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研究进展

时间:2022-06-21 11:22:51

高血压防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87-01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药物治疗因素、非药物治疗因素以及社区管理因素三方面的高血压防治手段开展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控制;影响因素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高达2亿,平均每10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1]。高血压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也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2]。据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高血压造成710万人死亡,疾病负担(DALYs)为6430万美元,占全球总疾病负担的4.4%[3]。高血压等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4-7],防治高血压有益于减少心脑血管病危害[8]。而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有效的控制血压可以显著地减轻高血压的危害,降低有其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心脑血管病严重事件(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9]。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控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高血压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血压控制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血压并发症及其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防治的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因素、非药物治疗因素以及社区管理因素等。

1 药物治疗因素

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治疗高血压,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并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1.1 降压药物的选择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为六大类:(1)利尿剂,有助于肾脏排出体内的钠盐和水分,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利尿剂也能引起血管的扩张。(2)β阻滞剂,是一组能阻断交感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年轻人和发生过心梗或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以及心绞痛或周期性偏头痛患者。(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对动脉血管的扩张来降低血压,这类药物适用于年轻人、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慢性肾病或糖尿病性肾病导致的蛋白尿患者,以及服用其他药物出现较多副作用的患者。(4)血管紧张素Ⅱ阻滞剂,通过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类似的机制产生降压作用,而且副作用较少。(5)钙拮抗剂,通过一种完全不同的机制使血管扩张,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和心绞痛患者、某些类型的快速心率或周期性偏头痛者。(6)α阻滞剂。

由于每种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及其副作用都是不相同的,在选用时候,应该扬长避短,根据不同的高血压病情,选择剂量最低、益处最大、最适合的药物。

1.2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应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采用最小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在低剂量单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以采用2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抗高血压药物使用不当包括:药物用量不足、剂量偏小;单一药物疗效不佳时,未采取联合用药;不了解药物代谢的半衰期,服用间隔过长;服药依从性差,经常漏服或未坚持长期治疗。因此,对于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应采取不同的高血压药物。低危、中危高血压患者以服用单品种高血压药物为主;高危、极高危高血压患者多需联合用药方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尤其是极高危患者,需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控制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需联合用药的比例也增加。

1.3 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

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和特殊人群的降压治疗。高血压按严重程度不同分为3型,其中Ⅰ型指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 舒张压90~99mmHg;Ⅱ型是指中度高血压,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Ⅲ型是指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不同级别的高血压应该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高血压的控制率。

大于60岁的老年人的高血压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难治性高血压等人群的高血压患者应采取不同的降压方式。肾损害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研究证实,长期高血压可致肾小动脉硬化,使肾脏血流减少而受损;肾损害反过来又能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给降压治疗带来困难。调整改善肾功能,选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开搏通、洛汀新等,钙离子拮抗剂拜心同等,同时可配合使用利尿剂双氢克尿噻等,以减轻水钠潴留。对策:需要强调的是,对高血压的治疗一定要从早期处理原则:请专家会诊或转至高血压专科门诊或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持之以恒,惟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继发性高血压未针对病因治疗也会影响高血压的疗效。继发性高血压约占全部高血压病人的5%,发病年龄较轻,均由某些特定的病因引起,常见的有两大类,即肾性高血压由急慢性肾炎、肾囊肿、肾动脉狭窄等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由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等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往往血压长期居高不下,药物治疗很难奏效。因此明确病因并彻底祛除(包括手术治疗),血压即可恢复正常。当然,有些因病变特殊,其原发病无法根治,血压亦难以控制。

2 非药物治疗因素

高血压因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长期服用药物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控制。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减轻体重、限盐、运动、限制饮酒及松弛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措施为控制高血压的基础疗法。

2.1 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与遗传具有一定的关联,父母是高血压患者,子女患高血压的几率比同龄人高出很多倍。

2.2 不良的生活方式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其发病的危险性除遗传外,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关系。消除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国际上已经确定的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量超标,膳食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我国的流行病研究也证明这三大因素和高血压发病显著有关,但又各有其特点。钠盐摄入过多、肥胖、久坐少运动、心理应激以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并使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而这些危险因素与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联。如钠盐摄入过多与饮食因素有关;肥胖由不合理膳食及身体缺乏运动引起;心理应激与社会及心理环境不良有关;酗酒属不良的生活行为等。因此,原则上讲人类这些与高血压有关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1995年世界高血压联盟的《维多利亚宣言》郑重提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健康为人类心脏健康的“四大基石”,再次将非药物措施列为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基础。

2.3 心理疾病 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生理疾患)。精神、心理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有密切的关系。长期情绪紧张,心理负担重如恐惧、恼怒、狂躁、失意、怨恨、焦虑等都能使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一系列升压机制使血压升高。因此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对高血压患者是极其有利的。如果发现心理不健康的迹象时,应主动调节、尽快纠正。高血压病的心理疗法包括: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克服多疑心理、纠正不良性格、抵御不良社会因素、进行心理咨询、音乐疗法及自律训练或气功等。

2.4 性别、年龄及病人的受文化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及氛围和自我管理、控制能力 年龄较高的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较高,血压控制率反而较好;高血压患者的知识文化结构及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到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认识及自我疾病的认识程度,如高血压常见的危险因素和对药物作用和副作用的了解,患者寻求健康知识的技能及掌握行为矫正的基本技能。因此通过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教育培训(健康大课堂、高血压俱乐部)从而提高社区全体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识,加强患者对高血压可防可治的信念和信心。

3 社区管理因素

3.1 高血压健康档案的建立 高血压病人管理档案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联系电话,每次随访的血压水平和服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等。是否较好建立高血压病人管理档案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病程监测和质量控制。建立高血压患者电子健康档案,达到患者管理信息化;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范管理,定期监测及跟踪随访;成立患者服务团队,分别对医务人员(护士、保健人员)、患者自我及家庭成员进行培训。提高理论与技能。

3.2 社区医生随访方式和随访质量 高血压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和入户随访等,随访内容包括测量血压、药物服用、饮食指导、适宜有效运动、体重控制等等。社区医生随访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血压患者的配合程度和血压控制效果。

3.3 社区医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高血压是心血管发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高血压自身知晓率和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等评价指标来衡量,通过健康宣传等活动让病人了解血压控制的重要性,了解终生治疗的必要性;让病人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了解不规律用药的危害;让病人了解所服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旦出现应及早报告,并让病人马上到医生处就诊。

3.3.1 健康教育方式 将高血压健康教育内容装订成册印发给患者。然后再集中授课,针对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及患者的理解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对于年龄较大或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由于其理解能力差,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强化,使其充分认识到高血压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就会影响其生活质量,丧失劳动能力、致残或造成死亡等严重后果。

3.3.2 健康教育内容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制饮酒;改变不良膳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含钾、含钙食物摄入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到自我监测血压,以便核查治疗效果,调整用药剂量。

3.4 社区不同管理方式对高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社区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分为规范化管理和非规范化管理,其中规范化管理是指根据高血压患者危险程度不同实行分级管理。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有助于稳定和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社区医生一对一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家庭保健院管理三位一体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保障患者在医院有社区医生指导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技能指导;在家中有经过社区医生培训的家庭保健院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及行为监督;同时患者自己经过社区开展的自我管理培训,患者已经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正确的认识,了解了相关知识并掌握自我监测血压的技能,初步自我评估的能力。

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一种危险因素。多数高血压病人最终将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靶器官损害或并发脂质异常、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等。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的易患因素(肥胖、盐摄入过多、缺乏运动、酗酒、应激等)越多、程度越重、出现越早,则靶器官损害越重、越早、危害越大。因此,高血压病人在降压治疗同时积极地、及早地针对易患因素进行非药物措施干预,可减轻、延缓或阻滞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39(7):579-616.

[2] 王建生,姜垣,金水高,等.2002年我国高血压的疾病负担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194-196.

[3] WHO.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reducing risks: promoting health life[EB/OL]. Website: http://www.who.int/whr/2002/en/overview_YE.pdf.

[4] 姜立民.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J].疾病控制杂志,2003,7:341-343.

[5] 彭绩,杨德华,程锦泉,等.深圳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探讨[J]学与社会,2002,15:8-10.

[6] 郭坚民,杨波.广州市海珠区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82-83.

[7] 李绍奎,杨金侠,李霞.构建我国慢性病防治体系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90-891.

[8] 孙佳艺,王薇.血管水平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8:189-192.

[9] 吴兆苏.高血压防治进展(第一讲)[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7,5:124-125.

上一篇:硬的不行来软的 下一篇:秘门大力金刚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