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高校德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24 01:28:42

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高校德育教育论文

摘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提炼和升华,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重点处理好三对关系,并要从学校教学、校园文化、树立典型、激励机制、师德建设等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

关键词:“八荣八耻”;高校;德育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

“荣”和“辱”是荣辱观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指社会对人们行为褒贬评价和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这种感受自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文化精神活动之始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辱观就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由“荣”和“辱”两部分组成。“荣”即荣誉,是人的道德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对这种赞誉的追求,体现了社会对个人或团体的积极评价。“辱”即耻辱,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体现了社会对个人或社会外部对社会内部的否定评价。简言之,荣誉是指人在履行了社会义务之后所得到的道德上的褒奖和赞许,耻辱是社会和自我对不道德行为的贬斥和否定。前者是外在的激励,后者是内在的心理束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者大多是从耻辱方面阐述荣辱观的,在他们看来,知耻不仅是立人之第一要义,也是关系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尚书·说命下》中已有“其心魂耻”一词。《礼记》中说:“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孔子认为“知耻近乎勇”[1],并且十分重视“有耻且格”[2]的教化效果,要求人们“行己有耻”[3],即一个人出言行事应有知耻之心。孟子提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并且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4]。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5]的命题,阐明了荣辱观念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且把耻与礼、义、廉并列,看做是“国之四维”,将耻置于治国方略之中。荀子则认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他突出强调了荣辱观“义”的标准:“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6]。他还进一步将荣辱区分为“义荣”、“势荣”和“义辱”、“势辱”,突出了荣辱的道义性质,摒弃了它的功利价值。

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在私有制社会里,剥削阶级是以利己主义为出发点,把个人荣誉和剥削集团的荣誉置于劳苦大众的痛苦之上,其荣辱观实质上已成为等级制度和个人利己主义的代名词。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大荣誉,以背离上述原则为最大耻辱。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传统美德、党的作风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范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实践性。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把握: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上述四条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概括,反映出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国家和民族才会拥有光明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有无比广阔的前景。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上述四条则主要是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道德异化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其中,前面两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直接传承,并概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后面两条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德要求,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通过上述八组对比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我们正确区分是与非、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提供了刚性标准,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新风尚树起了新标杆。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意义更为突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他们成长至关重要,这也关乎到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二、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集体荣辱与个人荣辱的关系

集体荣辱与个人荣辱的关系,是现实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在行为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根本一致的。集体荣辱是个人荣辱的基础和归宿,个人荣辱是集体荣辱的体现和组成要素。因此,在集体荣辱和个人荣辱的关系上,我们既要重视个人荣辱,更要重视集体荣辱,力求将集体荣辱与个人荣辱结合起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认清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首要性、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性;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二)正确处理好精神荣辱与物质荣辱的关系

在精神荣辱与物质荣辱的关系上,我们既要重视物质荣辱,更要重视精神荣辱,特别是要重视培养正确的荣辱心理,形成良好的荣辱观念,以精神导物质。“先义后利,存荣去辱”是中国传统荣辱观的主流。中国历史上众多思想家认为荣辱之分,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合乎道义,强调人生在世应该明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引导他们真正把握荣辱的真谛,知道衡量荣辱的标准绝不是金钱、权势和财富,而是对社会的贡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不论个人还是社会整体,都应当以健康的、科学的、高尚的精神生活来指导和支配物质生活,在实现物质幸福的同时,实现精神幸福。(三)正确处理奉献和索取的关系

求荣避辱是崇高道德理想的积极行动,是历代有志之士倾其一生的追求。在求荣避辱的途径上,我们主张通过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途径来实现。反对好逸恶劳、损人利己和骗取荣誉的行为;反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我们提倡奉献精神,并不意味着号召大家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并不是要否定个人合理的利益要求,而是强调索取的利益是否正当合理、是否侵犯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如果是在法律和政策之内的索取,是应受到尊重和保护的。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奉献和索取的关系,自觉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不断地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创造性劳动中把自己改造成更加高尚和更加完美的人。

三、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路

(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以深刻认识其科学内涵为基础。我们可以建立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层次递进的教材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各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从直观到理性的全面宣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帮助和引导广大学生把握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大小结合,即从大处立意,小处着手。既要教会学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远大理想信念,也要教会他们着眼于道德养成和自觉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八荣八耻”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八荣八耻”内化为每个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准则,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我们可以通过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学风,引导广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推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三)要把树标与借鉴相结合,充分发挥典范的示范教育作用。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荣辱观教育中,我们应该采用树立典型、榜样示范的方式,既要学习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侈”的勤俭美德等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要学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社会主义崇高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清醒认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等荣辱观念的糟粕,并引以为戒。通过光辉典范和道德异化形象的鲜明对比,提高广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要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完善赏善罚恶、扬荣贬耻的激励机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仅仅靠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将广大学生自发的向善热情与扬荣贬耻的制度激励相结合,以长效的稳定的机制加以刚性规范,鼓励学生不断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抵制低级趣味。我们可以制定学生守则、学生公约、思想品德考核评比等规章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评议活动,让所有向善的、为善的,益于集体和社会的品行受到褒扬与鼓励;让一切丑陋的、耻辱的、危害集体和社会的现象受到谴责与鞭挞,以保障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并发挥其教育作用。

(五)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的道德导向作用和表率作用。广大班主任、政治老师、辅导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始终。要带头用“八荣八耻”衡量自己的言行,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常修为师之德、常思违德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爱生如子,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广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作出榜样。同时,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校领导和党员教师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增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学习在前、宣传在前、践行在前,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总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了时展的趋势,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高校必须从学校教学、校园文化、树立典型、激励机制、师德建设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的荣辱导向机制,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打造一个人人有理想、人人讲道德、人人知荣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2][3][4]陈戍国.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1.

[5]姜涛.管子名言[M].济南:齐鲁书社,1992.

[6]章诗同.荀子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上一篇:学校德育系统探究论文 下一篇: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对策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