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6-17 02:18:33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五十六个民族有着各自绚丽多彩的文化。就广西来说,有壮、汉、瑶、苗、侗、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这些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民歌有壮...

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宝贵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智慧的结晶。在基础教育普及的今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应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28-01

民间音乐的传承分两类:一是民间自发性的世代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二是在学府、借助外力的传承。显而易见,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属于第二种。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历史的沉淀。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是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文化传承价值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价值之一,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把弘扬民族音乐作为一项基本理念。因此,文化传承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五十六个民族有着各自绚丽多彩的文化。就广西来说,有壮、汉、瑶、苗、侗、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这些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民歌有壮族八音、壮族三声部民歌、苗族山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瑶族盘王歌、瑶族信歌等等。舞蹈音乐名目繁多,如采茶舞、扁担舞、板鞋舞、舞龙、舞麒麟、舞春牛等舞蹈;戏剧有师公戏、山歌剧、壮剧等。我们拥有如此丰富如此宝贵的音乐文化资源,必须让饱含民族灵魂与思想的音乐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与民族是相互依存的,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颁布的第一、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218项,其中传统音乐为149项,占总数的8.2%。除此之外还有戏剧、曲艺等与音乐相关的门类,由此看出,国家对音乐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当重视的。这也反映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紧迫性。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开发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把民族民间音乐引入中小音乐课堂,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贵州地区的“侗族大歌”、新疆地区的“木卡姆”、内蒙古的“长调”等等。而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传承,为什么好?怎么样才好?什么时候好?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音乐文化的传承靠的是人这个载体,经过很多学者的辛苦努力,大量宝贵的民族音乐得到很好收集、整理、保存,这样我们就得以记录下音乐,但音乐不是文物,它是需要人去表现的。

在多种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中,学校教育传承的优势是不可忽视,而普及了基础教育后,中小学教育成为大众接受基础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音乐课程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并把“弘扬民族文化”做为课程十大基本理念之一。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中小学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既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实现音乐课程价值做出贡献。

三、为少数民族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少数民族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环环相扣,层层合作,才有可能为民族民间音乐在学校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师资的培养

在把少数民族音乐引进中小学音乐教育这项工程中,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担负相当主要的角色。能很好的在音乐课堂上引进与民族音乐,就要求中小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与技能。如果只凭教师自主学习,恐怕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否应当承担起培养音乐教师的责任,比如举办少数民族音乐学习培训班,为音乐教师学习民族音乐知识与技能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

(二)教材的制定

合理的开发当地乡土音乐资源,制定乡土教材,是少数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有力保证。乡土教材可以由政府、学校或教师等方面发掘与编写。所编写的乡土教材应当是集乡土性与时代性,不能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应当最能体现当地民族特色音乐文化,最能代表当地特有的音乐文化。另外,教材的编写要严格遵循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确立

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为的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同时进一步完善音乐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少数民族音乐加入到音乐课程内容,弘扬民族文化,这与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能够会唱家乡的歌,由热爱家乡上升到热爱祖国,这就是把少数民族音乐引进课堂的最终目标。

(四)教学方式的运用

能吸引学生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感受乡土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听着家乡的歌,配合视频或幻灯片,讲解背景知识,视觉与听觉是体验与感受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受音乐之后,应当为他们提供能实践所学的机会。

(五)其它教学条件的保障

很多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如果用汉语去演唱一首壮族民歌很可能就失去了这首歌曲本身的韵味甚至是意义。我们在语文课上可以完整系统的学到汉语,但是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开设教授少数民族语言的课程。很多壮族的小朋友不会说壮语,更不要说会唱壮族歌曲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新疆的“新双语教学模式”,数理化和生物、英语、信息技术等用汉语授课,政治、历史、艺术、体育、“美丽新疆”(乡土课程)等用民语授课,这样可以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语言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宝贵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有一天会说这个民族语言的人一个都没有,那么这个民族还是完整的民族吗?少数民族音乐走进中小学课堂可为少数民族语言提供一个可传承的途径,而少数民族语言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有力的辅助。

除了师资、教材、教法、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等等方面的条件,民族民间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教育,还需要得到教学设备,乐器、音像资料等其它方面的保障。这可能更多的要依赖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既能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又能弘扬民族音乐,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民族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不能急功近利、不切实际。例如要考虑到学校与教师的承受能力,学生对教材的适应能力等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中小学作为中华民族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担负起这项任务。通过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必须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支持,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得到长期、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增刚.民间音乐资源进入学校课堂长效机制的探索 [J].中国音乐,2010,(4).

[2]马戎.如何思考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3]张亚利.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D].河南大学,2008.

上一篇:对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的探讨 下一篇:综合性大学舞蹈表演实践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