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从国内外发展历程看我国的问题与出路

时间:2022-06-21 04:43:32

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从国内外发展历程看我国的问题与出路

摘要:农村小额贷款业务起源于孟加拉国尤努斯的农村实验,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次金融创新。国外的小额贷款业务除了应用于传统农业外,还应用于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养殖业、加工业以及与农业不相关的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小额贷款的制度在日臻完善,但我国就目前实践而言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单纯地将孟加拉国的经验复制到我国难以奏效。探索合理、高效率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小额贷款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小额贷款;发展历程;问题;出路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74-04

一、小额贷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一)小额贷款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小额贷款是基于生产目的而不是基于消费目的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小额度、短期和分期还款特征。[1]小额信贷与传统金融产品不同,其目标是传统金融业务不能覆盖但有强烈金融服务需求的低收入群体,目的在于使该群体摆脱贫困,有自身的特点(见表1)。

小额贷款业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实验,该实验随后采取乡村银行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是非政府组织的乡村银行,属于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尤努斯在乡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居民的贫穷并不是因为天性懒惰,而是因为没有经济发展的原始资金以及使自己贫困面貌得以改善的机会和信心。传统的正规金融机构出于商业性考虑并没有将农民的这种处境考虑在内,这些金融机构并不能给农民提供信贷从而使其有改善自身境况的机会。小额贷款是超乎于正规金融制度的针对贫困农民而特别实施的制度设计,这种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进行自身发展的资金基础问题,从理论上讲是金融体系内的制度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农业产业本身,其远期受益者将是国家财政以及为农业产业做支撑的周边产业。[3]从理论上讲,小额贷款是以低收入的农村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额度的、制度化的信贷服务新品种,通过创新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小额贷款自从实施以来,为众多贫困农户走上致富道路搭建了平台。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小额贷款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类型。福利主义模式在孟加拉国称为乡村银行模式,是单纯向贫困农民施行的一种金融服务,一般五人自愿结合成为一组,组中任何一人有不还款的记录则其余所有人将受到牵连,这种情况下的小额贷款每笔在100-500美元之间,鉴于额度很小所以不需要任何抵押就可以申请到贷款,但需要贷款人分期付款,从而保证小额贷款的还款安全。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贷款是在印度尼西亚得到实施的一种典型方式,该模式下建立起农村居民大量小额游资与急需资金的居民的要求,游资的储蓄成为了乡村居民主要的贷款来源,在经营中通过缩短审批时间和流动服务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贷款公司在运营中充分强调信贷管理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两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为农村贫困地区向富裕道路的过程中构建了平台,这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小额贷款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小额贷款在我国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建国初期就有实践,只不过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集体经济对小额贷款没有强烈的需求。我国小额贷款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小额贷款的发展是伴随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出现的,农业的多种经营实践使得经济底子差的农户感到凭借自身资金的积累改变农业面貌的步履维艰,开始产生对小额贷款的需求。

大规模的小额贷款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试点阶段,这时期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小规模贷款,大多数农户对小额贷款无需求,信用社的贷款业务量也不大。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为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农村,针对农村进行重点扶贫开发,贷款的对象是特别贫困的农民,在形式上包括扶贫贴息款和扶贫非贴息款,但覆盖范围并不大,没有让绝大多数农户受益。三是20世纪末到目前为止为第三个步骤。这时期农村小额贷款和城市小额贷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小额贷款主要是城镇下岗职工贷款和助学贷款。2005年,人民银行决定在晋、川、贵、陕、蒙等五个省区成立七家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试点,随后浙江有百余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运行,继而甘肃、福建、安徽等地也开始运行。这时期人民银行确定了农户联保贷款的“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原则,由于该业务适合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4]

二、我国小额贷款项目的制度设计

中国最早的小额贷款项目始于河北省易县的农村小额贷款项目。易县扶贫社从福特基金会、孟加拉乡村银行以及一些台商和个人得到了一些资助,是我国农村小额贷款走在前面的试点区域。易县施行联保小组模式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在实际运行中主要涉及小组联保、分期还款和中心会议三个主要环节。

(一)相互监督的小组联保制度

贷款申请者为得到贷款需要事先自愿加保小组,小组一般由5人组成,通过选举产生小组长,在获得贷款的程序上采取三轮进行,每轮涉及人员分别为221(数字分别代表组员的数量)。首轮申请贷款时小组中只有两个组员可以有贷款机会,在首轮获得贷款的两个组员开始还款后组内的其他两个组员相继得到贷款,在所有组员都能够正常还款后小组长才能够得到贷款。该贷款模式不仅可以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相互监督等关系,还可以体现对小组长的激励,小组长为得到贷款就需要保障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按期还款。这种机制使得希望得到小额贷款的组内所有成员能够相互监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额贷款的利用效率和还款信用。

(二)确保安全的分期还款制度

小额信贷的分期还款制度可以称作借整还零,是为尽量降低贫困农户贷款后的还款风险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因为小额贷款的服务对象是贫困农民,其经营能力、还款能力都不确定,到期一次性偿还本息的风险会很大。所以整借零还的还款制度设计既保证了农民积累的正常进行也为贷款提供了安全保障。但这种还款制度也有严重不足,即该制度对于每天有正常收入的非农产业比较适合,而对于生产周期长、季节特点明显的农业生产而言就不太适合。小额贷款的分期还款目标本来是为了减轻还款负担,但事实上会使贷款农户的生活状况一定程度上恶化,这与小额贷款的初衷相矛盾。

(三)中心会议

申请小额贷款者每月需要参加一次由贷款公司召开的中心会议,在中心会议上借款人之间除了可以进行项目经验交流外还可以处理发放贷款和办理还款等诸多相关事宜。中心会议既是借款人之间相互交流经验以及进行借、还款事宜的场所,也是借款人之间适时进行资金利用效率监督、降低金融机构追回贷款风险进而强化金融产品信用保障的场所。中心会议的主要功能在于:借款人参与信贷业务,强调借款人自己管理自己;借款还款的场所,增加信贷活动的透明度;借款人在中心会议上相互了解各自的资金使用情况以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由于多种原因在实际运作中中心会议并不一定能够如期举行,这就加大了中心会议发挥作用的难度。

三、我国小额贷款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属性制约性强

1.产品竞争性问题。小额贷款业务由于刚刚起步,加上农村贫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创业的信心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对农村居民的资助机会并不均等。小额贷款的供给与需要之间并不完全对称,居民得到小额贷款还需要一定程度的竞争才能实现。巨大的资金缺口导致小额贷款过程中各种有悖公平的现象发生。

2.产品覆盖面问题。小额贷款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是一项惠农政策,但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历史基础、不同创业抱负的农村居民,得到这种创业资金的机会并不相同。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小额贷款会选择投向具有资金回收保障、具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区。按照这样的逻辑,相对贫困、没有发展基础本应该得到资助的农村地区反而被边缘化,这与小额贷款的初衷是存在差异的。

3.产品层次性问题。小额贷款业务的执行前提是将农户作为一个群体看待,在设计产品时具有整齐划一性特点,但对于同一产品,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产品的整齐划一实际上是将更多的具有接受小额贷款愿望的人拒之门外。相对具有弹性的小额贷款产品设计对于低接受能力的人群而言实际上是刚性的。对于部分高接受能力人群而言的有弹性实际上是以损失低接受能力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

(二)市场发展瓶颈较大

1.产品需求结构不合理。小额贷款关键是体现在贷款额度上,小额贷款的单次贷款数量较小,并不能满足种养大户的用款要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规模的变化,农业产业在规模化运营中的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其对贷款的要求也增加,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更多的符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农户需要金融机构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推出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目前的小额贷款业务还不能对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细分,从而对部分贷款需求者逐渐失去意义。

2.农户资信水平较低。小额贷款为确保金融安全,需要评定农户的资信水平。但农户的数量巨大而贷款需求数额较小,所以小额贷款施行过程中如何确定农户的资信水平成为一个大问题。所以小额贷款的获取机会中掺杂了人情关系,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户资信水平确定的主观随意性,最终导致急需用款而资信水平较高的农户不能得到款项,资信水平不高而资金相对宽裕的农户反而得到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额贷款的使用效率,农村信用产品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3.缺乏担保机制。农业生产属于自然生产过程,较大地依赖于自然条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导致农村小额贷款坏账。同时,农村信用社对呆账和坏账的承受能力有限,为了尽最大限度减少坏账损失,农村信用社会采取慎待举措,使得减少农户的受益范围并给金融机构带来业务障碍。农业生产的风险性与小额贷款的金融安全之间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根本原因在于农业贷款没有建立相应的担保机制,制约了农业金融产品的消费范围进一步地扩大。

(三)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基础薄弱

1.身份缺失。银监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界定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投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在其运营中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按照这样的界定,小额贷款业务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不属于金融机构。所以,小额贷款业务公司在运营中就不能按照金融企业的运行规则运转,在运营中会面临诸多业务发展上的问题。

2.资金匮乏。小额贷款业务公司“只贷不存”,使得公司运营中缺失成长的资金基础。2008年5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商业银行的拨付资金、自有资金以及捐赠资金。鉴于资本的逐利性本质,来自机构的捐赠资金不会太多,由于小额贷款为一般性的商业机构,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规模庞大的拨付资金,所以小额贷款公司最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公司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发展规划。

3.利润狭窄。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控制在基准利率的四倍以内,弹性较大,高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但低于民间贷款利率,利率水平一般由资金供求的双方协商而定,利率分布没有明显的层次特点。但小额贷款业务公司的收益水平受到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必需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限制了其盈利空间。

4.存在制度风险隐患。小额贷款公司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是由省级政府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在小额贷款公司产生之前,农村百姓之间存在小规模的信用服务,小额贷款公司这一信用服务制度化。但小额贷款公司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政府推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其发展形式不是最优的制度设计,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硬性约束,在信用扩张的情况下可能会变相吸收存款以解决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于是会使原本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受到挑战。

(四)贷款帮扶效率低下

小额信贷瞄准的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贫困人口,从这个角度而言是金融企业的产品创新,[5]但效果取决于瞄准的技术和工具。技术是指制度安排,即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创造有利于小额贷款发挥到最大作用;工具是指计划和市场,计划方式是直接瞄准,市场方式是间接瞄准,两种方式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其实小额贷款的产品设计中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该产品的运作效率,这种本来是为穷人服务的信贷,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很难发挥最佳效率。还会产生如下两个问题。

1.还款效率高的借款者不是最需得到资助的贫困户。在小组联保的制度模式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以上一个个体的资金利用效率为基础决定下一个个体是否能够进一步得到小额贷款。贷款往往倾向于还款效率高、偿还能力强的借款者,而贫困农民最初的还款能力和经营能力都很难做到最好,如此制约机制下的借款者并不一定是最需要得到小额贷款资助的贫困农民,而最需要得到资助的贫困农民往往被排挤在被资助的范围之外。

2.公平目标下会以损失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代价。如果将小额贷款的获得机会平均分配给农村贫困居民,每个需要得到小额贷款的农村居民都能够得到平等的资助,但这样的资金配给方式不一定是有效率的。因为每个经营者自身的发展机会、经营能力、偏好等都不相同,每个借款人的最终还贷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导致金融机构的呆账坏账的机会增加。而且,有些经济条件差的居民,并不特别需要得到小额贷款。反而有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居民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验,希望借助小额贷款以充分利用发展的机会。在平均分配的条件下这部分人反而不能得到相对充足的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政策上的公而导致实践中的不公平。

四、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出路选择

(一)小额贷款业务在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

1.准确锁定目标。小额贷款的目标是穷人,能够得到这种资金支持的对象一般都是经济状况非常窘迫的贫困农民,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将贷款对象直接锁定为贫困农民。事先锁定服务对象就可以避免将有限的资金资源用于与预期目标无关的其他方面中去的可能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制度执行者的舞弊行为,在保证制度实施公正性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相互担保制约。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属于无抵押担保贷款,这是贫困农民获得传统意义上金融贷款的主要障碍。借款者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助组织,这种互助组织也是一个担保小组,小组内部对小组成员施以合同执行强制并且组员之间互相监督,以此达到降低违约率和提高还贷保障率的目的。这不仅降低了银行对借款人的监督成本而且还加强了每个借款人的自律能力。

3.市场机制运作。小额贷款是一种商业行为,需要通过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运营水平,以降低金融风险和运作成本。小额贷款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运作成本等制定有弹性的利率,并且对借款农民制定有弹性的还款条件。另外,由于小额贷款的额度小、但还期短和交易成本高,排除了非贫困人口挤占这些贷款的可能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小额贷款可以逐渐降低运营成本和改善运营条件,在给更多的农民带来实惠。

(二)我国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出路选择

我国的小额贷款业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让小额贷款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着手做很多的事情,不过急于着手做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额贷款公司转化为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转化为村银行,获得进入金融领域的准生证。小额贷款公司成为正式的金融机构后,不仅可以解决其身份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两条腿走路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前途会更加宽广。但是小额贷款公司走入金融阵列需要依托大型的商业银行,让商业银行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大股东。

2.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股东数量。在小额贷款公司转轨到金融行业试点的过程中,对小额公司的股东人数进行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放开对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从而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资金基础。这样,不仅可以使大量的农村游资有正规的投资渠道,而且可以提高小额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抗御能力。

3.出台信贷业务准入规章制度。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都登记为非政府组织,并没有获得合法身份,以至于在小额贷款项目运营过程中经常需要“协商”出一个临时身份,不仅延缓了工作效率而且让小额信贷机构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影响其业务的质量。所以应该尽快出台信贷业务准入的相关制度,赋予小额信贷业务合法身份并为其进入金融领域做准备。

4.尽快取消无抵押贷款的限制。小额贷款无抵押获得看上去是惠及所有用资者的事情,实际上无抵押即意味着贷款风险,为了减少贷款风险,贷款业务就会倾向于非贫困农户的用款需求,这样贫困农户的用款权就被剥夺了。■

参考文献:

[1]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理论与来自扶贫合作社的经验数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孙鹏,朱启臻.国外小额贷款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2).

[3]孟祥林.论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制度选择[J].海南金融,2006,(10).

[4]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5]杜晓山.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商业银行个人客户行为与关系型银行的建立和维... 下一篇:浅谈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