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金融异化及改革模式选择研究

时间:2022-06-25 07:38:12

农村合作金融异化及改革模式选择研究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是为社员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机制也随之不断变革,农村合作金融的服务宗旨和组织原则出现了异化。

关键词:各作金融;异化;改变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31-01

1 合作金融异化现象的出现

合作金融,是按照合作互助的精神,以民主管理的原则参与经济事务的金融形式,它是合作经济的一个分支,是在合作思想指导下并在长期金融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在我国,合作金融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国参与市场化的程度和水平也不断提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率的最优化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为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优胜劣汰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合作金融组织对原有的经营目标、原则和理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转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离原有合作制原则的现象,合作金融异化由此产生。

合作金融异化造成了各国合作金融组织的功能出现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影响其支持农民和小工商业者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将已经出现商业化、股权化倾向的合作金融组织彻底改革为商业银行,还是将其转变为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使其继续发挥在农村应有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2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的表现与产生原因

2.1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的表现

(1)服务对象上的转变导致了互助精神淡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农村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一些乡镇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方兴未艾,这些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投放贷款上,农信社不再局限于个体农户,而是逐渐转向这些企业,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随着服务对象由个体向企业的转变,农信社社员互助精神逐渐淡化。

(2)商业化色彩日益加重。

信用社建立之初,凭借手续便利、灵活多样、支农惠农的金融服务,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为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近些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进驻城乡,其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加多样化、现代化,给农信社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此情况下,农信社又缺乏足够的政策指导和政府扶持,而农村投资环境的变化却为农信社向商业化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农信社逐渐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以前互惠互助、合作支农的服务模式逐渐转向追求盈利、创造利润的经营目标,商业化色彩明显加重。

(3)互助合作的民主管理逐渐淡化。

业务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领导经营。农信社内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日趋完善,内部管理层由金融专业人员组成,管理更趋向于专业化、高级化、合规化。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农信社理事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都要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但事实上农信社的内部领导层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主要由上级组织进行任命。社员大会只是流于形式,大部分农信社很少召开社员大会,甚至都没有规定社员大会召开期限。由于监督机制的缺失,外部社员不能及时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内部社员的行为,更谈不上对农信社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民主管理的合作制初衷逐渐淡化。

2.2 导致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的原因

(1)合作金融的制度缺陷是导致其发生异化的内在原因。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合作社的性质决定了其势必要追求公平与公正,它的内部实施成本较高,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经济组织。合作社的决策采取社员“一人一票”制,一项议案的通过与否需尽可能多的社员集体投票后才能决定,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组织方式上大大增加了决策的成本,造成了决策的迟缓。社员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尽相同,对一项议案的决策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见,“一人一票”的集体管理制度,需要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都会造成决策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2)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的外在原因。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浪潮波涛汹涌,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形势下,农信社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顺应宏观发展趋势,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调整经营,以适应国家总体经济改革的步伐。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形成,对原有金融业务进行了重新分工;同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准入壁垒逐年降低,大量实力强劲的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这些都加深了中国金融行业的竞争程度。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其分散经营的方式,走商业化联营道路,组建成股份制小商业银行,才能适应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

3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没有统一的“最优模式”。改革并非同一模式的一刀切,不同模式各有优缺点,既不能急于求成、不分情况地一律变革成商业金融,也不可简单地全部恢复为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制金融组织,应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状况,选取相应的改革模式。

3.1 西部边远地区建立新型农村信用合作社

对于生产力不发达的西部边远地区,为提高农村发展水平,需要有新型的农村信用为其弥补资金缺口。

(1)西部地区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还停留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这些地区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就需要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优惠的资金支持。因此,在西部地区应该把支农惠农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的首位,建立起能够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2)西部地区农户达不到商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要求。

我国的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农户的收入水平很低,在从事金融活动时无法提供信贷抵押品和贷款担保人,达不到商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要求。而农村信用社是专门为中小经济个体而生的,因此农民对为自己而生的合作金融有着天然的依赖和强烈的需求。

3.2 中部近郊地区建立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银行

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中部地区,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本门并存。对职工持股比例较高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将其进一步改造为规范的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

(1)过渡形式的股份合作制适应处于“混合经济”地区的现实。

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过于饱和,近郊地区利用与城市接壤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对于中部近郊地区,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正在向城镇化迈进。这些地区对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需求,更需要有全心全意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其向现代经济转化的金融组织。股份合作制把股份制与合作制结合在一起,兼具二者特点,能够像股份制企业那样扩充资本金,也保持了合作制为入股农民优先提供服务的原则,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中部近郊地区。

(2)保证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改制为何种形式需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自身经营状况良好的农村信用社,并不一定都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地方政府为保证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希望农村信用社改制之后仍然以本地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更希望信用社选择农村合作银行的组织形式。

3.3 东部地区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

东部地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有着特殊的资源和政策优势。随着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其农村的商品经济也较为发达,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符合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因此,这些地区农信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1)东部地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十分必要。

由于东部地区农村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生产已经率先走向现代化和集约化,非农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二、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东部地区私营企业的运转和业务规模的扩大需要用更多的信贷提供支撑,自然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更多的需求。

(2)东部地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备可行性。

东部地区的农信社有着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条件,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由于市场需求和商业化环境的影响,东部地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逐步向商业银行靠拢,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此情况下,合作之名已不再适应今后的发展,理应顺应异化趋势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这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改制后的农信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面对市场的考验,方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外资溢出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分析 下一篇:江苏模具行业资源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