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时间:2022-06-26 01:25:06

情境教学,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教学是门艺术,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情境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法子。初中生的年龄还偏小,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还依赖于兴趣,而情境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内心蕴藏着的这种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去接触新知,所以,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活泼轻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付出全身心的努力,但是,落实到课堂上具体的教学步骤,我们又必须将其生活化。要使学生感觉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我们没有留意和发现。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上,创建生活化情境,学生会学得兴致盎然。比如学习“轴对称”时,我没有先引入轴对称的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建筑设计、艺术作品、自然界的动植物、我国汉字等等,生活中千姿百态的轴对称图形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由此创设的情境也就引发了他们对这一章学习的兴趣。有时,我还会在学生初步懂得轴对称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思考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事例如下:

警察监视一名犯罪嫌疑人的时候,看到他右手缠着绷带,但当审问犯罪嫌疑人时,却发现他左手缠着绷带,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样的事情也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破案这类题材最能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镜面反射造成的。

编者在课本里设置了不少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由于教材是统一编写的,它不可能照顾到各个不同地区不同状况的学校,因此,根据学生实际设置生活情境也就成了我教学预设的重要环节。有时,我会将原来的题目适当加以改动,使生活情境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中,课本上原来有下面一道题。

码头工人以每天30吨的速度往一艘轮船上装载货物,把轮船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问:1.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卸货速度u(单位:吨/天)与卸货时间t(单位:天)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船上的货物必须在不超过5日内卸载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至少要卸多少吨货物?

我们学校附近没有码头,少数学生外出旅游时看过码头工人卸货,而不少学生见过工人卸沙子。因此,我就将题目稍加变化,由码头工人卸货变成施工现场工人卸沙子,这样,题目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许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致。

二、课件情境

新课标实施以来,多媒体技术也走进了课堂,课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由于多媒体课件集合了文本、图画于一体,动态的画面又模拟了真实世界,逼真的环境和轻松优雅的音乐配合,营造了相当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极好地调动学习情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课件的运用还节省了大量的书写时间,容量大、效果好。比如学习“轴对称变换”,前面学的轴对称讲的是一个图形或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轴对称变换讲的是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轴对称的图形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运用课件设置的情境就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和归纳得出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并给出轴对称变换的描述,这样的情境理所当然地受到学生欢迎。试想,如果让教师用语言来叙述轴对称变换,要比课件多花多少时间啊。特别是复习阶段,由课件创设的动态情境,学生常常记忆深刻,难以忘记,且容量大,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压缩了复习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课件情境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内容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能因为画面的魅力而延误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三、问题情境

我国古代先贤指出:“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课堂上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确能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我出了两道题后提出了一个连环问:1.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根据上面函数的共同特点写出这种函数的一般形式?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但是,我认为,教师还可以突破教师提问这种常规的教学方法,把提问这一学习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疑、设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古人的话对我们应该有启发。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让学生提问,在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得新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潜在的学习动力。问题情境的设置,我常这样操作:新知课,我会让学生阅读了内容后自己提问;作业后的评讲,学生自己质疑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期中或者期末考试,试卷的评讲我也常常由学生先设疑,再探究。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行之有效。

教学情境绝不止以上三种,但无论哪种情境,都需要我们去精心预设,认真实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上一篇:浅谈学校如何实现人本管理 下一篇: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