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统计分析

时间:2022-06-17 10:08:23

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统计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以2000—2012年13年间国内发表的有关媒介融合的1243篇期刊论文为分析数据,从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三个角度分析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现状,为今后的进一步实践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媒介融合 计量分析

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推动下,“媒介融合”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Pool教授提出。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各种媒介形态在竞争中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现互动共赢的目标,其结果将是使得新闻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接受更加便捷、效果更加优质,同时它也会带来整个传媒业的更大发展。[1]

“媒介融合”也称“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最早是本世纪初在西方一些国家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2005年,蔡雯将其概念引入国内,并结合中国新闻传播环境和实践进行研究,引起了国内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媒介融合”俨然已经从当初的简单概念发展成一个涵盖众多分支和进路的热点研究领域。[3]

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2000—2012年13年间国内发表的有关媒介融合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文献从2000年到2012年12月为止。以检索项“题名”、检索词“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作为检索策略,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3日。通过阅读题目和文摘有时阅读全文,利用Excel的排序功能排除一稿多投的文献、会议纪要、人物介绍、通讯报道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后共得出2000—2012年我国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论文1243篇。并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这些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现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2.结果与分析[4]

2.1年代分布

通过对年代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我国媒介融合研究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2000—2012年我国有关媒介融合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2l世纪初即开始关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互动以及整合、融合的问题,但研究成果较少。2000年开始出现媒介融合研究方面的文献。但具学理意义的“媒介融合”的研究,则一直到2004年才由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蔡雯在考察美国媒介发展状况过程中引进。2005年开始,以蔡雯为首的一批学者以极大的学术热情迅速投入该课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随即迅速增多。[5]

2005年以前的研究是分散的、零星的。从2009年开始,发文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0年研究论文数量猛增到268篇是因为2010年被称为“媒介融合年”。在实践中,国家的三网融合政策使得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理念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理论上,业界和学界都对媒介融合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研究的成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突破。2012年由于数据库收录文献的时滞性,实际文献数可能大于321篇。总体来看,从2000年至今我国有关媒介融合研究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媒介融合是近年来新闻传播界研究热点之一。

2.2期刊分布

1243篇论文分别发表在307种期刊上。而且多数期刊刊载论文数量都很少,在307种期刊中共有187种期刊只刊载1篇,占期刊总数的60.91%,占论文总数的15.04%。发文10篇以上的期刊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有30种刊物发文10篇以上,共发文763篇,占论文总数的612%。这30种重要期刊是获取我国媒介融合研究信息的重要来源。30种期刊中有17种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版)中的核心刊,发文420篇,载文量占论文总量的33.59%。这说明高质量的论文相对较多,科研产出水平也比较高。其中《新闻爱好者》刊登了50篇有关媒介融合研究的文献,可提供4.02%的信息量,体现该期刊对媒介融合研究的关注,它是我国媒介融合文献首选核心期刊。

2.3作者分布

经统计,参与媒介融合研究的著者较多,且以独著为主,瞬间作者的比例较高,研究缺乏连续性,且论文合作程度偏低,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2000—2012这13年间共有1250位作者发表了关于媒介融合研究论文,其中核心著者发文量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发文量多的著者中其中既有誉满学界的学术泰斗,也不乏从各媒体部门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不仅是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核心作者,也是整个传媒界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研究代表着我媒介融合研究领域的前沿,而且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因此,通过搜集和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动向,对于研究我国媒介融合的学者而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20%时,学科的高产作者群才算形成。表3显示,媒介融合核心作者的发文总数为153篇,仅占总发文数的12.31%,这说明距离稳定核心作者群的形成还有一定的差距。

2.4机构分布

对论文的第一作者机构进行计量分析,可以了解国内哪些机构在媒介融合研究领域走在前列,可揭示科研人员在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状况。

由表4可知,发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9个机构全部集中在高校,共发文258篇,占总发文量的20.764%。高校在媒介融合研究领域中仍然发挥着学术带头作用,推动着媒介融合研究的不断发展。

3.结 语

当前,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大趋势已经拥有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从对国内媒介融合研究的1243 篇论文的梳理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对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年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媒介融合研究呈现出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且近三年增长速度较快。这种变化和近年来我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紧密吻合的,其相关研究在今后几年内仍将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2)媒介融合研究目前已经形成《新闻爱好者》等一批核心期刊。这些核心期刊上刊载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

(3)绝大多数对于“媒介融合”研究的文章来自于学界的研究者。相对比而言,业界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对该课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而业界人士是站在“媒介融合”第一线的领军人物,他们对于这个领域发生的事情理应最具敏感性,最有发言权,而在数据中可以看到业界研究者对于该课题理论方面的贡献还有待更深入的挖掘。[6]

综观既有研究,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已开始进入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学界的研究视角正在趋于多样化。不过,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其理论的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虽然研究的广度得到拓展,但深度比较欠缺。从研究的整体趋势来看,在媒介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等既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一种基于社会、文化领域的宏观研究视角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7]媒介融合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特征,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必然随着新媒体概念的演变和发展不断前进。

注释:

[1]郑保卫:《论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热点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5期

[2]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年第3期

[3]谷虹:《产业视角下中国媒介融合研究的演进路径和核心议题——2005-2009年中国媒介产业融合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3期

[4]李人杰:《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10期

[5][7]陈映:《规制变革:媒介融合研究的新定向——基于文献回顾与探讨》[J].《新闻界》2009年第3期

[6]柳絮青、殷畅:《关于国内“媒介融合”的研究评述——以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有关文献的分析为依据》[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25期

(咸宁日报社)

上一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新闻工作 下一篇:如何精心策划全国人大会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