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需求与宣传思想工作

时间:2022-06-18 06:11:13

人的精神需求与宣传思想工作

[摘 要]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方面下工夫,以适应新时期出现的社会思潮。这是宣传思想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精神需求;研究改进;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C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2-0062-03

总书记在今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把握人民精神需求的新变化,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宣传思想战线应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充分认识所处历史阶段特征和肩负使命,把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人的精神需求变化作为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第一信号,围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深入研究和全面改进宣传思想工作。

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

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可以看出:前两种属于物质需求,后三种属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满足后将自然转向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对物质需求的超越,是人的精神需求的高级层次。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诚如斯言:许多发达国家经过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上世纪中期进入了精神需求主导型社会。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财富大大增加,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地转向了社交、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

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有精神需求。人不仅要吃得好,穿得漂亮,还要活得充实、开心、有寄托、有意义、有价值。精神需求是人类追求的生命质量,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取向,缺乏精神追求的人生是畸形的人生,精神贫困的生活是乏味的生活。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是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病态消极的精神需求则瓦解颓败人和社会的根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之于个人,是维护人所寄托的理想信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必须;之于社会,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优化人的生存发展环境,保证社会的运行秩序的前提。

毋庸讳言,目前我国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机: 传统价值失落,现代价值缺位,思想精神滑坡、道德水平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寡廉鲜耻、损人利己抬头,不少是非荣辱界限被混淆扭曲,许多健康美好情感被遮蔽挤压,一些人还由于缺少精神归宿转而信奉宗教。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曾出现的“精神空虚,理想失落,道德贫困,价值偏离、心理疲惫”问题开始在我国重演。医治和消除人的精神疾病,满足和引导人的精神需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社会问题。

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统领意识形态,负责精神领域工作。无论是理论研究教育还是新闻信息传播,无论是文化艺术服务还是文化产品提供,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精神文明创建,都是在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和引导人的精神需求,并通过“精神变物质”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围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天赋职责,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理性归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宣传思想工作上即是以人的精神需求为本。以人的精神需求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目的任务,是宣传思想战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原则遵循。

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也由于长期形成思维定势运作模式,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片面强调政治需要和精神控制、忽视甚至漠视人的精神需求的倾向比较突出,其最大的弊病是压抑人的天望,遏制人的精神自由。如果说这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确属必要也确实有效的话,那在当今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显然不合时宜也很难生效。改革开放以来的宣传思想工作,由于受物质主义的冲击制约,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和满足很是不够,时下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深究起来都可以说与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关。目前,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社会变革深刻剧烈,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地反映到精神领域,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吸取历史教训,调整工作思路,把立足点放在满足和引导人的精神需求上,把精力集中到为人们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产品和服务上。

二、当今时代人的精神需求呈现新的变化和特性

当今时代,随着物质需求的基本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迅速增长。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观念文化深刻变化,以及受国内外各种意识思潮的碰撞影响,人们的精神需求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从单调贫乏走向丰富多样、从求同从众走向独立差异、从封闭深藏走向开放交流,表现出信仰多元、价值多样,文化多层、心态复杂等不同以往的精神特点,这给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许多课题和挑战。宣传战线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必须全面审视和准确把握这些变化和特性。

综合分析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求知识。这是人的第一精神需求,“学而不厌”是人的一种内在要求。在无知识就没力量、缺信息就难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求知识信息,特别是与自己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信息,期望通过知识信息的更多更快获取,得到更多的发展能力和机会,解除思想疙瘩和精神困惑。二是求愉悦。愉悦健康心身,愉悦灿烂人生,富而求悦是人的天性。人总是追求愉悦幸福充实精神生活,避免枯燥忧郁伤痛的精神境遇,特别是在劳动过程的自动化、生活节奏紧张化、精神负荷高压化的今天,人们更需要通过愉悦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消除孤独、调整状态。三是求认同。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就是社会性,这一属性决定人必须有精神家园和心灵归依。人无不渴望得到家庭亲朋的关怀爱护,取得团体社会的认同接纳,快乐有人分享,苦恼有人分忧,心灵有人抚慰,精神有人寄托。特别在当今生活方式相对独立、人际关系趋于淡漠的境况下,认同需求十分强烈。四是求尊重。尊重是人类意识最高的肯定形式。人不论经济贫富地位高低,都有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独立、自由的自尊需求和得到承认、威望、羡慕、赞扬、赏识的被尊需求。有时候人们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不食嗟来之食”、“士可杀不可辱”,就是人们对尊严的看重和守护。尊重需求的满足能使人获得自信,净化心灵,提高品位。五是求自我价值实现。这是人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人最高贵的的特质。人都有一种实现自己的理想,使自己趋于完美的欲望。正如马斯洛大师所说:“人都渴望能发挥并实现自己的潜在的自由创造力,这种需要往往摆脱了生理欲望和物质需要的羁绊而升华为一种心理倾向与精神追求。”没有人甘于平庸,没有人自视无能,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而且越是层次地位高的人越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特别是在倡行竞争机会均等的今天,人们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更为强烈。

研究当今人的精神需求增长变化,可以发现五个基本特性:一是本能性。上述“五求”和七情六欲都是人的本性使然。人的本能欲求是人类最本质最恒久的需求,是人的精神需求生发的源泉。二是层次性。人由于出身地位职业等不同,精神需求自然形成不同层次。精英人物最需求的是自我价值实现,一般公职人员最需求的是尊重,农民工人最需求的是认同。三是差异性。人由于性别年龄文化阅历等不同,精神需求千差万别。幼、青、中、老各个年龄段的人精神需求各异,工人、农民、军人,教师、医生不同,残疾人与健全人有别。四是多样性。多样性是人生活本身的意义所在。有的求乐求美,有的求名求誉;有的爱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有的爱参观旅游健身休闲;有的钟情阳春白雪,有的亲近下里巴人;有正面积极的需求,也有负面消极的需求。五是递增性。物质需求是有限的,精神需求是无限的。经济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会在人们中不断形成新的需求取向和热点,人的自身地位条件的提高会使精神需求随之递增。此需求满足后便产生彼需求,低层次满足后会追求高层次,永无止境。精神需求的递增性促使人的精神不断升华、人性趋向完美。

三、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

人们精神需求的这些变化和特性,是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改进的课题和依据。宣传思想工作要依据这些变化特性,针对其分层分众、多元多样、变化快要求高的特点,对现行的工作套路进行反观和调整。彻底改变小范围循环、低水平重复、老办法运作、旧理念评价的运行模式,代之以现代科学理念思路方式手段机制,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满足人的求知识需求,应针对以往知识信息传播面窄、量小、速迟的问题,重点在以下方面改进:一是拓宽领域。知识信息的传播覆盖要拓宽到认识、意志、情感、性格、爱好、兴趣等人们精神世界的所有领域。二是扩增内容。知识信息的传播内容要扩增到理论、政策、法律、道德、文化、艺术,科技、宗教、伦理等所有方面。三是加快传速。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传统媒介,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教育基地,讲座、报告、展览、参观、征文等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根据人们获取知识信息随意性、即时性、互动性、放射性增强的特点,大力推进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加快构筑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特别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数字报业等新兴媒体。在传播中,对各种传媒的属要素科学配制,对内容进行精心甄别过滤,音图像等表达向大众阅读欣赏习惯靠拢。如新闻报道要注意写实性描述性活化的语言,理论宣传要注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件材料要力戒假大空套程式八股,真正使人们听得进看得懂,入心入脑启智开慧。

满足人的求愉悦需求,应针对阵地、活动、精品“三缺”问题,重点在以下方面改进:一是增建阵地场所。通过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和市场机制运作,多建新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民中心、社区文化室建设,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工程。要学习湖南长沙文化惠农和吉林省“党委牵头、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农民自办”的“多元共建”“欢乐农家大院”的经验,打造农民承接文化、生长文化、传播文化、经营文化的固定阵地和永久乐园。二是多搞文体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农村、企业、军营、校园等传统群文活动形式载体,大力创新政府民间互动联办的新的活动形式载体,经常组织大规模宽范围深带动的群众文艺体育调演比赛,特别是策划和组织像奥运会类的集诸多娱乐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活动赛事,做到大赛年年搞,小赛季季办,活动天天有。要像河北文安那样,构建以乡镇站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中心为主导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多出文化精品。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是供给创造需求,因此要从努力创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入手。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文化精品创作评选推介奖励的良性机制,促使文化工作者自觉“三贴近”,真正沉下去,潜心搞创作,致力出精品。要运用“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账式监督”的方法,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锻造电视剧《亮剑》、戏曲《江姐》、小说《白鹿原》类的精品力作。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打造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和延长产业链,提高文化精品的生产经营能力。满足人们的愉悦需求,从根本上说,是激活全民主体,繁荣基层文化。要支持民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群众自发组织自办活动自编自演,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激活带动作用。要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荣誉奖彰等措施,加快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层文化骨干,为基层群文活动开展提供人才支持。

满足人的求认同需求,应针对人们信念动摇、道德失范、关系疏淡问题,重点在以下方面改进:一是加筑理想信念基础。宣教和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打牢人们团结认同的思想基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人们在价值取向一致;建设和谐文化,重视人文关怀,促进人们在文化心理相融认同。二是加强道德教育实践。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评鉴,构建男女平等、敬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在公德良俗的凝聚和约束下走向一致认同。三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围绕中心,创新载体,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们在广泛参与同创共建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取得认同。四是媒体牵线增加交流。目前传统交往方式逐渐式微,新的交往模式逐渐形成,“数字化”交往方式日益普遍,要发挥现代媒体零距离接触、无障碍交流、双向互动、即时方便的优势,为人们搭建更多的相知相认平台,让人们在更便捷顺畅的沟通交往中,拆除心墙消除隔阂相互认同。

满足人的求尊重需求,应针对公民权益意识、平等意识、独立意识日渐增强的实际,重点在以下方面改进:一是确立人本宣传理念。把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价值潜力,发挥人的首创精神、维护人的权益尊严作为基本理念原则,正确把握人权、独立、平等、自由的宣传导向,大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二是改进思想工作方法。从战争年代和阶级斗争年代的立足于教育人改造人,转向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改掉颐指气使的口气,摒弃你打我通的“单边主义”,淘汰照本宣科的教条生硬,多渗透感召,多疏通引导,多参与讨论,多对面交心。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三是善用引导激励艺术。威廉・詹姆士说:“人性的第一原则是渴望得到赞赏”。要注重不同阶层群体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尊重群众的实际感受和认识水平,区分层次、区别对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多地通过形象激励、情感激励、需要激励、心智激励、信心激励、赏识激励等方法满足人的自尊,更多地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艺术调动人的积极性。

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应针对一些人价值实现偏向、先进典型影响力弱、人才成就展示受限等问题,重点在以下方面改进:一是校正价值实现观念。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要理直气壮倡导无产阶级的自我价值实现观,批判和抵制个人主义甚至损人利己式的自我实现,引导人们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在为祖国为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建立公开公正科学严谨的先进典型发现、筛选、评估、推介、表彰机制,使各行各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先进模范,都能被及时发现、准确定性、客观宣传、受到推崇,增强典型公信力和示范效应。三是提供价值展示舞台。运用传媒、赛事、展演等各种形式载体,为各类技艺才能的展示创造机会条件,为各类人才的价值实现开辟渠道途径,促使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所有人才价值无障实现。宣传部门要根据本系统人才集中、表现欲强的特点,建立完善全员价值实现的机制规范,实施好“四个一批”工程,使系统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都能得到实现。

在满足上述“五求”中,还应注意把握人们精神需求的五个特性,做到顺性而为,因性利导。如在满足人们求知欲方面,要注意层次性多样性,着力知识信息的宽泛丰富和传播的分众分层,使其各取所需;在满足人们求愉悦方面,要注意多样性递增性,着力品种、样式、载体、风格的创新,力求丰富多彩。在满足人们求认同方面,要注意独立性选择性,着力思想交流和活动互动,致力求同存异。在满足人们求尊重方面,要注意本能性差异性,着力情感交流和思考换位,引导自尊他尊。在满足人们自我价值实现方面,要注意层次性递增性,着力肯定赞赏和提供平台,激励创业奋斗成功。

人的精神需求受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法律体系、管理制度、行政约束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方面面都须协力,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须不断改进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提高精神文化工作的领导能力。人的精神需求是不系统不规则精神现象,有积极向上的需求,也有消极有害的需求,正面的得不到满足,反面的会趁虚而入,在满足的同时必须正确引导,对积极向上的要予以满足开发,对于消极有害的要限制矫正。宣传思想部门要始终坚持在精神领域布正道讲正理传真知扬正气,不断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水平。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改进和创新,在坚定人的理想信念、校正人的观念思维、充实人的文化知识、完善人的道德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品位、美化人的精神家园、增加人的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老人”问题研究 下一篇:简论后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