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怎样体现差异性?

时间:2022-10-18 05:53:36

近几年,一些报纸出现了以“谈话”为名的专栏。报纸的这种形式晚于电视谈话节目,被认为是克隆电视节目的结果,难以表现差异性,在与异质媒体竞争中无优势可言。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本文将报纸《谈话》专栏与电视谈话节目做了一些比较。

电视谈话节目兴起十多年来,出现了许多名牌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等。将报纸《谈话》专栏与这些节目进行比较,可知主要有两点不同。

其一,传播介质容量不同。传播介质,是指传媒传播信息的载体,例如声音、影像、文字等。对传播介质的容量,如果采取同一标准,都以文字来衡量,可以看出,几十分钟的电视谈话节目,若转换成文字,大都在几万字以上;报纸则因版面有限,以刊发一个整版的居多,每版大约只有6000字。显然,报纸的介质容量要比电视小得多。

其二,受众接受方式不同。受众看电视大多是漫不经心的,带有一定的消遣性,一般对节目的细节并不苛求十分精到。受众的记忆也很有限,看罢电视,脑海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个笼统的印象。受众的这种接受方式,导致电视节目的编排结构和语言运用只求大体,不必非常严谨。此外,由于电视谈话节目可视、可听,受众只要对现场或者对某位嘉宾感兴趣,就足以被现场气氛或嘉宾的音容笑貌所吸引,获得审美愉悦,因而有时对内容可以比较忽视。受众的这种接受方式,给电视节目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使之可以利用许多手段来弥补内容的欠缺。报纸的受众则不同。受众读报,大多是在比较专注的状态之下;受众读报,认为文字容易保存,普遍迷信白纸黑字,对报纸的信任度比较高,因而常常咬文嚼字,对文中差错的宽容度很低,对内容也更挑剔。受众的这种接受方式,要求报纸的文字和内容必须非常严谨。此外,报纸传播手段单调,只有静止的文字、图片和版面,受众在视觉上得不到充分满足,于是更加看重内容。受众的这种接受方式,要求报纸的“谈话”必须以“内容为王”。

以上比较表明,在许多方面,报纸“谈话”的特性非常明显,与电视进行差异化竞争仍有可操作空间。报纸作为平面媒体,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文字形式上,为此,就要在文字形式上多下工夫,尽力扩大这方面的差异,做出电视节目难以达到的效果。

选题要有侧重。文字擅长表达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性强的内容,为了发挥其优势,报纸的“谈话”应该侧重选择具有理论成分的话题。这类选题,包含了较多的抽象概念,会展示一些论证过程,可适应受众仔细咀嚼的读报习惯。例如《谈话》刊发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学习雷锋》,就有许多抽象表述,诸如“它强调的是个人意志的独立性、个人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人行为的自律性”之类的说法,都是需要琢磨的。这类选题,恰恰是电视谈话节目的弱项,因为电视节目的谈话者无法让每位受众的思维与之同步,不容易满足受众咀嚼的需要。

内容要更精粹。由于介质容量较小,报纸选题必须采用较小的“切口”,使内容更集中、主题更鲜明。例如电视题目可以定为《某某谈人生》,只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报纸题目则要定为《某某谈人生挫折》,要更为具体。报纸的“谈话”无法像电视节目那样特别放开,不宜插入较多的枝枝蔓蔓的内容、不宜自然主义地有闻必录,这就需要对内容有所剪裁,挤干水分,一句是一句,更加精粹。

文字要更考究。报纸不是现场传播,可以比较从容地整理文字,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作适当修改,因此可以比电视节目表达得更严谨。还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文字手段,展示独特的魅力。例如标题,可将谈话内容切分成若干段落,插入很精致的分标题,提纲挈领,使得稿件眉目清晰,便于受众快速浏览、便于受众一览无余,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前后照应。

对于报纸上的《谈话》,不少主持者不仅看不到它与电视谈话的差异,甚至机械地模仿电视节目,如此下去,会使报纸《谈话》丧失自身特性。报纸可以向电视节目借鉴,但一定要将它的形式加以转化,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会周刊部)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贴近群众抓“活鱼” 下一篇:学报“编绩”的衡量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