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应用

时间:2022-06-18 11:29:07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应用

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管新闻中各类人物有否必要,都请其出镜大讲一通,既无端耗费了前期采访的时间和设备、加重了后期压缩处理的负担和难度,更使电视新闻屏幕充斥着大量水分,降低了一档新闻的整体质量,限制了在有效时空内扩大信息量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正确地运用电视新闻同期声,是当前电视新闻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电视新闻同期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被采访人物的同期声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主题类的电视新闻片里。如以“某市加强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为题的片子,可能会请该市分管市长谈一谈,再请某个县的经委主任谈一谈,某个企业的厂长谈一谈,这一类同期声,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吸引人的,因为谈话的对象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甲县的经委主任可以谈,乙县的经委主任自然也可以谈;分管市长可以谈,分管书记自然也可以谈,而且如果分管书记的口才比市长好的话,其同期声的效果也会比市长的好。再比如题为“某市贸工农一体化走出经济发展新路子”的片子,其采访的人物可以从市委书记到市长、从县委书记到县长、从乡长到乡镇企业负责人、从村长到村办企业负责人、再到乡镇企业农民……这类片子本身的一大特点是声画两张皮,从而在结构上决定了片子里的人物同期声不具有确定性。

滥用记者现场出“头子”同期声。所谓现场出“头子”,指在许多动态性事件的现场,记者先现场解说一段,以增强现场感。然而,现在许多不是动态事件的报道,如一些主题报道,也由记者出画面解说一段,现场报道所必需的特定的“时”与“空”两个根本要素都不具备,完全是人为地搞一个“现场”报道,显得很做作,还不如以配音解说开头来得自然一些。

只见话筒不见人。即记者在采访时,画面里只有拿着话筒的手,而没有自己的形象。交流总是双向的,这样做的结果,是采访的同期声缺乏双向交流感;常常是连记者的问话也没有了,一上来就是被采访人物在讲话,显得很突兀,失去了应有的生机。这可能是有些电视记者不愿出画面,或因为怕影响自己的“光辉形象”而不想出画面。但是,既然选择了电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千方百计地锻炼自己,使自己在镜头面前从不自如到自如、从不适应到适应起来。

电视新闻同期声本来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应用不当,到处滥用,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的。滥用同期声的弊端,除了显得做作和不自然外,还会使整档新闻充满水分,缩小信息量,败坏观众的胃口。有的人物同期声一讲就是三四十秒,空洞无物,如省去,则可以增加两条有实在内容的简讯了。

那么,哪些情况下才该运用电视新闻同期声呢?笔者简单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纯粹的现场新闻事件。这里要强调“纯粹”二字,即在记者赶到现场时,新闻事件正在发生。如高速公路的通车典礼,新海轮的首航仪式,大型运动会、大型演唱会的开幕式,或者一场大火,一起塌楼事故,一场车祸(车祸已发生,但记者赶到现场时抢救工作仍在进行),等等。这类现场性非常强的事件,不但适合做电视新闻同期声,而且通常是记者在现场出“头子”,如果没有一个现场“头子”,而直接以解说开头,就很没有气氛了,会成为这类新闻的重要缺憾。

就某一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营造舆论声势。这应当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一个重要功用。常常说新闻单位是造舆论的,对电视业来说,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就某一特定事件反映社会各界的心声,是营造舆论的最有力的工具。1997年,郑州民警张金柱驾车故意伤害案发生后,除了河南和郑州的新闻单位不断进行追踪报道外,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也做了一档节目,通过对当事人及其亲属、事件目击者和司法界人士的采访,把事情分析得一清二楚,播出后对于还想庇护张金柱的“关系网”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一些观众看了这档节目,已可得出结论:张金柱完了。据说张金柱本人看了这档节目后,半个小时不语,然后迸出一句话:这些记者是要置我于死地呀!张金柱最终被判死刑。这个案例是很能说明电视新闻类节目中同期声的巨大威力的。

在调查性新闻里起到对事实性话语的实证作用。近两年很多电视台都开设了新闻调查类节目,承担这类节目的记者承担着较大的压力,因为这类节目通常都不是唱“赞歌”的,而是对观众反映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或不公现象先进行调查,再予以曝光,做这类节目,记者要对所调查的事实的准确性负责,搞得不好,容易引起严重后果,或者惹官司上身,牵扯进许多时间和精力。故而,记者在做这类节目时,自然要更多地借助于同期声,将采访调查过程中有关当事人所讲的话录下来,作引证用,而不是用解说词来替代。这样,原人原声,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在人物新闻中反映新闻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如曾播出的北大归国青年博士陈章良的人物新闻,在片子最后记者问道:国外搞科研的条件比国内好得多,你为什么还是选择回来呢?陈章良很动情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在他回答的同期声中,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决心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和耿耿情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讨论电视新闻同期声问题时,还应当涉及采访对象的选取。不管在上述哪一种情况下应用同期声,选好采访对象是决定同期声应用成败的关键。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初、高中文化程度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还很大,如果这些文化程度的人接受采访,其表述能力必然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是很难采访到满意的同期声的。所以,电视记者在采制同期声时,应考虑到所选对象“能不能讲”,不能讲的,千万不要勉强,可多在知识界、科技界和文化界的人士中选取采访对象,他们一般来说比较“能讲”,可减少采制时的麻烦。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领域,应该是很广阔的,并非本文上述几个方面所能够涵盖。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技巧,更是“实践出真知”的事,在新闻采访中都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很难也不应套用什么固定的模式。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在采访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运用,才能不断提高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采制水平。

(作者单位:濮阳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新时期广播听众研究 下一篇:娱乐节目的文化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