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在中国

时间:2022-06-17 05:18:26

生态批评在中国

摘 要:生态批评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而产生。西方理论界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的文学批评界,由此给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理论注入了新的批评元素和带来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生态批评;理论;中国;标志事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53-01

生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具体在1987年,威廉·鲁克尔特在《爱荷华州评论》第9期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试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一概念,认为应该把生态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此后,生态批评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对“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菲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它包括几层意思,第一,生态批评具有鲜明的叙事性。生态批评家应该将叙述作为一种文学分析的策略来对待。其目的不是与文学本身竞争,而只是为阐明并鉴赏阅读的语境,也就是说,将文学文本作为服务于我们“在外面的世界”的生活语言来加以亲近。第二,生态批评注重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功用,摈弃学者的平衡和中立姿态。第三,生态批评是一种行动主义(activist)运动,即是一种走出书房,走向社会和旷野,积极参与环境运动的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种思想批评和文化批评,它的主要目的是要挖掘和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它要揭示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和竭泽而渔式的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还有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首先要面对文学或艺术文本,首先要研究它的思想文化批判的媒介。

西方生态文学发展、兴盛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生态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体而言“生态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几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个事件是1949年徐迟翻译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是中国“生态文学”的源事件。但那时的中国正急于从农业文明转为工业文明,习惯以“烟囱林立”来象征蓬勃发展,对于梭罗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并不感兴趣。那时,文坛更感兴趣的是梭罗干净从容的文字表达方式,觉得它很“冲淡”,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观。真正从生态思想上对《瓦尔登湖》进行再阐释,是于20世纪90年代。因为那时候我们已经尝到生态危机的恶果。第二个事件是,上世纪70年代,掀起了全球生态保护运动高潮同时也是世界生态文学里程碑式的杰作《寂静的春天》中译本问世。可以说,它是世界“生态文学”的肇始。有人把这本书的诞生用“一封信、一本书、一场运动”来形容。因为,“与一次战争、一场疾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甚至一次骚乱相比,书籍一般都难以产生那么大的作用。但是有时侯,一本书的确能掀起一场运动,引起社会的改革,甚至重大的改革”第三个就是产生了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这一国内第一部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专著。本书以时间也分国别考察和评价了欧美“生态文学”和西方生态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学”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

伴随着“生态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在世界生态批评思潮的影响下,面对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生态批评研究开始起步,并已出现这方面的著作。余谋昌的《生态伦理学》、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思想》、宋祖良的《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赵鑫珊的《诗话自然哲学》、葛剑雄的《未来生存空间》、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张全明、王玉德《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李培超的《自然的伦理尊严》、徐恒醇《生态美学》等,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中国生态学理论著作。除此之外,大量的西方生态学理论著作也被译介入中国。目前对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在逐步深入,并且继承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里蕴含的生态思想。何怀宏在《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思想》里谈到“支持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而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则主要体现的“万物平等自化”、“道法自然”、“节制物欲”。余谋昌的《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中,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生态文化的内涵,并相应提出了从精神、制度、物质等层次建设生态文化的策略。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中提出“生态学的人文转向”的论点。这些著作促进了我国生态批评理论的完善,促进了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唤醒人类去建构生态意识、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从而有力地缓解生态危机。

参考文献:

[1]王诺.生态与心态[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茹.生态批评与简单生活观[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0,(28).

[3]吕娟霞.西方生态批评述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4]詹艾斌,詹贵斌.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及其反思[J].人文视点2008-11.

[5]曾繁仁.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4,(2).

上一篇:浅析“书卷气” 下一篇:浅谈后实践美学与儒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