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专业“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6-16 08:58:13

药物分析专业“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孵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培养和训练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有效地实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本文以药物分析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采用单一导师制与导师小组制相结合,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药物分析 创新型 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6-01

创新是科教兴国的灵魂,研究生教育是孵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1],为了全面培养和训练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实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我们以药物分析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采用单一导师制与导师小组制相结合,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对“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2]。

1.单一导师制与导师小组制相结合

广博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前期基础。每个导师所具备的知识广度和科研经验是有限的,再优秀的导师也不敢说自己能完全成为学生的“百科全书”,尝试单一导师制与导师小组制相结合,以一个导师为主,开展不同导师之间的项目合作,能够有效激发创新灵感,全面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

1.1异域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导师因其不同的年龄、性别及研究经历,形成各自的知识结构、研究思路和学术风格。导师小组制,能够使各位导师发挥优势,将自己专业知识、思维方式传递给研究生,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优化思考方式,拓宽知识结构,并与自身所学专业交叉融合,从而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激发创新性思维。

1.2交叉学科促进创新成果的形成

创新性成果往往产生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3]。单一的导师制与导师小组制的结合使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研究相互补充,它不仅是促进研究生及时有效获取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最新动态和趋势的重要途径,更是有助于研究生将不同学科的学术思想、能力结构整合汲取、去芜存菁,为我所用,形成创新成果的“绿色通道”。

1.3互补模式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培养特点,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研究精髓,导师小组制可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纳百家之经验,添自我之基础,临科技之前沿,拓科研之思维,在优势互补模式中,全面训炼科研技能和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自我科研综合素质的提高。

2.研究生主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通过科研平台实现成果转化,提升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创新动力的激发与潜力的释放,除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外因)影响之外,创新主体的主观因素(内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启发研究生主动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事半功倍,同时能够有效地训练和培养研究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发挥专业能力,激发自主创新意识

锲而不舍的关注力是深入践行科研创新活动的基础,坚实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展的手段和媒介;“主人翁”的领导能力与意识,和谐的科研氛围是科研思想转化为成果的重要保证。我校药物分析专业的研究生在完成个人毕业设计的同时,积极配合导师,参与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等项目,在科研活动中,研究生自觉地成为本科生的榜样,不仅在动手操作方面,给本科生做好示范,而且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得到大大提升。他们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思考讨论、制定实验提纲,安排实验进程,引导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巩固以及新问题的发现与思考,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的专业能力与优势,在潜意识中不断积聚和激发自主创新意识。

2.2挖掘学习潜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以往“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从主观愿望出发,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研究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其学习能动性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挖掘没有得到重视。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时,研究生作为带领者,具有“主人翁”意识,这种感觉是其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能力的“动力剂”,在无形中敦促着他们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主动学习、积极创新。

3.总结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思维拓展和创新能力的训练,科研兴趣的激发,创新方法的获得,和谐氛围的营造,均是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助推剂,实践证明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科研实践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融合单一导师制与导师小组制,鼓励开展研究生为主,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活动,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孙琳,殷明.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8):26-27

[2]温东晓,温士煦,高慧,石福涛,杨怀霞. 浅谈药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5,06:193

[3]臧兴兵,赖小莹.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7,03:40-43

作者简介:

梁真(1987年12月-),河南省正阳县人,汉族,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功能成分的优化及功效研究。

上一篇:《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高校计算机实践课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