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第三回霍克斯,杨宪益译文对比赏析

时间:2022-06-09 03:45:25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它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提炼了大众语言,熔铸成准确,精炼,纯净,传神,典雅的语言。《红楼梦》的英译使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生命在英语文化里得到了延伸和继续,这也是中国文学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侧面。在各种英译版本中,以霍克斯和杨宪益的影响最大最广。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第三回霍克斯和杨宪益二者的译文,分析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联系两种语言和文化来考察研究翻译活动的本质。霍克斯和杨宪益的译文是归化与异化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红楼梦 翻译 归化 异化

1 引言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它不仅仅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而在异域文化里也广泛得到了传播。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红楼梦》的英译使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生命在英语文化里得到了延伸和继续,这也是中国文学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侧面。它的翻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自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红楼梦》第三回片段开始,先后产生过多个版本,而这其中以霍克斯和杨宪益的影响最大最广。

“红学”研究成果可谓多若繁星,然而专门从翻译的角度谈《红楼梦》的专著,论文却并不多。本文将以《红楼梦》第三回来对比赏析霍,杨两家译文。

2 霍,杨译文对比赏析

2.1霍,杨的版本选择及回目翻译。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80回的脂平抄本系统;一是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的印本系统。前八十回杨宪益用的底本是有正本,或称戚序本。而霍克斯的底本主要是程乙本,间或根据抄本,甚至有他自己的改动。因此他的本子实际上是一种“百衲本”。第三回回目庚辰本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而有正本作“托内兄入海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霍,杨两家的译文分别为:

霍:Lin Ru-hai recommends a private tutor to his brother-in-law

And Old Lady Jia extends a compassionate welcome to the motherless child

杨:Lin Ruhai Recommends a Tutor to His Brother-in-law

The Lady Dowager Sends for Her Motherless Grand-Daughter

在英语中,“tutor”本就有家庭教师,私人教师的意思。杨宪益的译文显然简洁许多。在这个“惜”字的处理上,霍译使读者可以感受到贾母的那种疼惜之情,这其中也有贾母痛失女儿的难掩悲痛之情。而杨宪益没有译出这个“惜”,略去。对于回目的翻译,霍克斯的译文更加贴近题目,杨宪益的译文较为简单。

2.2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因素的翻译。

翻译难就难在翻译文化。以下是从《红楼梦》第三回选取的一些典型例子:

1:“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霍:“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

杨:“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

王熙凤的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而霍克斯的译文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杨戴夫妇的译文使凤姐的言外之意表达的贴切到位,把中国这种封建家庭的传统意识忠实地传达给了读者。

2: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待立。

霍:There were a few young pages at the gate of the courtyard who, when they saw Lady Wang coming, all stood to attention with their hands at their sides.

杨:By the gate several young pages, their hair in tufts,stood at attention.

1982年版《红楼梦》48页注释:“总角:儿童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代。《诗经•齐风•甫田》:‘总聚其发,以为两角’”。《红楼梦语言词典》也说“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总起来扎成髻(角),也借指幼年。”因此霍克斯此处显然没有翻译出“总角”的意思,他用更简单的“年幼”代替了。比起杨宪益的译文,略微少了一些中国文化的意味。

3 结束语

总的看来,霍克斯的翻译倾向于向英语的方向归化,而杨宪益则竭力主张传达中国文化因素。两种翻译策略都无可厚非各有其利弊。霍克斯尽量保留原文的风貌,力求再现原文的风采,而杨宪益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译字面意思,主张将意思表达清楚,其中有省译或略译。可以说霍克斯是《红楼梦》最忠实的英文译本,母语为英语的读者更喜欢能接受其译文。霍克斯和杨宪益的译文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难以分出孰优孰劣。我们只能说二者各有千秋,因为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参考文献

[1] 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冯庆华,《翻译的理论构架与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韩忠华,《关于杨译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82,(3,4期)

[4] 吉海虹,《浅析中回目的翻译》,外语与翻译,2001,(1期)

[5] 王宏印,《红楼梦回目辞趣两种英译的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期)

[6] 王雪,《红楼梦两种译文之比较赏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7] 朱晓茵,《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析》,红楼梦学刊,1997,(3期)

上一篇:浅议中国民间美术的现代审美 下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