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时间:2022-06-21 06:43:56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见解并服务于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学问,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找工作要写自荐信,与人合作生意需拟订合同。当技工师傅要看图、说明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需具备一定口才……所以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文。教师凭着“一支粉笔,两本教材”进行布道,学生机械、呆板、被动地从事学习,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负担。对于教师而言,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讲完大纲列出的所有篇目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学语文就是听老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这种“只有课堂才有语文”的观念把语文与生活完全扯成了两张皮。要知道,语文学习仅限于课堂的视野太狭窄了。语文既在书本里,又在生活中,语文学习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读书看报、了解民俗、观赏风景、甚至休闲聊天都渗透着语文的学习。

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北国之秋的特点。笔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细致观察秋天的景物特征,气候特点,观察人们的衣着打扮、行为活动,交流秋天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有了这样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中作者形象描绘的一幅幅画面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发现文章就是对身边生活的一种再现。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很自然地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二、重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可见语文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教学内容应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到家庭、学校、社会中去,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课内课外,双翼并举;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开放性、活动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三、开创多种途径

刘国正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有人曾向学生做过调查,仅有不到10%的学生认同日前采用的教学方式――讲授与练习,91.58%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实践中学习。毋庸置疑,课内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但课内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课堂好比“加油站”,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内。又带着科学和完好的方法走向课外。只有这样。那原来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篇篇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而是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变得亲切、生动而充满活力。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训练:(1)勤写观察日记。“生活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把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日记的形式积淀下来。时间长了。语文素养会得到很大提高。班里有一位学生。其他学科成绩平平,唯独作文胜人一筹。每次作文不仅写得快,而且质量高,文从字顺,感情真挚。当别的同学问他写作秘笈时,他搬出自己一摞的生活日记来做最好的解释――“无他,唯此耳!”(2)多参加社会实践。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也只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检验,“知”与“行”要统一,“知”最终要为“行”服务。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凸显了语文学科的价值,焕发了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好处如此多多,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下一篇:新视域下中职语文课堂“三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