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时间:2022-10-30 09:29:41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爱美是人的天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过: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这句话说明通过审美教育进行德育和智育是最优化的教育方式。综观全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用美学的观点,把这些美的人、景、事都找出来,把学生引入这块宝地,领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

审美教育的引入,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首先是美的感受能力。就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使自己从作品所表现的“境”中看到“形”,从“形”中感到“美”。再从“美”中产生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如果语文教师具有了一定的美的感受能力。就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感染,美的教育;其次是对美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内容的鉴赏,对作品语言的鉴赏,对作品风格的鉴赏;再次,就是对美的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知识的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理解作品所展示的情感美和理性美。具备了这些能力。语文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科学地、艺术地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诵读――感受美

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诵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通过诵读去深切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从而获得深切的审美体验。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诵读到位,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如诵读的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让学生体会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读出美感,读出韵味,读出思想。

二、入境――评价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写出的作品。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已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入境、人情。理解人物典型的本质属性,景物的独特之处。对艺术形象做出具体的审美评价,从而开启良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深刻认识,会转化为他们加强品行修养,推动行为实践的强大内驱力、原动力。

三、悟文――明悟语言美

“文以载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例如《荷塘月色》以“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笼着青纱的梦”。写出了月光下的荷塘所独具的朦胧、迷离的神韵。又借助于嗅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把微风吹来的缕缕荷香比做“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各家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营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勤笔――借鉴文字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_天一色”的佳句。鲁迅从果戈里的同名小说获得启示而作《狂人日记》。对于文苑学步的中学生来说,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为他们过渡到独创铺设了台阶。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全过程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凭借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更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上一篇:那二十块换了我的眼泪 下一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