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反道德现象的思考

时间:2022-06-20 06:22:03

学校反道德现象的思考

摘要: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其中片面地理解道德,将道德等同于规范,强调规范的制度性和服从,甚至将道德条文化,让学生进行诵记和操练,道德教育失去人性本质内涵,道德教育成为驯化德育。而道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言传而不身教,甚至是行为失范,造成学生道德天平的失衡和心灵的迷茫,要有效进行德育,首先要正确认识德育的内涵和根本目的,要重视并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和让德育回归于生活。

关键词:德育;榜样作用;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3-02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德育先行。德育的重要性无须再论证,重要的是,尽管学校天天抓德育,班主任天天讲德育,而校园中的反道德现象却此消彼长,生生不息。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当今社会把学校德育失败看成了社会的百病之源,于是学校成为众矢之的。这种推卸责任式的试图通过教育来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对学校来说有失公正,但同时也说明了学校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确实存在缺陷。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我认为首先要认清什么是德育。

一、德育不能等同于规范、纪律教育

传统的道德教育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许多有先见的思想家教育家们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中提到: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中对德育的培养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德育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初中阶段德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有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外在规范教育和内在德性培育。外在规范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满足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内在德性培育则指向人的内在精神,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对人生的价值、意义进行引导。前者是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工具价值,后者则是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本体价值。而现在很多学校都片面地理解道德,似乎道德的全部就是规范,强调规范的制度性和学生的无条件服从,使道德教育失去人性本质内涵,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把规范具体成条条框框的纪律要求。比如一些小学会规定上课手必须怎么放,课本统一放在桌子的左上角,老师下令拿笔才可以拿笔等。这种强调学生对规范、纪律的模仿和操练,似乎也会令学校呈井然有序,学生行为整齐的局面,但这种表象的后面,却不乏思想和心灵的混乱。这都可以从青少年犯罪案例里,许多少年犯是老师眼中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中窥得一斑。

德育不仅是要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更应注重个体的内在需要体现本体价值。假如德育只注重个体的外铄,则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和鲜活个性的消蚀,而把道德教育纪律化、条文化,则让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成为滥用奥卡姆剃刀的操刀人。

二、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进行德育的方法有很多,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其中,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师的榜样作用,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中华传统尊崇对象亦有“天地君亲师”之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一声“恩师”道出不尽的敬仰与难忘,那些德高才深的老师甚至成为学生一辈子追随仿效的榜样。而现在许多学校更多注重的是教师传授道德知识规范的作用,更关心教师的说教能力,讲课技巧,强调教师是否按照学校要求对学生落实相关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等,重“言传”而忽“身教”。并且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是教师进行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师者不为其德,又不慎其行,那么再好的德育方法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古人云:不能正其身者,如正人何?所以,教师要“传道”,首先自己要有正道,对学生千万不要亲疏有别,有失公正;说话不可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待人要彬彬有礼,不能长幼不分,更不能口吐脏字;遇事要礼让三分,不可飞扬跋扈,得寸进尺;要廉洁从教,不能以职谋私,更不能违法乱纪。

再者,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只有教师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学生才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德育要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道德教育也不例外,脱离个体需要、脱离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只能变成纯粹的工具,为应付各种德育检查而制造的一个美好表面的工具。工具之所以为工具,就是需要时就拿出来,不用时丢弃一边的东西,这样的道德教育永远都无法内化为个体的内在品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的论述中提到: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所以要有效进行德育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的认识感悟在生活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德育要回归于生活,德育目标就要来源于生活,这样的德育目标应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而不是空谈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德育目标要有序,先小后大。学生连学习生活中的事物与他人关系都没处理好,还没学会尊重关心他人,又如何去爱集体、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呢?另外,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全过程,要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那些真实的触动人心的东西来给学生启示,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触和体悟。最后,德育评价应立足于生活,道德评价不能只看学生课堂表现、学校表现,而应贯穿于学生整个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同学、家长和学生自己参与到道德评价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反映学生的道德情况,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才能引领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彭未名.德育之为德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0,286-287.

[3]曹凤燕.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3).

[4]田友谊,涂艳国.教育中的宽容与创造——兼论创造性人才成长环境的培育[Z].

[5]俞雄瑶,吴荣先.我国中学道德教育评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6]杜时忠.学校德育何以可能[J].教育研究与试验,1999,(2).

[7]康淑霞.德育生活化[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9).

[8]郭元.德育生活化: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

上一篇:亚里士多德论情节 下一篇:发挥语言魅力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