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范文

时间:2023-11-19 22:30:08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篇1

第1周

大三开始我们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实习了,些许好奇,些许憧憬,些许不舍。这次实习是我们学习理论知识以来的第一次具体接触现场事物,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印证的过程,同时这次实习也是我们大三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项必经的考验,意义重大。当带着一份既欣喜又紧张的心境踏上实习征程时,我再次感受到了实习难,找实习单位更难!实习的第一周就在和公司及项目部的师傅、同事相互熟悉的过程中度过了。或许建筑业的交际也是必须学习的吧。想想口才与交际,想想协作与团结,看来实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印证的过程,还有经验和交际,生活与学习融入社会的过程。为此我制定了接下来六个月的实习计划:1按时上班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领导交给我的工作资料;空闲的时候多看看图纸,熟悉熟悉图集;晚上把学校的课本看看,将理论和实际印证;挤时间将学校的实习期间要将的材料完成。呵呵,我很期待!当然也必须期待。

第2周

时光如梭,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周我把项目部经理交给我的任务熟悉了一下:“专业线工”,呵呵,本来觉得放线是个没技术含量的活,但一周的工作让我改变了想法:1放线首先要熟悉图纸;2放线能够熟悉工程的具体流程;3放线能够学习工程进行过程中技术规范4放线的工作最简单也最容易入门,完成后空闲时间多,能够多学学其他东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知识是个积累的过程,技术员的学习也一样,所以不应当小看放线的工作,应当多从中学习,多看,多问,多想。并且仅有把小工作做好,领导才会给咱大工作,嘿嘿。第二周的生活学习就在忙碌而充实中度过了。

第3周

这周去了项目部的一个新工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到了: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前,必须要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千万不能想当然地闭门造车。仅有详细了解了现场的具体情景后,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才有针对性,也才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进行现场实地考察要了解以下一些主要资料:1.现场供电情景(线路、容量等);2.现场供水、排水情景(线路、容量等);3.现场道路畅通情景;4.现场可供利用的建筑物情景;5.现场已有地下管线情景;6.现场周围城市测量控制点情景等。如果是外地工地,还应了解当地施工期间的气温、降雨量、风力、风向以及地震烈度、地方资源、地方交通运输、地方施工协作单位以及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建筑市场的管理文件等。

第4周

这周,我们工地的隔壁工地有个工人从12楼掉到了5楼的安全网上,项目部的领导和监理单位都对此进行了安全工作强调,我也学习到了不少施工现场作业安全知识:(1)悬挂标牌与安全标志。施工现场的人口处应当设置“一图五牌”,即: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和工程概况牌、管理人员及监督电话牌、安全生产规定牌、消防保卫牌、礼貌施工管理制度牌,以理解群众监督。在场区有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等危险部分应悬挂安全标志牌。(2)施工现场四周用硬质材料进行围档封闭,在市区内其高度不得低于1.8m。场内的地坪应当做硬化处理,道路应当坚实畅通。施工现场应当坚持排水系统畅通,不得随意排放。各种设施和材料的存放应当贴合安全规定和施工总平面图的要求。(3)施工现场的孔、洞、口、沟、坎、井以及建筑物临边,应当设置围档、盖板和警示标志,夜间应当设置警示灯。(4)施工现场的各类脚手架(包括操作平台及模板支撑)应当按照标准进行设计,采取贴合规定的工具和器具,按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搭设,并用绿色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5)施工现场的用电线路、用电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应当贴合临时用电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架设,严禁任意拉线接电。(6)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做好施工现场的

环境保护工作。(7)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必要的生活设施,并贴合国家卫生有关规定要求。应当做到生活区与施工区、加工区的分离。(8)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配戴安全帽;攀登与独立悬空作业配挂安全带。

第5周

周三晚上进行三层楼板的浇筑,师傅给我讲了一下混凝土的裂缝原因,然后我又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总结如下:裂缝的原因: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很多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本事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

第6周

这周我总结了混凝土裂缝处理的知识: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能够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此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本事,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异常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应异常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研究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能够使用减水防裂剂。

第7周

这周天气太热,经常给浇筑好的板上浇水,所以我总了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对混凝土的裂缝的影响:

1、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一样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构成裂缝。所以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2、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化作用的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所以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混凝土浇注后,如气候炎热、空气干燥,不及时进行养护,混凝土中水分会蒸发过快,构成脱水现象,会使已构成凝胶体的水泥颗粒不能充分水化,不能转化为稳定的晶,缺乏足够的粘力,从而会在混凝土表面出现片状或粉状脱落。此外,在混凝土尚未具备足够的强度时,水分过早的蒸发还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出现干缩裂纹,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整体性。所以混凝土浇筑后初期阶段的养护十分重要,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干硬性混凝土应于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养护。

第8周

项目部新工地也进行到了回填土阶段,我上网查了下回填土的材料选择:

1、回填土:且优先利用基槽中挖出的优质土。回填土内不得包含有机杂质,粒径不应大于50mm,含水量应贴合压实要求。

2、石屑:不应包含有机杂质。

3、填土材料如无设计要求,应贴合下列规定:碎石、砂土(使用细、粉砂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并办好签证手续)爆破石碴;可作表层以下的填料。含水量贴合压实要求的粘性土,可作各层的填料。

4、碎块草皮和有机含量大于8%的粘性土,仅用于无压实要求的填方。淤泥和淤泥质土一般不能用作填料,但在软土或沼泽地区,经处理其含水率贴合压实要求的,可用于填方中的次要部位。

5、包含机质的生活垃圾土、流动状态的泥炭土和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粘性土等,不得用作填方材料

第9周

回填土的施工注意的一些问题:[由Www.QunZou.Com整理]

1、回填土应按规定每层取样测量夯实后的干容重,在贴合设计能回填上层。

2、严格控制每层回填厚度,禁止汽车直接卸土入槽。

3、严格选用回填土料质量,控制含水量、夯实遍数等是防止回填重要环节。

4、管沟下部、机械夯填的边角位置及墙与地坪实,并应使用细粒土料回填。

5、雨天不应进行填方的施工。如必须施工时,应分段尽快完成,且宜采用碎石类土和砂土、石屑等填料。现场应有防雨和排水措施,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内。

6、路基、室内地台等填土后应有一段自然沉实定后才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第10周

这周学习到了后浇带的有关简单知识:在通常情景下,当砌筑墙体长度超过40~60m时,按规范要求应设置贯通的后浇施工缝。当地面有建筑时,后浇带的设置应当根据地面建筑的要求确定,预留宽度为800~1000mm。后浇带宜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到达42天后,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配合比应当由试验确定,强度需高于两侧混凝土一个等级。因为,后浇带留置的时间比较长,积存的建筑垃圾、杂物比较多,所以,必须要专门安排人员负责清理干净。施工前,将接缝处的砼凿毛,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坚持湿润,并刷水泥浆。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加以覆盖并浇水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28天。

第11周

这周学习到了变形缝的有关简单知识:设置变形缝是为了防止混凝土因收缩或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沉降引起的裂缝也称为沉降缝。人防地下室的出入口与主体构连接处一般设置沉降缝,是人防工程变形缝的主要形式。

主体与室外出入口因基坑开挖深度和地基承载力的不一样而遭成沉降不均匀,导致橡胶止水带撕裂或沉降缝隙过大而难以修补。所以,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对埋设好的止水带由专人全数检查,保证沉降缝的施工质量。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构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构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当是一个面;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沉降缝:指同一建筑物高低相差悬殊,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建在不一样地基土壤上时,为避免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或其它构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建筑构造缝。沉降缝把建筑物划分成几个段落,自成系统,从基础、墙体、楼板到房顶各不连接。缝宽一般为30~70毫米。将建筑物或构筑物从基础至顶部完全分隔成段的竖直缝。借以避免各段不均匀下沉而产生裂缝。通常设置在建筑高低、荷载或地基承载力差别很大的各部分之间,以及在新旧建筑的联接处。

第12周

充实忙碌中时间过的很快。周二,项目部经理叫我和他一齐去开标,难得见识一下,我屁颠屁颠的跟去了。交投标文件,资格审查,评标,宣读果。开标程序一项一项的进行,我感觉很新鲜,也有许多迷惑,晚上我百度了一下:建筑工程招投标主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招标:需要编制招标文件,编制文件里应当有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以及投标文件的要求、开标时间、地点、投标保证金等等等等。招标又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前者经过国家指定的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公开。后者一般用于项目技术复杂或者有特殊要求,仅有少量几家潜在投标人可进行选择。以及设计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或者抢险救灾,不适宜公开招标的。

第13周

投标: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做出响应。招标文件的资料应当包括拟派出的项目负责人与主要技术人员的简历、业绩和拟用于完成招标项目的机械设备等。

(1)招标人能够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一般不超过投标总价的2%,但最高不得超过80万元人民币。投标保证金应当超出投标有效期30天。

(2)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送达投标地点,在截止时间送达的投标文件,招标人应当拒收。

(3)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能够补充、修改或者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并书面通知招标人。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后到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有效期终止之前,投标人不得补充、修改、替代或者撤回投标文件。投标人撤回投标文件的,其投标保证金将被没收。

(4)投标人能够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同一专业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资质较低的单位确定资质等级。

第14周

开标: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中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地点应为招标文件预先确定的地点。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开标时,由投标人或者其推荐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景,也能够由招标人委托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评标: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为5人以上的单数,其中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23。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在中标果确定前应当保密。评标委员会成员对所有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选取最贴合并且最合理的投标文件推荐给招标人。中标:评标委员会提出评标报告后,招标人一般在15日内确定中标人,但最迟应当在投标有效期日30个工作日前确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投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资料的其他协议。

第15周

取样:资料员告诉我钢筋进场时,要对原材料进行取样。按钢筋品种规格、数量不一样进行取样。60T以上取两组,60T以下取一组。四根为一组。在钢筋绑扎之前,对钢筋焊接也要进行取样。梁板采用单面搭接焊时,3根一组取样。当柱采用电渣压力焊,也是3根一组取样。当梁板采用闪光对焊时,6根一组取样。钢筋焊接取样时,200个接头以上要取一组。混凝土施工时,主控项目,是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贴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取样与试件设置应贴合下列规定: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立方米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当连续浇筑超过100立方米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立方米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得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第16周

拆模的顺序一般是先拆除侧模板,后拆除底模板。侧模板的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到达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一般夏季为1天,冬季为2~3天。多层楼板模板支架的拆除,应按下列要求进行:上层楼板正在浇筑混凝土时,下一层楼板的模板支架不得拆除,再下一层楼板模板的支架仅可拆除一部分;跨度在4m及4m以上的梁下均应保留支架,其间距不得大于3m。在拆模后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打楼面的柱标高,用来砌墙、安装门窗、铺地砖等用处。打标高看似简单,其实要打得准还是有必须难度,常常会在反复检验中发现差了那么几毫米。一般2mm是允许也是正常的,它是由于拿标尺的人在划线或对线等工作时造成的,当然也不排除测的时候有时候太暗或者尺斜了也照样打上去的关系。可是如果能与基准点(原始点)时时核对的话,或者打一圈后能闭合的话,那么打的标高就算相当不错了。可是我也发现,打得准弹得不必须准。弹出的墨线与打的线高差有时在正负2mm左右。经我观察与体验,弹线在两根邻近柱子时一根柱子上已弹完线,此时两柱长的长度可能弹出一条与原先不重合的线。本以为是两柱中间的伸缩缝处地基沉降引起的,可是伸缩缝是横向的变形,所以估计就是误差造成的。可是在100m的距离内不允许超过5mm的误差。

第17周

冬季悄悄接近,户外作业时间减少,师傅叫我没事的时候学习一下预算的简单知识。师傅又叮嘱我不要拿到一份图纸没仔细看说明就开始埋头苦干,那样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先要完整的翻阅一下整套图纸,这样心里会对它有个整体的了解,明白自我所算的是什么样的房子。我就先看了看有关预算的书籍,了解预算的一些规则,掌握基础的工程预算。比如,工程造价定额计价方法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就有区别的:预算定额,是规定消耗在合格质量的单位工程基本构造要素上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是计算建筑安装产品价格的基础。而工程量清单是表现建设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项目和税金项目的名称和相应数量等的明细清单。定额计价采用的是工料单价法,而清单计价采用的是综合单价法。两者也是各有各的优缺点。

第18周

学做预算,是要很细心的,可能一不细心就这个少算了,那个又漏算了,所以说学预算是要有耐力的,也要肯吃苦,我相信自我能坚持下去的。我从自身出发,给自我列了一下学预算时该注意的一些细节:

1、算图纸时要从基础一步一步的算起,扣除该扣的,比如后浇带每层都应扣除,加该加的,如上翻梁之类的。不能够像以前一样挑自我喜欢的先算了,要一点点的算这样漏掉的会少点,省的到之后再去翻算这样会更麻烦同样也比较容易出错。

2、每层都有不一样的东西,要细细研究,不要急,不要自我嫌麻烦因为工程量小而忽略不计。宁可先算了以后不计入价了再删。

3、一个工程要计算的地方有很多,不能随便舍弃,任何地方都要细心的对待。

4、一些看不懂的地方要多看几遍,对于一些实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做好笔记,最终去请教师傅。

第19周

前两周主要都是在室内学习预算,在办公室看书和计算工程量之类的,也没出去工地现场走走看看,所以这周就决定去工地现场实地观察,那样对知识的掌握可能更有帮忙,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观察,使我近距离的了解了房屋的施工过程,了解到了一些具体的施工知识,像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时有过一些接触,但又不是很懂的,又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的知识。有时候做预算的时候,一个构件光看图纸是很难想象到它的工程量的,仅有图纸与实物相合才能更好,更准确的算出工程量。这次来工地收获到了许多:以前做施工时那些模糊的不太明白的此刻也弄懂了,以前是一个个分部工程的做,此刻从整个工程全面的研究,使我更加懂得一个工程做下来都需要怎样样做,各施工单位要怎样样的配合。从而建立了我做事要全面研究的观念;也为做好预算打下坚实基础。

第20周

在这次实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忙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写实习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到工地时对一些专业知识的不足和认识的不够深刻到最终能够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明白理论,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经过这次的顶岗实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合。经过顶岗实习,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个完整的事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来充实自我。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必须要从整体研究,完成一步之后再作下一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篇2

关键词:食品检验;准确性;因素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使得当前食品种类日益增多,在这众多的食品种类当中,食品安全和隐患成为当前人们生活的主要影响和制约因素。食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当前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不断使用,使得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逐步受到人们关注。因此,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在当前食品检验中是利用各种机械手段和方法进行抽样检查的措施,由于分析叶所使用的仪器、采用的方法以及分析时的环境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在分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与其客观存在的各种数据值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和管理措施进行加强,保证检验的正确性。

一、样品抽取及样品制备

抽样检查是当前食品检验的主要方式,更是当前最为常用的食品检验方法。是通过在各种食品中通过随机抽取少量的食品进行检查,由于其在检验的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检验设备和分析者的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其在分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当前食品检查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这种差异有仪器不准、试剂含有杂质、蒸馏水质量不佳,以及采样不能代表平均成分,操作过程中杂质的引入、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差等系统误差,也有由于环境(气压、温度、湿度)的偶然波动或仪器的性能、分析人员对各份试样处理时不一致所产生的偶然误差。这些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为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应从检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

(一)抽样要按照随机原则,从有代表性的各个部分取样,取样工具应清洁,不得引入任何有害物质;抽样过程中应设法保持样品原有微生物状况和理化指标,在进行检测之前不得污染,不发生变化;抽样数量要满足检验要求。

(二)样品制备是要保证样品均匀。

1.液体样品在检验前要混匀,如检测酱油、醋除可溶性无盐固形物项目外,需将样品振摇混匀,而检测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应充分振摇后,用于滤纸过滤;

2.固体样品要粉碎、混匀,如大米、挂面的水分,各项目都需要粉碎后取样;

二、仪器和试剂

(一)仪器的影响

能自校的仪器(如天平、酸度计等)应保证每周进行自校,自制的蒸馏装置要确保气密性,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仪器存在的问题。

(二)试剂的影响

化学试剂在检验过程中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对检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些溶液“保质期”有限,如金属元素标准溶液可存放一年;标准滴定溶液要求两个月标定一次;淀粉溶液、碘化钾溶液要求现用现配等。还有一些溶液有特殊的存放要求,如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显色剂——萘胺盐酸盐溶液要在低温下存放,当颜色变深时弃去重新配制。还有的溶液在存放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定期检新配制,如测定纯净水中的高锰酸钾耗氧量,用到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和草酸钠标准溶液,存放时间长,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度发生变化,不出现应有的现象(样液中加入草酸钠溶液标准后,原有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颜色不能完全褪去而呈现淡黄色),致使检验无法进行;又如,测定食品中的二氧化硫时,应尽量减少碘标准滴定溶液与空气接触,否则平行试验的差异会超出标准规定的要求。

三、选择检验方法

检验人员应根据产品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检测,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的设备应用方式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技术学习和管理,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检验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主要措施和关键手段。有时方法标准中会有多种方法,需要根据检验性质、实验室条件及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来选用检验方法。检验方法中的第一法为仲裁法,对结果有争议的也可选用第一法;实验室条件不容许用仪器分析法的可选用化学分析法;不同食品中含某种成分含量不同时选用的方法也不同,如测定食品中的钙含量,牛奶中的钙含量大概是每100克牛奶中含钙100毫克,可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法)进行测量,而保健品鹿产品胶囊中的钙含量是20%左右,在不减少取样量的前提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就会造成很大的误差,这种高含量的钙的测定可选用EDTA滴定法进行测量。

四、对操作人员的要求

操作人员掌握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有可能为偶然误差,也有可能为过失误差(也可称之为错误)。例如,在测定白酒中的总酯时,不同的操作人员,滴定速度不同也可造成检验结果的差异,这种误差可尽量设法减免。但是,由于操作人员对检验方法标准理解能力有限而造成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度。

五、实验室环境的要求

在理化检验分析中,环境温度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容量法分析时,尽量在室温是20℃的条件下进行,比如标定标准滴定溶液,都要对滴定的体积进行温度校正,消除温度对体积的影响,只有在20℃时校正值为零。又如在测定葡萄酒中的酒精度、总浸出物和啤酒的酒精度、原麦汁浓度时,在用容量瓶量取馏出物及残留物时尽量在同一温度下定容,以消除温度对体积的影响。还有测定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温度校正的范围是10℃~30℃,只有温度控制在此范围内,才能查出校正值,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

六、对相关检验项目的检查

有些食品中的检验项目相互关联,通过对相关项目的检查也可以发现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如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氨和垒氮,氨基酸态氮测出的值一般是垒氮值的一半,如果相差太大,那么检验结果肯定有问题,则必须复检;桶装饮用纯净水中的臭和味、游离氯,如果能嗅到异味(消毒剂的气味),那么游离氯一定会超出标准规定的要求(≤0.005mg/L)l通过对蜜钱产品的色泽进行检验,也可判断出其二氧化硫含量的高低;白酒中的总酯和已酸乙酯,如果已酸乙酯含量高,总酯的含量也会高。

七、结束语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篇3

有这样一起案件,一列火车飞驰而过,从火车的某列车厢中抛掷出一个酒瓶,将车外道轨旁的行人砸伤,试问此行人可以依据《民法通则》那一条请求火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赔偿其损失?其请求权基础和此项行为所涉及的归责原则分别是什么?

「不同的观点

在这起案件发生之后,不同的人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责任的条款,将此种火车在运行中车厢抛掷酒瓶的事故,理解为由于火车的高速运行而造成的损害,因而适用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的民事责任,责令火车的管理人或所有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案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132条关于公平责任的条款,认为在本案中火车的管理人或所有人对于案件的发生不存在过失,同时被害人也不存在过失,因此在双方都无过失的情况下,应当依据132条中所规定的公平责任予以处理。

第三种观点认为,本案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关于物件致人损害的条款,认为无论是从建筑物还是从火车还是从其他一切设施中抛掷出来的物品,不应当因为抛掷的地点不同而承担不同条款所涉及的赔偿方式和归责原则,应当统一适用过错推定的方式,适用126条所涉及的请求权基础。

「笔者的观点

就上述三种观点来说,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即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关于物件致人损害的规定作为处理本案的请求权基础较为适宜,另外的处理方式均存在不合理或者不协调之处,并认为我们应当扩张对于126条所涉及范围的解释,尽量做到对于当事人、加害人以及整个社会在这一案件中权利与义务的均衡分配。

一、对于公平责任之否定

首先,本案适用公平责任的归责方式是不正确的。《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此条所规定的情况所适用的前提条件是案件中双方都无过失的场合,而在本案中我们很容易的可以证明火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对于原告的损害是存在过失的。依据美国著名法官Learned Hand在United State V. Carroll Towing Co.一案,其为证明被告是否具有过失提供了如下公示:若发生损失的机率为P,损失金额为L,并用B 表示预防成本,则B?? PL(即预防成本小于损失金额乘以损失发生机率)时,加害人始有过失。此谓“The Negligence Formula of Learned Hand”(汉德公式)。因此在本案中,每节车厢的乘务员应当及时地提醒乘客不要将自己携带的物品随意抛掷至窗外;另一方面,现在的火车都是封闭的,严禁乘客打开窗户,就算当时没有这样高级的火车和相应的设施,但是火车的乘务员由于监管不利,没有尽到合理的告知义务和作出防止损害发生的行为,因此应当认为火车的所有人和管理人对于原告的损害具有过失。根据汉德公式,我们也可以看出,只要乘务员在火车运行过程中进到监督和告知义务,主动防止或避免危害的发生,本案就可以遏制在萌芽之状态,本案的预防成本明显小于损失的机率与损失金额的乘积,因此从汉德公式的经济学分析角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火车的管理人或所有人对于原告的损害是即有过失的。因此不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即公平责任。

另外一方面,公平责任的性质有些类似于社会法的性质,其与传统民法的精神和私法领域所倡导的分析原则是有区别的,公平责任的适用应当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此项归责方式的滥用。公平责任过多的适用会导致处理案件的法官怠于分析和审理案件,造成司法的惰性,造成动不动“就各打五十大板”。这对于我国法学发展和法治建设是不利的,应当小心适用之。

二、对于适用高度危险责任之否定

本案适用高度危险责任是不正确的。《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火车本身属于“高速运输工具”,其中抛掷的酒瓶“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因此,应当适用123条,对火车的管理人和所有人苛以严格责任。这样的推理是有问题的。

首先,《民法通则》第123条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方面的损害,就是希望将对于高度危险责任所适用的无过错责任限制在一个明确的范畴之内,以避免“模糊和过宽”现象的出现。因此,我们在适用123条关于高度危险责任的规定时应当慎重,严格的区分高度危险与非高度危险,而不能将与这些高度危险现象有关联的行为,一概地评价为高度危险,这样对于加害方是不公正的。

其次,高度危险是一个危险的概念,其虽然对于救济受害人极为有利,但是对于加害人而言却是要背负沉重的负担。现代社会虽然危险无处不在,虽然我们重视对于被害人的救济,但是在审判和理论研究上还是应当慎重地对待无过错责任地施加,以保障行为人的自由。《民法通则》第123条所规定的“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方面的损害应当是指这些列举的工作在作业过程中其本身所造成的损害,如高压电将人击伤、易暴物品爆炸所造成的损害、放射性物质对于人们的身体造成的伤害等等,而不是将所有与这些危险源有关的一切损害都苛加无过错责任,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危险的。就本案而言,“高速运输工具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是指火车本身的事故所造成的损害,而不应当将其扩张到火车中飞出的酒瓶造成的损害。如果是火车在运行过程中将某人撞死,或者火车本身出轨导致车上的乘客遭受伤害等情形可以评价为“高速运输工具在作业中造成他人损害”,而车厢里飞出的酒瓶造成的损害并不属于火车本身所造成的损害,因此不应当适用高度危险责任。

再次,我们应当仔细的分析和研究“高速运输工具在作业中造成他人损害”这句话。这句话的主语是“高速运输工具”,这一主语首先就限定了本条所针对的仅仅只是“高速运输工具”。在本案中,火车当然是“高速运输工具”,而车厢内废除的酒瓶不是高速运输工具,因此酒瓶造成的损害不应当凭借为“高速运输工具”所造成的损害,虽然其与“高速运输工具”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这样的关联性并不足以将火车和酒瓶在本案中作一体化的评价,对于此点我将在后段的论述中详细的论及,此不赘言。本句的状语是“在作业中”,请注意火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其本身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评价为火车“在作业中”所造成的损害,但是这里的“作业”应当是指火车的运行,由于火车本身的运行所造成的损害,才可以凭借为“在作业中”造成的损害,而酒瓶从车厢中飞出并不属于火车本身“作业”的范畴,因此不应当评价为“在作业中”造成的损害。火车运营的目的是通过在铁路上的运行安全的运送旅客到达目的地,这才是火车的“作业”,而酒瓶的飞出无论如何也不应当评价为火车“作业”的范畴,因此将“在作业中”扩充到酒瓶的抛出实在是有些牵强。

最后,高度危险责任是所有归责方式中最为严格的归责方式,因此我们对于与之相关的条款作出解释的时候就应当将这样条款所涵盖的范围限定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而不能仅仅为了救济受害人而任意地将本条所涉及的范围予以扩展。严格责任之所以在法典中常常单列,或经由单性的法律予以颁布,就是因为其所涉及的极为有限的和狭小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社会所造成的损害往往是特定的损害,而不是像过错归责原则那样可以适用到人们生活的广泛的领域,因此我们在解释和适用这些条款时应当对于其中所涉及的内容予以限制,不能任意的扩展条款所包括的范围。危险责任是一个危险的概念,我们应当慎重。

三、适用126条之请求权基础的理论建构

《民法通则》第126条是关于物件致人损害的条款,其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本条所涉及的是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中坠落的物品致人损害所产生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其归责方式属于过错推定。近年来,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的急速增加,导致城市中高层住宅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案件时有发生。在这些案件中由于受害者找不到真正的加害人,因此往往将有可能造成其损害的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一同告上法庭。在规则方面,往往采取《民法通则》第126条过错推定的归责方式,要求住户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而免除责任。这些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以《民法通则》第126条作为被害人的请求权基础,主张损害赔偿。

虽然王利明老师认为此类高空抛掷物的案件应当适用公平责任的规则原则,并认为对于此类案件适用的不是过错推定而是因果关系的推定,但是笔者对此依然存在不同的立场。上文中我已经谈到公平责任是一个具有社会法性质的民法条款,其适用过于广泛将诱发司法机关的判案惰性,因此应当甚用。公平责任首要的要求是加害方和被害方都没有过错,但是此类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案件中必定有一个住户存在过失,只是查不清具体是谁有过失而已。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不能够就轻易的将所有的加害人都认定为无过失,因为毕竟还有一家或几家存在过失,因此不应当草率的适用《民法通则》第132条的公平责任归责方式,而应当对于此类案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王利明老师还认为此处不宜适用过错推定,因为此种情形推定的是因果关系的有无,而并不是过错的有无。然而,在侵权构成的证明中,因果关系之有无是过错之有无的上位概念,连因果关系都没有又何从言及过错呢?因此推定因果关系之有无是推定有无过错的前提条件,如果连过错推定的基础都丧失的话,也就不构成对于过错的在此推定,所以因果关系的推定是过错推定的题中之意,所以此并不构成对于过错推定的否认。

杨立新老师认为,类似于这种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案件,都可以归入《民法通则》第126条予以解决。因为无论是抛掷物还是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从行为的内容上看都是坠落的物件致人损害,抛掷、搁置、悬挂致人损害只是坠落之前物品摆放的位置和方式不同罢了,对于受害者而言其行为的样态和最终导致的结果均是被物品砸中,造成身体的损害。因此我们在解释和适用126条时没有必要将物品坠落之前的样态和存在形式规定的过于具体,应当学习《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中过于坠落物致人损害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将物件致人损害的大部分情形都囊括到126条的请求权基础之上,使这一问题形成统一的归责方式和处理意见。

我认为,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不应当由于抛掷物品的地点不同而使得各类抛掷物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不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火车上抛掷物品致人损害就适用无过错责任、在高层建筑物上抛掷物品就适用过错推定。火车上抛掷酒瓶是危险的行为,其危险的理由在于火车本身的速度很快,致使酒瓶飞出的初速度也很快,从而导致他人的伤害。主张危险责任的人的理由并不是酒瓶在火车上这样一个地点抛出的,而是由于火车运行的速度快而导致酒瓶飞出的速度也快,从而使得火车与酒瓶之间建立了某种关联性,而要求就酒瓶将人砸伤的损害归为高度危险责任来处理。如果我们从一辆静止的火车上抛掷酒瓶致人损害,我想不会有人再主张高度危险责任。最直接也是最具体的那个理由就是酒瓶的速度快与火车具有联系,因此“速度快”才是非难此行为的关键所在,而并非是因为“在火车上”。但是,高空抛掷酒瓶的初速度虽然慢,但是其造成他人伤害时的速度一样很快,你并不能心安理得的认为火车上抛掷酒瓶的速度就一定比高空抛掷酒瓶致人损害时的速度要快,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同样是 “快”,同样是“物件(酒瓶)”,我们有什么理由将一者归于过错推定原则一者归于严格责任呢?这是很荒谬的结论。反对者的理由可能认为,火车是在高速运动的,高层建筑是静止不动的,因此火车上抛掷物品的危险性要高于建筑物,因此火车上抛掷物品应当承担严格责任,而建筑物抛掷物品仅仅承担过错推定即可。这样的认识也是不正确的。理由在于:

首先,上面我们已经证明了高空抛物和行驶的火车上抛物,就该物而言其速度的大小是很难说出谁的速度快谁的速度小的。要是我们硬是要就此问题一较高下,我想高空抛物的速度往往还应当大于火车的速度(这里我们可以用物理公示加以证明)。

其次,火车的轨道两旁一般是封闭的,不会有太多的行人在运行的火车两边走动,即使有也仅仅是个别现象。而相反,城市的高层建筑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其楼下的行人和车辆要远远多于火车铁轨两旁的行人的数量,也就是说其抛掷物品造成楼下行人损害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火车上抛掷物品致人损害的可能性。这样说来,危险性大的情形(高空抛物)反而适用较轻的规则方式(过错推定);危险性小的情形(火车抛物)却适用较为严格的归责方式(危险责任),这在逻辑上产生了矛盾。你不能说因为火车抛物致人损害发生的机率小就要求其承担严格责任,这样说是毫无道理的。

再次,主张此种行为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遭受的最大置疑是如何为火车定性的问题。因为在传统民法的观念里,《民法通则》第126条是规定的建筑物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一旦损害的发生离开了建筑物这样一个地点,无论什么情形都不可以适用。后来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6条将物件致人损害扩展到道路、桥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构筑物因维护、管理瑕疵致人损害;堆放物品滚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损害;树木倾倒、折断或者果实坠落致人损害的情形,但是依然没有将所有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情形予以明确的规定。因此就造成了“在不同地点抛掷同一物品致人损害,面临不同处理方式”的结果。

当我们仔细研究《民法通则》第126条的规定发现,126条除了规定建筑物之外,还提到了“其他设施”,因此这为我们扩充抛掷物致人损害在发生地点上的解释提供了扩张的空间。本案中,火车应当解释为“其他设施”中的一种,将在火车上抛掷物品主人损害纳入到抛掷物品致人损害的大环境下予以讨论,将关注的重点不是放在抛掷的地点“火车”上,而是放在加害行为的样态“抛掷”上,这样才更加具有合理性。我认为,《民法通则》第126条完全应当涵盖所有的抛掷物致人损害的情形,而不仅仅是建筑物上的抛掷物致人损害。而解释和适用法条的空间在于第126条中规定的:“其他设施”。因此,这一立法上的开口为我们今天统一抛掷物致人损害请求权基础提供了便利和广阔的空间。将火车解释为其他设施中的一种,在解释论上没有问题,也符合法条内外的逻辑结构,应当是实现正义和救济的最好方式。

四、就本案而言

上面的论述中我们比较了《民法通则》第123条、第126条、第132条在这一案件中的适用情形,分别以它们各自的规定作为受害人权利救济的请求权基础。在比较中我们发现,用第123条和第132条所规定的情形适用本案将产生各种矛盾和法条体系上的冲突,有时会导致很荒谬的结论。因此只有合理的解释并适用126条的规定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民法通则》第126条适用的是过错推定的归责方式,对这种归责方式所包含的范围予以适当的扩大不会对于社会造成危害,反而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幸福。126条的扩张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其扩张导致的损害的可能性要远远的小于123条扩张所导致的危险可能性,因此扩张126条的解释在本案中是得当的,也是合理的。

就本案的处理结果而言,适用126条和适用 123条的结果不会有很大的出入,区别仅仅在于请求权基础和思考问题的进路不同罢了。在本案中火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是很难的,而且在否定公平责任原则时我已经依据经济分析的方法,证明了火车所有人或管理人的过失。退一步说,我们依据事实自证的规则也可以证明被告是具有过失的。所以,本案中被告人试图通过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从而免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无论寻找这两条中哪一条作为请求权基础,被害人都可以得到救济,不生疑义。

综上所述,我认为本案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而不应当适用第123条或第132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篇4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防卫必要限度;逆防卫;无限防卫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24-04

一、正当防卫的概述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新刑法典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从1979年和1997年修正的刑法典这两部新旧刑法典对正当防卫的定义的比较可知:1997年的刑法典比1979年刑法典更趋全面合理、科学,由此对比可知一个行为要成为正当防卫必须满足以下要件:

第一,有实际存在的不法侵害存在,这是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第二,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第三,目的是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第四,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是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正当防卫必须对准目标,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第五,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是正当防卫的行为和结果限度要件。

笔者认为防卫人的正当防卫行为只有在同时具有上述五个条件时,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否则就会出现防卫过当、防卫不适时、防卫第三人和假想防卫等非正当防卫情形。同时,合法的正当防卫还必须具有目的正当性和行为的防卫性统一、主观上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这是社会政治评价和法律评价的统一。例如:甲乙两人在空闲时间里,在家中排演一场持刀杀人的场面,甲之弟刚从外面归来,见状以为乙要杀害其兄,顺手将靠在门前的一根大木棍向乙的头顶击去,正中了乙头部造成了脑震荡致死。此案中,甲之弟的行为根本不完全具备上述所说的正当防卫的五个基本要件。属于假想防卫,因为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结果造成损害,所以说在此案中甲之弟的行为不属于正当行为,因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在此案也失去了它存在的基本前提。

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产生、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也不例外。在整个正当防卫的演变中,经历了一个从远古以来的无限防卫权到现在有限防卫的历史过程。笔者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产生之所以被提到议事日程主要基于下面几个方面:

(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对正当防卫必要限度做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性的法律要求

修正的宪法第33条第4款:“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一点也要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正所谓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公民在依法行使正当防卫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在必要限度内进行防卫的义务。在被防卫人侵害防卫人之前,双方都具有法律上赋予的一切权利和承担法律上规定的一切义务,这些基本的人权不能随意被剥夺,特别是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与平等权等权利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权的最基本权利之内涵,所以防卫人在具体的防卫中,也只能采取能够制服不法侵害人的不法侵害强度,以及控制在制止不法侵害人的不法侵害的必要限度范围内。否则就构成了防卫过当。我国刑法中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进一步说明防卫人与侵害人的权利与义务要相一致,即防卫人只能行使用来保护被侵害人所侵害权利,另一方面,就对侵权人的人权保障而言。侵权人也是人,虽然防卫人被赋予对侵权人的防卫权利,但是被防卫人并不因此而丧失社会对他的人权的公共保护,也就是侵权人的生命权在防卫的范围内应受到法律保护,防卫人并不能以防卫人系防卫行为而无限打击被防卫人,这一点也进一步说明防卫人行为要与“罪刑相当”的原则精神一致。

(二)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法律价值来看,正当防卫行为也必须控制在必要限度内才能体现当今社会价值取向

法律价值是设置正当防卫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种制度的设立如果没有任何价值,那么它就失去它存在的理由,正当防卫的法律效益价值就能够使社会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或较大的产出。为了保证防卫人合法的法律行为以较少、较小投入得到更大的产出,而且使得防卫人的防卫行为通过私力救济以达到社会的公正、公平。以弥补国家对违法犯罪进行惩罚的滞后性。这就必须要把防卫人行为控制在必要限度内进行,否则防卫人的防卫行为就失去了它的法律价值了。

三、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理论探讨

(一)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什么、怎样确定必要限度

笔者通过对现实司法实践领域中存在三种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理论研究得知,防卫人要将法律赋予的防卫权运用到恰到好处,必须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什么、怎样确定必要限度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因为了解前者,我们就可以知道在政治上和法律上赋予我们在哪种情况下、哪种限度范围内运用防卫权;了解后者就能为防卫人提供一个相对来说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标准。这样防卫人的行为不会超越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范围。也就运用了法律赋予自己的防卫权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正如陈兴良老师所说:“何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和如何确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统一,就是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问题的全部内容。”防卫人对必要限度的把握既要有“主观上”度的把握,也要有“客观上”度的把握。

1.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指足以有效地制止正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必需的限度。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度”,在这个限度以内,该事物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而超过了这个界限,量变就引起了质变,使该事物变成了他事物。正当防卫也有其“度”同时也有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也就是说正当防卫中的必要限度中的“度”,既有主观上的“度”又有客观上的“度”,主观方面的“度”:是指防卫人的防卫目的应为合法正当的,即是为了保护刑法典第20条第1款所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财产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内容。客观方面的“度”:是指正当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是足以制止住不法侵害所必须的程度。笔者认为防卫人在防卫过程中必须谨慎把握主观上“度”与客观上“度”的统一,两个“度”缺少一个,那么就会使整个防卫行为的性质发生改变,可能成为非法侵害,可能出现假想防卫,或出现防卫过当等。苏联刑法学家特拉伊宁认为,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之间无相似之处,他指出,在防卫过当的场合“既然防卫人的行为超出了正当的条件下所实施的行为,根本不是在正当防卫状态下所实施的行为”。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基本正确可取的。

2.防卫人要做到必要限度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统一应该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1)防卫人在主观上要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客观上达到制止不法侵害限度;

(2)防卫人必须同一时空内做到主观与客观统一,既不能事先防卫也不能事后防卫。例如:甲乙有仇,一天甲拿着一把斧头气冲冲去砍树,经过乙家大门前,乙以为甲是拿斧头砍自己便顺手拿刀砍了甲致死,这明显是一种事先防卫,应当属于故意杀人。但要强调一点,就是要把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置于每一个正当防卫的具体环境中去考察,不能脱离在正当防卫彼时彼地防卫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

(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具体标准

了解何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那么怎样来确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具体操作标准呢?众所周知,防卫人对具体标准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后,那么在防卫的过程中防卫人的行为既要做到有利于维护防卫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防卫人的防卫行为也可以使侵害人得到应有惩罚。这样能体现我国在刑法中对正当防卫为什么要规定必要限度的法律价值。笔者认为防卫人应从下面几方面把握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1.不法侵害的强度。刑法为什么规定防卫人的防卫权,正因为侵害人对防卫人存在不法侵害的行为,防卫人在面临不法侵害的关键时刻,就必须把握侵害人的不法侵害的强度,不法侵害的强度可从侵害人对防卫人所使用手段、工具以及对防卫人打击的部位等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判断。这种双方强度的比较,更重要是要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实质的比较,而不是单纯从双方是否使用工具、打击部位或者当时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做孤立的比较。比如:甲乙两人平时关系一般,一天两人因小事而吵架,甲拿起干活的粗铁棍打了乙的大腿处两棍(不致命),乙也顺手拿了一根粗铁棍打了甲头部两棍造成甲重伤残废。从此案看来两者工具相同,即相互之间的强度相当,但从实质上分析,乙的行为既不是客观需要,也与甲的侵害强度不适应,故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过当。与此同时要考虑社会相当性。防卫限度的理解和把握,与社会相当性密切相关,应从社会相当性的角度出发来把握防卫行为的限度。如果刚好制止住不法侵害并有效地保护合法权益,这样是最好的,不过如果防卫人在紧张,惊恐状态下实施防卫,防卫人往往不可能冷静地判断如何不超过必要限度进行防卫,因此,如果防卫行为不是非常显著地超过了制止不法侵害的需要,防卫行为的性质、手段、强度与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不是过于悬殊,这样能为社会一般人观念所接受。综上所述,防卫人的防卫强度应当与不法侵害人的强度相当或者略大于不法侵害的强度。

2.不法侵害的缓急。笔者认为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侵害的紧迫性,它已经形成了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危害。这种缓急程度必须在不法侵害人实施了不法侵害行为时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不法侵害的强度尚是潜在的情况下,就无法确定不法侵害的强度,也就没有确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标准。由此可见不法侵害的缓急在为防卫人掌握防卫的必要限度提供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当考虑到不法侵害的缓急,这样才能维护防卫人和被防卫人的合法权益。

3.侵害人所侵害的法益。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之规定侵害人只是侵害法律所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的法律所保护的权益,所侵害的法益在一定程度上对防卫人的防卫强度有重要参考价值,刑法中第20条第2款,防卫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也就是指防卫人进行防卫的行为必须控制在保护自己被侵害人所侵害的法益限度范围内。不能为了保护其微不足道的合法权益而将侵害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给予剥夺,这样违背法律赋予防卫人的防卫权的初衷。例如为了避免自己100元钱被抢,而将抢劫者的生命剥夺,这样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四、防卫的必要限度在实践中的理解

防卫人拥有法律上赋予的防卫权,在实践防卫过程中如何用得恰到好处,值得进一步商榷,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在防卫过程使用何种防卫工具以达到控制自己行为在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范围内

防卫人获取防卫工具途径多种多样。有事先准备工具,有从侵害人身上夺取的,也有就地取材防卫工具,甚至所持的工具可能是非法的工具,比如说管制刀具、枪支等。防卫工具的来源不同,伤害力大小不同,往往对防卫人把握必要限度难度就不同,因此,防卫人应当把不法侵害人的侵害的强度、缓急、时间、环境与自己所拥有防卫工具的伤害大小进行全盘考虑来掌握自身防卫的必要限度。

(二)认识防卫的后果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把握之重要性

在防卫过程中,我们要对正当防卫的后果和防卫过当的后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因为只有这样事先有一个后果的预测,那么在防卫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掌握自己所要控制的必要限度。正当防卫的后果与防卫过当的后果的比较中可知,正当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的死伤是要负刑事责任的,防卫人在防卫的过程中存在这种意识,更有利于自己的防卫行为控制在必要限度内,例如:甲为执勤的刑警,身上携带了枪支和网枪,当犯罪分子持刀向他砍来时,该刑警在此时就应当衡量一下是用枪射击还是用网枪去网,以及两种制服方法所带来的法律后果是怎样。

(三)防卫人在防卫中主观心理状态与必要限度的关系

所谓的主观方面的状态就是指防卫人对防卫的过程发生的结果持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防卫人对防卫的结果有预见,但出于私仇或者其他原因借此机会采取放任其发展,如甲、乙有私仇,一天两人在拼打中甲拔刀扎进了乙的大腿,乙也随即拔刀刺中甲的胸部,但当时乙由于本身受伤所以刺得较浅,不危及甲的生命,但此时乙突然用力将刀往里刺,刺中要害造成了甲失血过多死亡。此案中乙作为防卫人,其主观上心理状态明知往甲的胸部刺必然会造成更大的伤亡,但其放纵其发生,所以乙当时存在明显故意,正当防卫的行为所允许的过当程度,没有达到刑法规定的处罚程度;而防卫过当的行为所造成的过当程度,则达到了刑法规定的处罚程度。

五、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与特殊防卫(无限防卫)的关系

(一)特殊防卫权(无限防卫)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分子的犯罪工具、犯罪手段更为凶残、残暴且越来越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因此,为了鼓励公民的见义勇为,为了更好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从利于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出发,新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款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正当防卫立法的传统格局,加大了对公民正当防卫权利保护的力度,并有效地警戒和震慑了实施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犯罪的犯罪分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它是当代刑事立法史上一种“突破”,是一种“无限防卫”。

(二)无限防卫权在法律层面上的理解

“无限防卫权”一般意义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防卫范围之无限,即人们可以对一切不法侵害行为实施反击;二是指防卫强度之无限,即防卫行为可以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任何损害,显然,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它违背了刑法中一个重要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实践中难免会使防卫人游离于立法原意。使得自己以为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同时放纵了新的犯罪。笔者认为对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所谓的“无限防卫”的概念应当做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无限防卫”范围的有限性,只能对“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除此之外,不宜做扩张解释。

2.区别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的不同,暴力是指进行有形的物理力的打击或者强制的手段,并能直接造成被侵害人伤亡的物质力量,不宜包括胁迫等其他情形。在司法实践中类似抢劫、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又不具有暴力性,如自愿与成年男子进行的,虽然该男子的行为属于罪,但如果允许防卫人借口“无限防卫”而将其杀死,这对犯罪分子来说显然过于苛刻且缺乏人道主义精神。

(三)无限防卫的弊端

刑法典第20条第3款确定一个特殊防卫权即“无限防卫”。一方面给防卫人带来更有利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权利的法律保障,同时它也带来了刑法价值层面上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刑法典颁布之后,除了围绕无限防卫条款的用语理解、具体适用等展开应用型研究外,有的学者开始对这一规定的价值得失提出了检讨,一些学者指出这会动摇刑罚相适应的根基,导致国家法律秩序松懈和法律的软弱无能。这些学者的担心虽然有点偏激但不能说其没有道理,在某些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笔者认为“无限防卫”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国家责任的不恰当转移,从而导致可能破坏法治的危险;其次,在无限防卫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不法,进一步激发严重的暴力犯罪;再次无限防卫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使刑法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公正的价值轨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好对刑法中第20条第3款的立法原意,同时在司法实践中把握好、运用好这种特殊的防卫权,必须坚持几个基本的原则:

1.适用的有限性原则:无限防卫在一定的程度上赋予防卫人更大的权利,使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这种无限防卫制度在适用时须严格其标准,将特殊防卫权的适用限制在尽量少的场合。无限防卫是防卫权的派生性权利,前提是应在具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基本要件的基础上才能运用。

2.防卫目的正当性原则:防卫行为具有正当性就必须具有目的正当性与行为防卫性相统一的特征,那么无限防卫权的行使也不例外,防卫目的在无限防卫权的概念中占有主要地位。

3.防卫紧迫性原则:孟德斯鸠曾经对防卫紧迫性有精辟的论述:“在公民和公民之间,自己是不需要攻击的,如果等待法律的救助,就难免丧失生命,他们才可以行使这个带有攻击性的自卫权利”。防卫具有紧迫性,是指暴力犯罪已经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某种暴力的存在已经使法律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人身权利随时可能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害的状态,则可认为这种暴力犯罪已经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4.防卫相当性原则:在适用无限防卫制度时,司法人员需要考虑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从而对防卫限度有准确的定位。防卫人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与所损害的利益不能悬殊过大,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性。在实践中如果不坚持无限防卫权的相当性原则,就会从实质上否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不管是从防卫手段、强度还是从防卫的缓急来看,无限防卫仍然是在必要限度以内进行,也就是说:必要限度仍属于无限防卫的题中之义。

众所周知,在我国刑法中直接涉及的有关正当防卫的条款只有第20条,一共才3款。其中涉及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只有第2款。虽然在法律上规定甚少,但它在理论界、学术界和司法界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又是正当防卫体系的重中之重。在司法实践的众多正当防卫的案件中几乎都存在着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争论。所以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可以说是正当防卫体系中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的研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并且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它。

参考文献:

[1]陈兴良.正当防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上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谢甲林.关于正当防卫的几个问题[J].法学,1984(8).

[4]卢云华.试论正当防卫过当[J].中国社会科学,1984(2).

[5]周国均,刘根菊.正当防卫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6]郭守权,何泽宏,杨周武.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

[7]田宏杰.防卫权限的理性思考[J].法学家,1998(4).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篇5

关键词:赏识教育 评价 德育 信仰

周弘先生提出的赏识教育已经在我国传播了十几年了,无数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从中受益,在教育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围绕赏识教育如何应用,许多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实践,写出了不少经验总结文章。也有人写文章谈了赏识教育的不足之处,在民间也有许多关于赏识教育的口头非议或者在网络上的一些批评。但笔者发现,许多对赏识教育的批评本身并不科学,有些思维方法也有些问题。我们并不是说赏识教育就是十全十美的,但在认识赏识教育应当从科学公正的角度来看。下文中,我们首先肯定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简单剖析两种对赏识教育的不当认识,然后指出了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存在的不足。

一、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及一些对赏识教育的不当认识

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就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关键在于它填补了我国国民缺乏教育理念的空白。当前,多数的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限制得太多,许多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要求孩子,并不能从孩子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入手进行教育,结果出现了许多要求过高,心态过急,管得过多,管得不对,管教方法简单粗暴等现象,导致孩子成长事与愿违的结果。在学校里,许多老师尽管有对学生很强的责任心,但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往往也采取许多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受到伤害。这种现象是由于我国对传统教育文化继承不利,同时又没有新的教育思想填补所致的“教育理念真空”现象导致的。在这样情况下,社会就产生了对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需求。

赏识教育是周弘先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其核心就是家长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然后基于这种态度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这些理论恰恰能够解决当前我们家庭和学校面临的许多问题。赏识教育的理论并不是全新的东西,许多文献中都能见到与其六个基本原则“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相应的实例。周弘先生的贡献在于将它们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具有理论浅显易懂,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迅速的特点,使其更加容易向民间推广。赏识教育是周弘先生将个人的教育实践和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方法结合之后的产物,其重要意义并不在于理论的创新,而在于他将这种理论向全国推广,转变了许多家长老师的教育观念,整体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教育认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一个理论再好,如果将其束之高阁,不能为人所有,那也是没有意义的。仅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应当对其抱有诚挚的感恩之心。

对于一些对赏识教育的不当看法,我们简单分析下面两种情况。

1.对赏识教育内涵理解不深,简单地把赏识教育理解为“夸奖”教育

赏识教育有六个基本原则:“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其中没有“夸奖”一词。赏识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各方面行为的态度,仅仅把赏识理解为“夸奖”,大大缩小了赏识教育的内涵,从而容易对其产生误解。导致这种认识的人往往对赏识教育并没有认真研究,仅是看了周弘先生的一些报告,甚至仅凭“赏识教育”这个名称就望文生义地就对其进行评价。甚至有的老师或家长“习惯”于用批评甚至惩罚的方法解决问题,没有认识到上面六个原则的意义,对赏识教育产生排斥心理。对于任何一种理论,应当首先放下自己的成见,然后经过对其认真学习研究之后再做出评价,否则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会有误导作用。许多对赏识教育的误解就是由此而生。

2.把执行者实施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归咎于赏识教育理论的错误

赏识教育看似简单易行,其实对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就是一方面。比如,孩子惹你生气了,你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怒火,然后去理智地分析问题。这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需要靠多年的磨练才行。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教育者的许多教育机智:对待孩子应当在哪些方面宽容,哪些方面信任,如何信任,该不该表扬,怎么表扬,表扬的度等问题,需要教育者细致巧妙的把握。这是教育者个人综合素养的充分体现。我们可以用木桶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赏识教育理论只是教育者应当具备的理念和素质中的一块木板而已,如果别的木板太短甚至没有,他同样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家长和老师容易“将实施者做法的不当导致的问题归咎于赏识教育理论的错误”,导致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这是思维方法的错误。

上面我们肯定了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并分析了两种不当认识,但是这样讲并不是说赏识教育就没有不足。下面笔者从理论的完备性和严密性的角度对赏识教育进行分析,以期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赏识教育理论尚待完善之处

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以及基于这种态度的“方法”。赏识教育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是赏识教育的长处,也是赏识教育的局限性所在。经过多年对教育工作的学习和体会,笔者发现,从理论的完备性和严密性的角度讲,赏识教育还有其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导致了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赏识教育没有解决道德规范和信仰问题

在西方,对孩子的道德约束是通过宗教教育来完成的;在我国,则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的。然而,由于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持否定的态度,导致我国的道德教育出现了断代的现象。长时间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又进一步加剧了道德教育状况的恶化。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一状况已经由于各方面的问题变得难以改变。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道德规范,以及怎样进行德育,是赏识教育涉及不多的。许多家长在应当让孩子有怎样的道德规范方面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就有很多盲目的成分,导致了一些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教育结果。比如,孩子由于始终处在赞许的环境里导致的目中无人、自大自负等情况。有些人将其归咎于赏识教育的错误,实际上是道德规范教育缺乏的原因。同样,赏识教育理论在培养孩子具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上也少有介绍。离开了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必然是肤浅的,浮躁的,功利化的,不会从根本上塑造心理健康的孩子,甚至会鼓励孩子一些不好的做法。

2.赏识教育没有给出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去“做什么”的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能力和素质以及对一个事物的深刻认识,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所以真正的教育离不开让学生从事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然而,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应当让孩子在从事哪些方面的实践活动,赏识教育并没有专门提及。可以说,赏识教育是有这样一个出发点的:现在的许多家庭和学校的现状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如何在现有的运行轨道上让孩子走得更加顺利、更加健康。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或许正是赏识教育对自己的定位。

3.周弘对赏识教育的适应范围强调不够,界定不清,因此许多人扩大了其范围导致了误解

事实上,并不是任何夸奖的话都有积极意义,除了过分、过多、盲目、有功利性的夸奖是不得当的以外,有时,许多我们看似理所应当的夸奖其实也可能是错误的。比如,某人到国外一个教授家去做客,夸奖了教授5岁的女儿长得漂亮,非常可爱。但是,那位教授很严肃地对她说:“你应该为你的夸奖道歉。你伤害了我的女儿,因为天生的美丽不值得夸奖,那样她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成了误区。如果你想夸奖的话,微笑和有礼貌是可以夸奖的。”夸奖的内容应当是孩子为做某事而付出的努力以及因此取得的效果。上例中,这种不当的夸奖会让孩子产生虚荣和歧视心理。然而,什么事情应当夸奖,什么事情不应当夸奖,赏识教育界定得不够。

4.赏识教育忽视了人成才的各种可能性

不能否认,古今中外在被赏识中走向成功例子不少,但也有许多是从小在逆境甚至屈辱中发奋图强走向成功的例子。我们的成语中的“胯下之辱”、“卧薪尝胆”就是这方面的例子。西方心理学中也有一种“自卑超越说”,意指某些人是因为从小自卑,为了摆脱这种自卑自己发奋努力而成才的。对于这种性格的人物,如果一味地鼓励他,说不定真的会泄掉他内心的那股上进之气,导致适得其反。再者,有时,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予过多的肯定,甚至苛刻地要求,可以让学生确立更高的目标,进一步发愤图强。所以,从完善理论的角度讲,赏识教育应当在因材施教方面在进一步完善。

5.赏识教育推广者的某些做法容易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

对待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应当从多方面辩证地看待。如果在介绍赏识教育理论时,不能同步地介绍其适用范围、操作要求等“注意事项”,只是一味地讲它如何有效,就会给人以它可以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印象,会让人联想到社会上那些做虚假广告的,势必会使一些人对其产生排斥心理。这种做法也会让学习者认为赏识教育是一个使用起来很简单的方法,忽视了其对教育者综合素养的高要求,从而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手足无措,反倒把过错归结到赏识教育理论身上。这是赏识教育推广者今后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结束语

上面谈了一些赏识教育不完备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赏识教育就没有价值。赏识教育解决了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应有的基本心态问题,适合我国教育文化底子薄的特点,对当前我国的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赏识教育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也不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有它的适应范围。我们应当深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探索如何在适用范围内使用它,而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它吹毛求疵上。对于它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积极运用其它理论来填补。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燕.表扬要慎重[J].山东教育,2009,(Z3):68.

[2]武珍,方再林.人才的心理世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篇6

一、角度――基于学生立场

提问应该也必须从学生立场出发,才是合理的、有效的,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切入点是学生的需要、欲望、祈求,教学才不是多余的。否则目无学生,提问再振聋发聩,也是徒劳无益。优质的提问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质疑或发问,即使由教师提出,也应该是“代生立言”。通常教师需要思考:

①兴趣:我们应当问什么样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②参与:我们应当问什么样的问题来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让他们的观点成为该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沉浸:我们应当问什么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承担对学习的责任?

④内化:我们应当问什么样的问题来创造一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有机会反思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个人想法、感觉、态度、观点、经验和价值观。

⑤解释:我们应当问什么样的问题来促进他们表达对个体主观世界、同伴的想法、中心思想三者关系的理解?我们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从自身新的理解中形成新的问题?

⑥评价:我们应当问什么样的问题给他们提供机会在不同媒介中检验新思维?

二、高度――把握整体结构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提问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一定的思维价值,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与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提高,也就是说,问与不问一个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明确研读的大方向,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许嫣娜老师执教的《小动物过冬》获得特等奖,高林生老师如此评价:“这节课整个的教学流程综合、高效。特别是对第3、4、5、6小节的理解,许老师以‘小动物究竟是怎样商量,怎样过冬的呢?’为核心话题,统领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纲举目张、条分缕析。”优秀教师用实践又一次证明了:精心设计的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三、梯度――合理安排顺序

问题是研读的线索,每个问题都可以看成是研读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梯级。问题设计应该统筹全局,具有方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梯度,逐步推进,达到高潮,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比如《钓鱼的启示》的教学,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而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对文章哲理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以上一个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使学生研读文本的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更能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四、效度――立足学科本质

王尚文先生说:“把全部都聚集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工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所以,语文课设置问题要咬定语言不放,自始至终关注语言的内容、形式和表达效果,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提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精读课文,品味词句,联系具体语境和设身处地的体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更要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提问,引导学生弄懂深层道理,探究言外之意。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爱如茉莉》,着意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使学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字词的“冷暖”。

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没有表示)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探”字有温度吗?

(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

生:这样写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

(师生笑)

师:完了吗?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这个案例中薛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让学生既感受到“探”的独特,又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五、敏度――把握生成契机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穷尽动态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中突然出现的“意外”高度敏感,适时地捕捉转瞬即逝的契机,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鼓励学生挖掘所隐含的知识点,凸显思维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周益民老师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课堂实境并未如他所预设地进行:一位学生读课文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有了新的发现:“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周老师也觉得这是个“问题”,就干脆抛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立足于课堂上学生即兴生成的这个问题,表扬学生“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参阅这则寓言的古文,就这个问题小小组讨论讨论”,指导学生“想象要符合事物的物性特点”。周老师以学生的问题为生长点,鼓励学生向“权威”(教材)挑战,进而完善了教材,让学生体验到了思考、品析、交流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活动中,课堂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虽然最后并未形成一个“标准答案”,但它起始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结束于学生产生的新问题,在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学会探究。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篇7

敬爱的党组织:

童年,是鲜花灿烂的年龄。怀着对少先队组织的憧憬,我带上了红领巾。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那鲜红的颜色是用烈士的血染成的,我分外珍惜。 中学时代,在如梦如诗的岁月里,我怀着对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渴望,胸前佩带上一枚闪光的团徽。我是那样地自豪与骄傲。 后来,我考入大学,开始了象牙塔里的生活。阳光是那么灿烂,生活是那么无拘无束,我尽情享受大学生活的精彩。不经意间,二十一年的人生岁月就这样从指间滑过,成为回忆。回首岁月,我不禁问自己: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生命是如此匆匆,我又该留下些什么呢? 人是自由的,但又要对自己的命运和道路做出选择。那么回到那个命题: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我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会说,我把全部的生命与精力献给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这就是信仰,这就是动力。历史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贵州,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片体现忠诚与信仰的土地。遵义会址,娄山关,红军烈士陵园,息峰集中营,无一不使我心潮澎湃。无数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而义无返顾,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这样做?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二的信仰。那份潇洒,那份自豪让我激动,让我去思考。

一个人若没有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不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那么作为我,该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呢?我成长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年代。这是一个宏伟的时代舞台,也是我的舞台。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应该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只要有了这个信仰,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只有在为这个远大理想的奋斗过程中,我的生活才会有方向,事业才会有坚定的基础,人生才能无憾。 这不仅

是对党员的要求,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应当学会善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然后再想想我们何不也拥有了一份飞蛾对油灯的那一份执着? 二十一年的人生岁月就这样度过,我渐渐从中悟到了人生有了信仰的那份幸福与无悔。我将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我的信仰,谱写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裂缝;处理

随着行业的不断的发展,在很多的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怎么想前发展成为了今天研究的重点,现阶段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行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遇到问题应该摆正心态,正确的面对,这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排除问题,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地进行,下面对于相关的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更好地启示大家。

1土木工程施工中处理裂缝的重要性

在新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对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物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土木工程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情况会直接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带来影响,因此,加强裂缝处理不仅对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有很大的作用,对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中引起裂缝的原因:

1.1温度改变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是最重要的施工材料之一,对于混凝土本身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混凝土外部环境稳定发生改变时,混凝土内外温差比较大,就会引起混凝土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应力有可能在局部发生改变,并超过混凝土的拉伸强度,从而产生温度裂缝。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混凝土会在硬化过程放出很多热量,从而使得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提高,并且会对混凝土外表产生极大的应力,在混凝土冷却过程中,当外界温度降低时,混凝土外表承受的拉应力会变大,当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后,就会引起裂缝。

1.2地基变形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变形比较严重时,也会引起裂缝,在施工中,地基的垂直位移或者水平位移会改变附加在局部的应力强度,当混凝土承受的应力超过其本身的拉伸强度后,就会出现裂缝现象。引起地基变形、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基础地质比较差,在进行地基施工时,没有控制好地基施工质量;二是由于局部负荷相差比较大,从而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1.3钢筋锈蚀

在土木工程施工工程中,当发生钢筋锈蚀现象后,也会引起裂缝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筋保护不当,从而导致大气侵蚀钢筋,当大气中的氯化物与钢筋接触后,会对钢筋的氧化膜造成破坏,使得钢筋中的铁离子进入含有水分和氧气中的混凝土中,进而对混凝土造成侵蚀,使得混凝土应力膨胀,最终引起混凝土开裂,形成混凝土裂缝。

1.4施工质量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由于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也会引起裂缝,施工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比例进行混凝土配合;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搅拌质量不合格;混凝土拌合物运输过程中速度过快或者过慢;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混凝土养护不到位等都会对混凝土施工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进而会引起裂缝。

2土木工程施工裂缝处理方法

2.1外观修补

对于外观修补法,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处理简单,在处理过程中,只是对裂缝和裂纹深度的外观进行处理,不会对混凝土的承载力布局造成很大影响。采用外观修补技术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裂缝处理时,经常会利用粘贴外观的方法进行修补,也就是在出现裂缝后,根据施工需求,选择适当的修补材料,对从外部对裂缝进行处理,从而修补好裂缝。

2.2灌浆法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裂缝都可以通过外观修补的方法进行处理,有的裂缝会出现渗透漏水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灌浆法对这些裂缝进行处理。所谓的灌浆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材料,制成浆液,利用真空压力装置,将浆液压入裂缝中,当浆液硬化凝固后,对表面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达到修补裂缝,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

2.3加固法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一部分裂缝出现后,会对整体布局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对土木工程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造成影响,对此,就需要采用加固法对这些裂缝进行处理。在使用加固法时,需要根据土木工程整体布局,选择增加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加固支点等,对裂缝进行加固处理,从而有效地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3预防土木工程施工裂缝的方法

3.1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不合格是引起土木工程施工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裂缝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首先要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管控,混凝土原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应该安排专业的质量检验人员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严禁质量不合格的劣质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混凝土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施工企业应该根据其性质对其进行分类保管,例如水泥应该将其放在干燥的环境进行保管,避免水泥出现受潮现象,从而影响到混凝土施工质量。在进行混凝土拌合物搅拌时,施工人员应该严格的按照事前确定的配合比进行操作,混凝土搅拌时间、搅拌温度都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混凝土拌合物离析现象。此外在进行混凝土运输时,运输人员应该控制好车速,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混凝土的运输速度应该与混凝土浇筑速度相吻合。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操作,特别是混凝土振捣,严禁出现过振、漏振等现象,当混凝土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要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特别是在夏天,必须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这样才能避免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从而引起裂缝。

3.2严格规范施工人员行为

施工人员的行为会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在正式施工前,施工企业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参与到施工中,此外,施工企业还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将施工人员的薪资和其工作行为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施工企业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保证施工人员能安全施工,这样才能为土木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4结论

裂缝对土木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规范施工人员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裂缝产生,确保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规定,从而为施工企业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上一篇:铁路交通范文 下一篇:不想说再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