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调整需要银行提高适应能力

时间:2022-06-15 09:04:55

货币政策调整需要银行提高适应能力

在1月6日召开的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全面深入分析了当前银行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五个充

分认识”,即充分认识经济缓慢复苏对银行业当前发展的影响,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对银行业应变能力的影响,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

整对银行业风控能力的影响,充分认识货币政策调整对银行业适应能力的影响,充分认识金融业态演变对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

这“五个充分认识”从国家安全和改革全局的角度看金融,从国民经济循环流转方面分析金融,引导银行业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改

革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刊特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围绕这“五个充分认识”分别进行解读,探讨银行业特别是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如何审时度势,做好谋划应变,深化自身改革,加快转型发展。

商业银行依靠货币“放水”和“宽松”来维持业务增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银行业迫切需要改变传统上过于依赖存贷利差的模式,提高资金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量化分析能力,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经营模式的适应性

当前货币政策的基调仍是稳健。央行指出,货币信贷工作的“稳”调整结构和去杠杆的思路,所以预计货币政策还会体现出中性偏紧的态势。二是宏观经

主要体现为“总量稳定”,重点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环济增速下滑趋势明显,而经济转型短期内难

以完成,这使得偏紧的程度可能较为有限。

境。所谓“稳健”,其本身并不具有严格的三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明朗,美联储退出

政策姿态含义,也不能被简单等同于中性政量化宽松政策的节点还不确定,而且各国货

策,而是与此前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态势比较币政策逐渐出现分化,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

而言。选择面临的挑战更复杂。与偏紧或偏松的表

达相比,“稳健”意味着更加强烈的相机抉

2014年“稳健”的特点择倾向,这表明政策当局的预期存在较大不

2014年的稳健与2013年相比,有三个特确定性,可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做出更加

点。一是由于当前宏观调控仍然延续2013年灵活的货币政策调整。

可以预计的是,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这些“老牌”工具难以轻易动用的情况下,2014年的货币政策仍将体现为日益精细的公开市场操作。从表面上看,这是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落实,而实际上,也体现出围绕货币供应量或价格为中介目标的调控思路已经遇到了困境。

一方面,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可测性及与宏观变量的相关性不断降低,近年来围绕M2展开的数量操作,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增长的计划与实绩一直存在巨大偏差,货币供应走势同信贷供应的走势也不尽一致。即便央行对货币供应量实施了有效控制,亦难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尚未彻底完成,货币政策转向以利率调控为主的操作范式有着不可逾越的困难。要真正达到利率市场化,充足的金融产品、丰富的机构及其交易行为自由、金融市场具有相当深度与广度这几个因素都必不可少。否则,即使最终银行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也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利率市场化格局。

总之,当前的货币政策选择倾向于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同时努力构建基础条件。很多人担心,如果现有的偏紧思路持续下去,2014年会再次出现“钱荒”乃至引发市场信用风险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是央行是否放松货币闸门,而实质上,适度提高对短期风险波动的容忍度,是为了弱化更大宏观风险的积累。在当前高负债推动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经济结构存在矛盾、实体部门资本回报率下降、投融资模式扭曲损害资本运用效率的大背景下,“独木难支”的货币政策被寄托了过高的期望。因此,坚持稳健货币的前提是加快推动相关改革,并且注重货币结构优化与盘活存量,这才是当下相对较优的选择。

银行业迫切需要提高适应能力

在央行货币政策相对保守的背景下,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如火如荼、金融脱媒现象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流动性。可以说,商业银行依靠货币“放水”和“宽松”来维持业务增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对商业银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大银行不仅在国内业绩突出,而且在规模上也逐渐居于全球前列,没有受到金融危机过多的影响。究其原因,一是赶上了2003年到2007年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周期,银行业在此期间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金融产业化运营的核心主体,成为GDP竞争中的主力贡献者。二是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了一些切实转变,市场化运营框架基本建立起来,追求利润的目标融入了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之中。三是受到了利率市场化缓慢、市场进入与退出受到严格控制等较为全面的行业保护。

除去银行自身的转型发展,从上述另外几个因素可以看出,由于中国经济过分依赖银行业,银行承担了很多在国外是由政府财政承担的任务,并且形成了较强的利益格局,对于上游资金提供者和下游资金需求者都拥有较强的谈判优势,其在获得额外“保护利润”的同时,对实体部门和居民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快速增长的利润掩盖了银行业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由于还没有真正经历一次深刻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还难以让人信服。

由此来看,以股改上市来强化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上一轮银行改革已经需要进行反思了。在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等重大改革加速,监管部门坚持推动去杠杆和严管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带来跨界竞争与冲击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过于依赖存贷利差的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银行业迫切需要提升对新形势、新变化的适应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资金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量化分析能力,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正如监管层所提倡和要求的那样,把经营管理的重心从单纯注重资产规模扩张转向资产负债平衡匹配管理,提高宏观货币政策环境下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二是提高经营模式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借鉴和应用“互联网思维”,顺应“大数据”时代,变革业务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坚持走差异化竞争道路,打造自身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解密“蓝色光标” 下一篇:接受理论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