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讲解过程伦理构建

时间:2022-06-23 07:36:42

文学讲解过程伦理构建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那么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当代文学课程就应该使得学生能深切关注民族、国家、人类的现在与未来,培养学生对个体生命的关爱,培养他们不懈追求人性美、自然美。可是在21世纪,随着就业、生存压力的大增,承载人文教育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在日益走向实用化和功利化。课堂上,教师只进行速效的技能培训和单纯地灌输人文知识,而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忽视掉,把其中大部分的人文内涵丢弃掉。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的课堂上,必须改革老一套的“时间式线性讲解文本”的教学模式,而应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为核心,以文本经典的细读为主要内容来实现伦理建构,具体来说,中国当代文学教师应理性的选择经典作品,通过对其共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的解读来完成中国当代文学讲解中的伦理建构。伦理建构的重点应是如下方面:

一、在对英雄品格的解读中,强调主体的自律性

建国初到80年代的文学作品中最鲜明的特色是人物形象身上的社会理想化的道德人格的塑造。《红岩》中以江姐、许云峰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创业史》中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梁生宝,《人到中年》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文婷,《乔厂长上任记》中的锐意进取的乔光朴等,美好的社会道德的理想寄寓在他们身上,因此他们身上都体现了集体思想和社会公共道德的要求,他们身上也就显现出伟大与崇高的为他人牺身奉献的精神。而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自我制约、自我调节,强调自律而非他律的核心价值与他们的道德与精神完全一致:只有做到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人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而在当下,主体性日益凸出、价值判断太过自我化“总是强调人人为我”,那么中国传统伦理中这种强调伦理本位,培养向里用力之人生的特点对当下的这种情势的发展是一个有效的遏制。和谐社会最终是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无间融合。而北岛的《回答》、流沙河的《草木篇》等作品人文精神高扬、道德底线被牢牢坚守。课堂上教师可进一步与学生探讨:“在当下面临同样艰难的人生抉择时,怎样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是我们最终选择?”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者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完成对自身的道德伦理、人格理想、人生道路的究索。人文精神就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在对美的解读中,体会并努力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老子说:“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中国当代文学中,汪曾祺构建的自由而健康的高邮王国,刘绍棠赞美的洒脱快意的运河地域,张承志讴歌的广袤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等等都是真善美完美统一的世界。在讲解中教师可以指导启发学生领会作家的艺术个性和美学追求,使学生一方面充分感受作品创作的独特魅力和存在价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触境生情,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更懂得去发现美、欣赏美,并创造美的世界。并且作品中传递出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广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文化氛围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生实践。

三、在对爱情的解读中,相信世间的纯洁美好的爱情存在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的加深,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现象,具体表现强调为个人生活中享受的正当性、感官享受的合理性,更喜欢某种直接的感官经验的冲击,甚至爱情也变成商品,也被物质化:一位女孩在电视公开表达的爱情观:宁做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而一些蜂起的私人化写作、下半身写作,更只以乳和臀来诠释人物的内心,勾画灵魂,表达作家的生命体验。面对这种现状,教师要选择表现爱的纯洁与美好的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舒婷的《致橡树》深情表白:“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平等、独立的爱情理想被以诗人拟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里恋情一旦开始,对于爱情男女双方都非常执著,为对方甚至可以终身不嫁,男女主人公都认真地全身心地投入,从不游戏感情。琼瑶的小说里相爱的男女都坚信爱情是婚姻的前奏,婚姻是爱情的延续。小说男女主人公严格遵守着“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原则,极少涉及。讲解文本时,教师应着重阐发作品中的精神内核和艺术美感。让爱情的坚贞不屈,纯洁,美好深植于学生内心。最终造就他们美满的人生乃至和谐的社会。

四、在对生死的解读中,坦然地面对“死”,更好地把握“生”的价值

古代哲人对人生的言行、祸福、社会的安危都有比较透彻的观察与分析,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朴素的辩证思想。在这些辩证思想里,生与死无疑更具深意:生是相对于死而言的,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是偶然的,而死是必然的。当代文学中,毕淑敏便是对疾病与死亡作了深入、透彻思考的佼佼者。在《女人之约》《生生不已》《预约死亡》等小说中对死亡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描写,表达出:“死亡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死亡是一位透明的老师”。她的作品明白地告诉读者,想消解和超越死亡的毁灭,人必须以自己积极进取的姿态和努力工作取得的亮丽人生成绩,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创造生命的壮美与高贵。每个人都应该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拥有向死而生的理念,既不惧怕死亡,也不消极地选择死亡,这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充满无限的意义。

总之,作为当代文学的教学的改革者,要放弃原来按时间,按流派,线性分析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旧模式,而以伦理建构为重点,要求学生理解领会作品中的精神内核和艺术美感。即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尊重自我的个性和他人的价值,并使得正义感、责任心、社会规范等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有健康而正确的爱情观与生死观,去获得自己幸福的美好的生活。这样的结果能实现也许正是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希望之所在!

上一篇:哲学主题时代演变 下一篇:中西医与医学融合创新理论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