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6-20 02:03:54

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以专业理论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容易产生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训操作的不良倾向,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技能掌握水平的需要。在深刻理解“工学结合”内涵的基础上,本专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途径,即,以企业需求为主线,以学生职业技能提高为根本,人才培养着眼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面向未来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学、做、工”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岗位能力

以专业理论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容易产生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训操作的不良倾向,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技能掌握水平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费时费力,知识输出量少;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目标不吻合,与工学结合模式不匹配;课程考核标准与职业能力目标不一致等等。这与我国的职业教育方针相违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性和实践性不强。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工学一体”课程体系构建

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位,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由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教学中做到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践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理论教室和实践教室(车间)构成一体。

工学结合一体化体系开发遵循基本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即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和工作成果。核心是开发过程,包括专业调研、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等主要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报告、专业课程标准,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修订、模拟工厂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新课程体系开发程序如图1所示。

在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中始终围绕工学结合,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以核心能力需求为本位,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突出全面素质培养,以职业资格或职业岗位工作为导向,按照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打破按知识系统性设置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专业课,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重专业基本能力模块组合优化,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技能训练。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学课程体系,课程可以随市场需求情况随时调整,动态反映岗位需求。

二、“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融入区域经济,跟踪市场趋势,由市场调查与分析入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课程模块对应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每个课程模块引领相关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技能、专项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具有模块化的技能训练、阶梯式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等特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互相融合贯通,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双证融通”。通过学习和实训,要求每一学生获得相应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并使学生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

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具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特点。而其中每个层次都必须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共同构成一个“能力本位、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控制由于覆盖的领域比较广,涉及控制系统的种类繁多,因而常被认为是复杂系统,需要较高的技术。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较多企业过程自动化人才缺乏,而高校中只有石油、化工院校开此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根据这一需求,在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过程控制能力由专业拓展平台支撑。

三、实施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模式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以核心能力需求为本位,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突出全面素质培养,以职业资格或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导向,按照岗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打破按知识系统性设置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专业课,实施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重专业基本能力模块组合优化,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技能训练。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学课程体系,课程可以随市场需求情况随时调整,动态反映岗位需求。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真正贯彻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工”融合的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以掌握技能的动机为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变“任务驱动”为“动机驱动”。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融技能培养于工作过程,将课堂搬进工厂,把企业引进学院,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师生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的顶岗实习,发挥双方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教师边讲边干,学生边学边练,实现育人、用人双赢,实现人培养模式的创新。

四、结论

几年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根据人才需求和特定岗位群、特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分析学生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重构。学生能在工厂仿真环境下接受职业指导,加快提高专业核心职业能力,97%的毕业生获得劳动部维修电工(高级)证书,学生毕业后敢于大胆上岗,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 邓唯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5):25-27.

[2] 斯彩英.高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职业教育研究,2006,(2):29-29.

[3] 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16-20.

[4] 官德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7,(9):37-38.

上一篇:高职生“四实”职业品格的内涵与培养策略 下一篇: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