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探析

时间:2022-07-08 07:43:16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探析

摘要:儒家文化以成就人的完整人格为其重要目标。它所倡导的修身养性、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核心理念,对于解决当下高职学生在人格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及指导作用。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树立起科学、乐观、积极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培养独立而高尚的人格情操,以受益终身。

关键词:儒家文化;高职学生;人格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儒家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在儒家文化的体系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国民完整人格的构建与完善的追求始终贯穿于其中。这个信念和传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对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过巨大作用。今天,它在人格塑造、情操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对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幸福目标,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依然不容置疑。

一、高职学生的人格缺陷

有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获取知识和增强各种能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需要,全面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等”[1]。高职学生同样有着丰富的需求,但是处于高职教育这一特定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的学生近年来的思想状态令人心忧,具体表现是:

1.普遍存在着自卑感,自信心不足

目前高职教育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生源相比低一个档次,这就使得一些高职学生把自己定位在普通高等教育失败者的地位,觉得进入高职院校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而且,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大小不等的学习障碍,学习心理调适能力较差,表现为对各种挫折的承受能力、环境的适应力以及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差。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也缺乏自信,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自我完善的动力。随着年级的增高,就业压力给他们造成的焦虑也在逐渐上升且无法排遣,一旦就业期望落空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

2.精神贫血,理想缺失

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不足,缺乏人文素养,导致精神贫血,主要表现为阅读兴趣单一、庸俗化。武侠言情小说、摊头小报、流行音乐、网络游戏和港台娱乐警匪打斗片逐渐成为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的精神食粮。其结果就是,“一方面心灵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显示出了苍白与枯萎,另一方面对现实的纯粹功利目标却热衷到失去理性”[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特质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遥远的事。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导致学习态度的功利化,这固然是高职学生理想缺失、精神贫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可以说,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普遍缺乏道德感和审美能力,再加上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学生往往缺少应有的羞耻感,比如,作风懒散,穿着奇异。

3.情绪冲动,缺乏自控能力

高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后期,比较容易冲动,再加上他们情绪自我评估不高,因而消极且不稳定。表现为: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意志力薄弱,容易随波逐流;同时,缺少洞察和理解社会的能力,不能把紧张的情绪转变并升华到社会性的高度,使紧张成为推动前进的动力。学生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力薄弱,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已经日益凸显:一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事件时有发生。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犯罪率已占在校总数的1.26%[3]。二是学生因无法正确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挫折,而采取自残等激烈手段的现象也屡屡出现。

4.缺乏社会责任感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换言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以服务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但是,相当多的学生却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他们更多关注于自身的利益,对于国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充耳不闻。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判断标准非常物质化,津津乐道于要赚多少钱,要买多大的房子,要开多好的车子,而不是将个人的成功与奉献社会有效地结合起来。

可见,高职学生人格缺陷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成为高职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儒家传统文化尊重人的存在价值和道德意义,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以礼相待,相互谦让。其“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理想人格对于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不良行为具有明显的纠偏作用。这对于我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无疑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1.儒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

《大学》云:“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涉及道德理想的宣言表达了儒家的一种信仰:修身立德为人之根本。那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要认识自我,通过内省的方式完成对自身的改善。人无完人,有缺点并不可怕,既不需要产生自卑心理,更不可因不能正视缺点而产生心理偏差。儒家非常注重自觉、自知、自重,强调“知耻而近乎勇”。孔子说:“过而勿惮改。”又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也就是说,人要乐于发现自己的错误,正视自己的不足,因为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教育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不断完成对自身的完善。

其次,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始终保有仁爱之心。儒家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要严格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宽以待人,学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既往不咎”,这种仁爱宽容的态度本身就是完善人格的体现。

再次,强调诚信是人立世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朝,小车无朝,其何以行之哉?”所以,要“言必信,行必果”。这种一诺千金的诚信标准,历来为中国人所熟知,更应该被高职学生引为职业素养的首要准则,恪守终身。

2.儒家文化提倡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理想人格最深刻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所谓“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究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自强精神承载着民族气节与凝聚力,构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个人而言,则要求具有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具有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更要有笑对磨难,上下求索的坚韧意志,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能以此为导向来确立自己的个人理想以及职业理想,高职学生就不会觉得精神空虚,无所事事;不会遇到挫折就裹足不前,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高职学生应该培养自尊自重的品格和不卑不亢的人格,勇于担当责任,不迷失于物质诱惑,不受挫于困苦磨难,艰苦奋斗、刚健进取,自觉地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发扬光大。

3.儒家文化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传统儒家文化对完美人格的塑造标准是“内圣外王”之道。通过对内在道德素质的培养达到“内圣”的境界,而最终是以服务于社会和国家为目的,也就是“外王”。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文化对于人格塑造的基石是对国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它所导向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故而,儒家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孔子云:“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则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承担精神内化为“舍我其谁”的宏大气魄。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岳飞的“精忠报国”,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传统文化在人格塑造中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与重视。它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明不断进取的生命之源。

目前,对有些人来说,社会责任感似乎成了生命中不堪承受的负担。所以应积极倡导儒家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将其变成持久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学生应以此为导向来确立自己的个人理想,淡化个人的得失荣辱,使个人愿望服从社会需要,将个人的成功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以塑造国民完善人格为目标的传统儒家文化,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完善人格修养,一直讲到个人对民族、国家和整个天下负有的道义和责任。儒家文化在现代高职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注入,会成为历久弥新的新鲜血液,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赖黎明,丁红星.马斯洛动机理论与学习动机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3,(1).

[2] 徐方.大学人文十四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吴殿朝.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要[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3).

[4] [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上一篇: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 下一篇:论本科生学习目标的建立和班主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