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的防治

时间:2022-06-25 04:08:58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的防治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步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而与之伴生的城市病也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顽疾。本文基于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城市病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病;防治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城市病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阻碍。“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如何防治城市病成为摆在城市化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城市病的表现

(1)交通拥堵严重。城市交通拥堵长久以来一直为世人所诟病,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头号难题”。李陈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交通拥堵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净福利的损失,瓶颈路段的拥堵和部分道路的闲置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表现。而当斯定律则指出城市政府的交通投入越多交通量越大。另有调查表明,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有80%的路段和90%路口的通行能力已经接近极限。乘车环境恶化,车速降低,时间延误,燃油费用上升,排污量增加,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2)人口膨胀。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户籍政策的放开,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加上改革初期国家重点发展大城市的政策,使得资本劳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得以建成,而这又吸引着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徐和平通过分析大城市形成的历史轨迹发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特大型城市强大的集聚效应势必导致人口聚集继而人口膨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共登记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8%,相当于新添了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人口。(3)生态环境恶化。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工业化和与之俱来的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成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创造了巨额财富,但英国也被冠以欧洲“脏孩子”的帽子。环境问题和住房问题等其他问题重叠更是加剧了欧洲工人的生活窘迫的状况,引起阶层之间在空间上的不平等与隔离。而我国或多或少的正在经历英国曾经走过的道路。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的《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显示,2011年,在监测的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按老标准评价,仍有11%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未达标,而且执行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后,我国城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将逐步显现。(4)能源短缺。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民和政府都未能树立资源危机的意识。然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人均资源都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据《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虽然资源约束并非中国经济发展的绝对障碍,但目前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多年来依赖大量资源消耗,中国经济的得以快速增长,但代价是:资源消耗过渡、环境破坏严重。因此能源短缺危机与环境约束压力同时并存。2005年中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不到3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00立方米左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左右,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二、城市病的成因

(1)城市化与市场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纵观中外,无论从工业革命欧洲各国相继出现的城市病,还是首都北京的交通拥堵和雾霾天气,都说明城市病带有普遍性的世界现象。城市化必然会导致城市人口,特别是大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因为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必然使得非盈利的和低盈利的基础设施部门供给不足,而城市人口增长又极易超过基础设施的容纳能力,从而造成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也是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同时出于资本逐利的天然本性,使得在原有城市配套设施成熟的地区会吸引更多的劳动以及资本的涌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空间格局不断向外延扩张的趋势。(2)城市规划不科学,空间结构不合理。目前,一些城市虽意识到建设卫星城可有利于缓解城市病,但在规划的时候并没有对配套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资源进行通盘考虑,这就形成了一大批“钟摆族”,周而复始的摇摆在市区和郊外之间,这就又引起了早晚高峰带来的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如此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比如北京,朱铁臻认为,目前北京市周边的卫星城,虽然人口规模较为可观,但是功能过于单一,人们将其称之为“卧城”。也就是说只是起到了睡觉的作用。问题虽然表现在交通和配套服务上,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根本问题还在于早期的规划上。(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我国在城市化的水平达到50%以前,全社会的目标都集中在经济效益上,从个人到企业,从地方到中央,都主要是以经济效益的高低论成败、定政绩,因此,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被忽视,甚至以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谋求经济效益。这就好似我们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在拼命追求事业上的成就,而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自己身体的健康,不规律或无节制的饮食,疏于运动,等到了垂垂暮年却用金钱买健康。现在都市人都开始讲究养生之道,从年少时期就树立健康生活的思想观念,而我们城市的发展不也正是需要如此吗?市场经济的逐利行为使得各地盲目发展汽车工业、房地产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北京,2010年以来小汽车以每天2000辆的速度增加,而新的汽车生产基地仍在投产。

三、防治大城市病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防治交通拥堵、城市污染等“城市病”,关键是要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不仅重地上,而且更注重发展地下轨道交通。合理配置各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构建快速通道。加快地下管网一体化建设,重点改造城市积水点,加强城市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积极推动数字城市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信息化带来的交通智能化,可以引导车流、减少拥堵;信息化可以省略城市交易中许多中间环节,减少消耗和摩擦,促进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高速和协调。(2)防治为主,规划先行。城市规划是政府实现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尤其要重视规划的作用,切实做到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在制定地方发展规划时要着眼长远、通盘谋划,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加强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的衔接。而政府在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上应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如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公交引导的土地开发政策,在大城市及周边地区修建新的轨道或快速公交,在交通沿线布置新建居住用地和新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设置自行车专用通道,鼓励自行车出行等。(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用多种措施维护城市生态体系。严格保护现有的城市绿化设施,有效处理和控制城市垃圾。鼓励城市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分类收集制度,逐步完善垃圾收集转运网络。实行城乡生态一体化规划,统筹城乡空间结构格局,遵循生态规律,合理调整工业产业布局。要结合城市改造,逐步调整用地性质或向辅城、或向郊区城镇的工业区迁移引导,同时要切实防范“三废”扩散,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强科研和科技兴农,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国内外针对城市病的解决对策和理论研究研究不胜枚举,如构建“健康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而我国的城市如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将一些先进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将是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李陈.国外经典城市病理论与主要城市问题回顾[J].西北人口.2013(3)

[2]徐和平.经济发展中的大国城市化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1~54

[3]霍桃.环境保护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J].中国环境报.2012(6)

[4]朱铁臻.生态经济市: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J].生态经济.2000(3)

上一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小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下一篇:金融风险预警定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