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中“head (首头)tail (尾)”隐喻研究

时间:2022-06-15 06:32:03

英汉语中“head (首头)tail (尾)”隐喻研究

作者简介:王瑞金(1982-),女,山西介休人,西安三资职业学院教师。

【摘要】隐喻是一种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的认知手段,人类以自身结构去认识世界的人体隐喻也是隐喻中的一种常见方式,而人体中首、尾也是经常被用来指代时间、空间等概念。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head (首头)和 tail (尾)隐喻的不同,揭示了其跨语言、跨文化的共性及个性,在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head (首头) tail (尾) 隐喻研究

【Abstract】The metaphor is one kind of use known thing understood that the unknown thing the cognition method, the humanity by own structure knew the world the human body metaphor is also in the metaphor one common way, but in the human body, the tail are also are used for to refer to frequently generation of concepts and so on time, space. This article through contrasts in the English to Chinese two languages head () and tail (tail) the metaphor difference, has promulgated its cross language, the Trans-Culture general character and the individuality,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in the cognition linguistics and in the Trans-Culture human relations research.

【Key words】head ()tail (tail) metaphor research

1 引言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成为一种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李国南,2001)。 隐喻的形成称为概念化(metaphorization),它涉及到两个领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人们将对源域的经验理解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ng)到目标域,基于两者具有相似性或能够创造相似性的本质上,达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束定芳,2000)。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中,源域是人们所熟悉的、简单具体的事物,而目标域是暂未被人认识的、陌生的事物或是复杂抽象的概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首先是从自身和周围熟悉的事物开始的,尤其在科技不太发达的古代,人们对人体及其周围动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最为熟悉,从而使其充当了认知隐喻的基本的、重要的源域,通过自己的身体结构去认识世界。

2 英汉语中“head (首头)tail (尾)”类字的分析

人体隐喻是以人的身体各部位为喻体,来比拟其他物体。例如,汉语中的桌腿、山头、洞口、门把手、山脚等;英语中的face of a watch, mouth of a well,head of a bed,等。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头”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在英汉语言中有关“头”的隐喻表达式比比皆是。人类的认知讲究对称性,随着人类的进化,虽然人类已经没有了尾巴,但英汉语言中有关“尾”的隐喻表达式很多。本章通过空间隐喻和转喻两种表达式来分析“头、尾”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构筑和衍生的隐喻概念。本文所采用的英语语料主要选自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汉语语料主要选自《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今成语大词典》。

2.1“头、尾”的空间隐喻。

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人类的认知能力最早就是从对空间的感知中获得的。在Lakoff列出的基本认知域中,空间关系是基础之最,因为所有其他的基本概念都可以参照空间关系来认知。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空间隐喻来自直接的身体体验,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可能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通过自己和外界事物的上下、前后、里外、远近、左右、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来表达对事物的认知的。由此,与空间方位有关的隐喻――空间隐喻(亦称方位隐喻),则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中,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因此,用人体名词来隐喻空间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语言具有很大的空间性的特点,特别是英语。英语的“head”作名词可以表示用于方位的“上端、顶部、前端、前部”,“tail”可以表示用于方位的“尾部”。例如,at the head of the parade(在游行队伍的前头);sit at the head the table(坐在上首); at the head of the page(页面上端); tail of the plane(飞机尾)。head用作形容词表示“在前头的”,如the head group of a parade(游行队伍的先头组);tail 用作形容词表“在后部的”,如tailgate(后门);tail board(尾板); taillight(尾灯)。head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行进在……的前头;居……之首;前进”,如:head a parade(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tail 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行走在……的后面”,如:tail the thief(跟踪着小偷)。

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头”的地位最重要,也是各器官中位置最高的。由于“头”在人体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在汉语中用来构成空间隐喻的频率较高,凸显的空间意义是相对于整个人体来说处于上头的位置。汉语中的“头”既可以标示垂直的空间关系(如山头、墙头),也可以标示水平的空间关系(如床头、船头、案头)。在人们的心理空间中,人体如果是站着的,头就隐喻“上”的含义,尾就隐喻“下”的含义;如果是躺着的,头就隐喻水平状态下“开头的一端”,尾就隐喻水平状态下“结尾的一端”,并且进而把这种空间意义映射到抽象概念上,如“村头、街头,巷尾,,队尾,掐头去尾,首尾相应”。“头”由人体部位隐喻物体的相似部位,然后变成代替该物体部位的方位词,因此,汉语中就有了上头 (上面)、下头 (下面) 一头(一端)、两头(两端)、前头(前面)、后头(后面)、东头 (东面)、西头 (西面)、外头 (外面)、里头(里面)等说法。顶端、前部总是位于物体的边缘,因此“头”也用来指物体的边缘、底端和根部。由于物体的两端是其物理范围的极限,超出该极限便落在了该物体之外,于是人们就把抽象的事物,尤其是感情,隐喻为具体的事物,因此,如果某一情感或行为过于强烈,超出了合理的限度,汉语中就说“过了头”。由于“头”可以指物体的两端,因此其又可以喻指事情的起点或终点,如话头、从头说起、话分两头、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在人类的思想历史上,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始终被视为两个最基本的哲学概念,不过,尽管时间和空间似乎应该处于平等位置,但反映在日常语言中,二者的地位则不尽相同,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中,用来认识时间概念的模式在本质上是空间的。用于表示空间概念的“头”在汉语中可用来指时间上的较早,“尾”在汉语中用来指时间上的“晚”。例如,头天(上一天或第一天)、一年到头(从年初到年末)、月头(月初)、先头(时间在前的或以前)、尾声(事情的结束阶段)、尾市(市集的最后)、尾音(最后的音符)。不难看出,汉语中“头”和“尾”用来表示时间概念时,主要是指时间上的位移。“头”用来指早、过去的、从前的;“尾”用来指较晚的,最后的。表示时间居先和居后的意义是汉语中“头”和“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法。相比之下,英语中的“head”和“tail”却没有这种表示时间的意义。

2.2“头、尾”的转喻。

转喻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转喻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的,其本质是概念性的、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传统修辞学里,转喻一般归入借代辞格,但在隐喻理论里,它仍属于隐喻(或看作隐喻原型的变体)。Lakoff和Johnson认为,转喻像隐喻一样,不仅构成了我们的语言,而且构成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转喻也像隐喻一样,是以我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他们举“部分代替整体”为例,譬如让人看照片,一定给人看照片中人的脸部;倘若给人看身体的照片而没有脸部,那会让人觉得奇怪,感到不满意。正是基于这一生活经验,我们往往借“面孔”代“人”,如“新人”就说“新的面孔”(new faces)。转喻与隐喻的不同之处在于,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而转喻则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凸显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替代,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在汉语中,“头”经过转喻化而得到的称呼语有两类,即一般称呼语和绰号。称呼语有如“头头、老头、头儿、牢头、狱头”等;绰号有如“软骨头、硬骨头、老骨头、懒骨头、平头、光头、分头、小鬼头、冤大头、领头羊、”等。绰号名称的生成是人们采用某种形式的头(如:分头)或者是结合已经隐喻化的表达(如:懒骨头)而转喻为新的意义,指具有相似特征的人,如 “你这懒骨头刚才跑到哪里去了?”。汉语中由“头”生成的绰号表达比一般称呼语更丰富;而“尾”经过转喻化得到的称呼语比较少,常见的就是“小尾巴”一词。

英语中“head” 经由转喻化而得到的一般称呼语有“head of state/of government/of department/of a committee/of the family”等。另外“head”还可以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称呼语,如“head boy(男班长)、head girl(女班长)、head nurse(护士长)、head waiter(领班)”;以及与其他名词构成合成词,如“headman、headmaster”。在习语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也是以人的头部转喻为人的整体。

3 英汉语中“head (首头)tail (尾)”隐喻化的对比

每种语言都有其共性和个性。英汉语各属不同民族的人们使用的语言系统,因此具有各自的特点。英语族人经常将名词的概念域投射于表示动作的抽象概念域,即通常直接把英语中的名词“head”和“tail”用作动词,如“head for”,意为“前往、出发”, “tail somebody”,意为“跟踪……”,而汉语中“头”没有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动词,“尾”有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动词,如“尾随”。由于英语属于分析综合型的语言,使用拼音文字系统,英语中的“head”具有更加灵活丰富的变化形式,“head”虚化为词根,可以通过屈折变化构词,如“headed、heads、heading”;也有派生词,通过添加后缀来构词,如:“headless、headship、heady、header”。由于汉语使用方块字,单音节词,在字形上没有变化,因此只能通过与其他字组合成复合词。 英语中“head”和“tail”可以通过构成合成词表示隐喻意义,如:“headwork,headwater,headquarters,blackhead,headboard, tailboard, tailwind, tailspin, tailpipe”等等,但它的隐喻化意义更多的是通过组合成短语来实现,如英语中“head”常与思考联系在一起,或表示积极的意思:“a level head(头脑冷静的)、keep one’s head(保持镇静)、have a good head for something(有能力控制); 或表示消极意思:“a woolly head(头脑糊涂)、be light in the head(愚蠢)、have one’s head in the clouds(好幻想,想入非非)、lose one’s head (失去理智)”。而在汉语中,主要是通过复合词构词,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短语形式。 从“head(头)”和“tail(尾)”隐喻化的概念既有从邻近性关系发展的转喻思维结构,又有从相似性关系发展的认知隐喻思维结构,但总的说来,基于相似性关系考虑的词语要大大超过转喻词义。如“head(头)”和“tail(尾)”经过转喻发展的新词大部分仅见于称呼语类,而其他的词主要是通过隐喻认知而得来的。

4 小结

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任何语言中都包含有互相联系的、常规的隐喻表达方式系统,它们共同体现基本的概念喻或根源性类比。一方面,中国和英美等英语国家虽然语言不同,但“头首”和“尾”所衍生的许多隐喻的表达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却是很相似的。这是因为隐喻以人类的经验为基础,不同民族在很多方面的体验是相同或相似的,某些基本的体验被认为是所有正常的、健康的人所共同具有的,因此在不同语言中才会产生很多相同或类似的隐喻。但另一方面,英汉“头首”和“尾”隐喻存在个性的差异,这对两种语言准确地认知与表达各自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的个性意义。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可以说,“头”和“尾”隐喻所表现出来的跨语言、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正反映了人体隐喻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

[1] Hornby. A.S.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 Lakoff,G.,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5:35―40

[3] 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 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5] 秦秀白.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l:115―116

上一篇:论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下一篇:浅谈有载调压及优化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