实,未能侦破此案。被保险人某医药公司依据车辆保险合同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依据合同约定,向被保险人某医药公司支付了32万元的盗窃险赔偿金。与此同时,某医药公司也向保险公司出示了权益转让书。将该车项下32万元的权益转让给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遂向法院提讼。要求停车场赔偿该车项下32万元的损失。

1.停车厂车辆丢失后。何种停车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两例案件的区别显而易见:一家为公益性停车场,即公共停车场,任何车辆均可无偿人内停放。这种停车场在现实中十分常见,大多分布在商场、大型超市、公园、体育场周边等,由于停车是免费的,而且车辆仍然在车主的实际控制中。所以物管公司无权干涉车主如何安排、使用车辆。只要其尽了普通的注意义务(例如:安排位置、指挥倒车、通行指引等),一旦发生车辆的损毁、灭失,只能由车主自行承担后果。而另一家停车场是属于经营性停车场,它的特点是往往与酒店、企业、娱乐场所相配套。有专门的报案负责巡逻,由物管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并且物管公司在根据时间收取停车费后会出具一张收费小票。此时车主与物管公司之间便形成保管合同:保管人合法占有了寄存人交付保管的财物;寄存人将对所需保管财物的排他占有和实际控制权交付与保管人:保管人自愿接受和控制所需保管财物,并且知道他有按寄存人的指令归还该财物的义务,愿意承担对该财物的保管和控制的责任。此时车辆在停车场丢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四条规定:“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案例(二)中,保险公司是否取得代位求偿权?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保险法》第44条第1款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依据该法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支付给被保险人保险补偿金后,依法取得了赔偿金额范围内的代位求偿权。另外,《保险法》第44条第3款规定:“保险人依据第一款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不影响被保险人就未取得赔偿的部分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依据该条规定。本案保险车辆超过32万元的部分,停车场应赔偿给被保险人某医药公司。因为,被保险人只将该车项下价值32万元的权益转让给了保险公司,超过部分的权利仍归被保险人所有。

两例案件看似都是车辆丢失问题,但审理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笔者建议广大车主在日常停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车辆一定要停放在专业停车场。离开时记得索取车辆保管凭证、缴费单据或取车凭证并妥善保管好。这事关车辆保管合同的成立、有效以及依据车辆保管合同进行追偿。2.一旦发现车辆被盗,立即让停车场出其证明车辆被盗的事实材料,并且及时请求公安机关到被盗现场侦查并出示证明材料。3.安排好求偿工作的时间。车辆被盗后,要及时与停车场协商赔偿事宜,如果协商不成,立刻向法院提讼。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诉讼时效为一年。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受害人即丧失了胜诉权。而且依照《保险法》第45条规定,保险公司也不能向第三方行使代位求偿权,所以积极向第三方索赔也是被保险人的义务。

三、立法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1.逐步完善有关车辆服务合同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避免因法律规定不明确带来的案件争议。

2.小区内的物业机构应逐步完善物业服务合同条款,明确、细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减少或避免因合同内容不明确、不具体而引发的纠纷。

3.民众应加强防范意识。保存好驾照、车钥匙、出入卡等随身重要证件,避免因疏忽大意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4.公民应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生车辆丢失案件,公民应学会如何依照法律的规定及时、准确、快速地缩小损害范围,避免损失扩大。

对任何人来说。车辆被盗所带来的损失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减少车辆丢失案件不仅需要立法机关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公民要努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日常生活中谨慎管理自己的财物,案件发生时冷静、及时地运用法律武器,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切实的减少车辆丢失案件发生的数量,从而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5-56.

[2]关淑芳.物业管理合同的性质及其法律适用[J].当代法学,2007,(4).

[3]江平.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试论如何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下一篇:行进间运球上篮训练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