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发展的“苏南模式”如何在中职复制

时间:2022-06-16 10:32:23

高职发展的“苏南模式”如何在中职复制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日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指出,江苏高职的发展特点可以总结成“苏南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高职院校几乎都是县办,太仓、张家港、江阴、昆山等县级市,几乎每个县都有一所甚至几所高职院校,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社会需求,而正因为这一需求来自宏观的上层战略,所以这些高职院校几乎都是县财政在支持办学,县里有这个观念,也有这个能力。基于高度发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高度吻合,企业直接参与学校办学,校企合作与生俱来且深度融合;二是每所高职院校背后都有强大的政府影子,在人财物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事实证明,江与高职教育相比,我省的中职教育起步更早、规模更大、类型更多,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眼下,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很高,就业质量却不容乐观;中职学生很受企业欢迎,但中职学校却不受家长待见;中职学校热衷校企合作,却因无法控制毕业生外流而难与本地企业牵手;中职的育人质量影响就业质量,并进一步影响生源质量,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一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办学信誉较好的首批部级重点职业中学,如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等名校,就因为地域劣势或行业劣势而面临生存危机或转型选择。2010年4月22日,新华日报曾以《职校招生:难题背后的难题》对此现象进行报道,2011年8月23日该报再次以《老牌名校难逃职教之困》报道曾经的名牌中职的办学困境,值得我们反思。

有鉴于此,设法将我省高职成功发展的“苏南模式”移植到中职办学之中,加强对中职教育的系统化改造,从根本上推动中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要立足服务区域经济,与本地企业双赢发展。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专门人才,因此,中职学校与企业行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校企双方都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在与什么企业合作的问题上,很多学校却一直存在着定位误区。出于种种原因,绝大部分苏北中职学校更愿意与苏南及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合作,以满足学生“高端就业”“体面就业”的需要,普遍培养喜欢“东南飞”的孔雀。而本地企业由于无法从职业院校获得人才支持,校企合作也就缺乏原动力,合作效果也非常有限。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地方政府有必要在政策层面对本地职校的校企合作提要求、定任务,并以行政措施确保实施,使中职学校与本地企业携手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其次是积极尝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从办学现状看,全国中职教育普遍存在办学水平相对较低、育人质量不高的现象,但在不同的体制之间,又有不同的因果关联。民办院校的市场意识强、质量意识高,受制于市场调节,很想把学校办好,但却因为办学经费没有财政支持、生源不丰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办院校不愁经费、不患生存,却也因为体制“优势”和政府的包办管理而失去创新动力,缺乏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不同体制机制的院校,优势不同,劣势各异,办学不能“自主”却是共性,育人质量不保也就“异曲同工”。所以,各级政府有必要在中职领域尝试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多元办学,让中职学校能够在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良性发展、科学运营。

再次是大力推行职教人事制度改革,打通校企之间人才流动的壁垒。眼下,我省中职教育普遍出现“就业率高、吸引力低”“‘出口’容易,‘进口’难”等非正常现象。造成这一局面,除客观的社会发展形势影响之外,中职教育在师资引进和人事制度管理方面弊端凸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有必要借鉴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实施改革,以使全省中职教育尽快形成内生动力,提升吸引力,产生活力。目前,迫切需要大力实施职教人事制度创新,打通校企之间人才流动的壁垒,让企业、行业中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名家大师,能够突破人事“编制”的束缚顺利流入中职教师队伍,从而突破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的发展瓶颈,使之不仅在质量上过关,数量上也有充足的保证。■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苏高职的“苏南模式”已经取得较大成功,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那么,苏南高职的发展模式如何推广到全省其他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的“苏南模式”如何在全省的中职领域进行有效复制?这一问题的研究解决,将对全省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浅谈设计艺术美 下一篇:“行动导向”理论的多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