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因子分析与测度

时间:2022-06-24 04:37:27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因子分析与测度

【摘要】影响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等很多因素。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从银行自身体系、金融结构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体系等三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分析与测度。

【关键词】银行体系 脆弱性 因子分析

一、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来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本文选取了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总资产收益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增长率、、名义利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等12个指标,运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1986-2010年25年的数据通过SPSS中的因子分子方法来测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一)前提条件

一般采取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前者用于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各自独立;后者用于比较各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的大小。

(二)因子提取

其为因子分析的关键,即将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

(三)因子的命名

即对每个主因子加以命名,保证其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四)计算因子得分

即计算各因子在每个样本上的具体数值,一般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进行估计。

二、实证研究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运用SPSS19.0进行分析。为了指标均保持正相关性,对资本充足率、总资产收益率、GDP增长率进行了数据处理,分别用(1-资本充足率)、(1-总资产收益率)、(1-GDP增长率)来代替。

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因子后,便可计算各因子在每个样本上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年的综合得分,进而来判断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趋势。

可以得出因子得分函数:

三、结论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可以看出其动态变化。

第一阶段为1989-1994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直线上升,并且一度突破了极度脆弱线。一方面与我国当时的宏观经济过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当时的金融秩序有关。

第二阶段为1995-2000 年,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逐步下降。此时国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信贷紧缩,通货膨胀率也有所下降,虽然脆弱程度得到缓和,但是脆弱指数仍处于高位。之后我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银行体系脆弱性逐步下降。

第三阶段为2001年至今,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呈现逐步稳定,但也带有波动。加入WTO后,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我国进行有效调控,其脆弱性程度有明显改善。

要降低银行体系脆弱性,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建立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全面开展社会信用建设,加快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华,伍志文. 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9): 120~135.

[2]范洪波.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J].金融论坛,2004(7).

[3]刘明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生成新视角[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l).

[4]刘志友.商业银行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陈一慧(1984-),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上一篇:保险公司互持次级债风险研究 下一篇:浅析金融创新对金融行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