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双谓语”结构初探

时间:2022-06-15 02:06:08

英语“双谓语”结构初探

摘 要:一个英语的简单句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但是在英语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句型被语言学家称作“双谓语结构”,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并作初步分析。

关键词:双谓语结构;准主语补足语;副词状语

一、双谓语结构的简介

双谓语结构在各阶段的英语教材中都有出现,比如:人教版必修1的Unit 1里的“Your friend comes to school very upset.”;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3里的“He went to work sick and despite the nasty weather.”;在《新时代交互式大学英语》第二册Unit 1里的“...the children who grow up pampered in a new society...”

这种句型有个共同的特点,即:“主语+实义动词+形容词、名词、分词以及短语等”,有些语言学家称之为“双谓语结构”(double-predicate),也有些认为这是“准主语补语结构”(quasi-subject complement)[1]。这一结构中的“实义动词”用以说明主语的主要行为动作,通常是不及物动词;其后的形容词或名词等(“第二谓语”)表明主语在发出主要动作时的状态以及结果,其作用相当于传统语法中的补足语成分[2]。

二、双谓语结构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即(1)根据第二谓语在句中所起的作用;(2)根据第二谓语的词性。具体分析如下:

(一)第二谓语的作用分析

第二谓语的两大作用是分别表示主语的现状以及结果:

1.表示主语的现状

这类动词主要有:arrive,go,hang,lie,ride,sit, stand,pass,emerge等,

例如:What I ate lies heavy on my stomach.

2.表示主语的结果

这类动词主要有:boil,fall, sink,take,glow,burn, hold,blush等,

例如:They blew into the charcoal until it glowed red.

(二)第二谓语的词性分析

第二谓语的词性有形容词、名词、分词以及短语等,下面就从这五方面进行分析:

1.第二谓语为形容词时,与之搭配的句子主要动词(即第一谓语)的数量最多: wake,marry,arrive,approach,emerge,crawl,burn,dance,leave,reach,sit,start等,

例如:She married young.

2.第二谓语为名词时,与之搭配的句子主要动词有:go,leave,die,come, emerge,return等,

例如:He left his hometown a teacher.

3.第二谓语为-ing分词时,与之搭配的句子主要动词有:end up,lie,go,come,sit,stand等,

例如:The boss is coming to us smiling.

4.第二谓语为-ed分词时,与之搭配的句子主要动词有:live,part,die,listen,come,sit,emerge,boil,dance等,

例如:I listened entranced to his story.

5.第二谓语为介词短语,与之搭配的句子主要动词的数量最少,如:come,go,eat,drink等,

例如:The little girl ate in tears.

三、双谓语结构的应用

双谓语结构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很常见,尤其在阅读英美人士撰写的文章时,更要注意这种特殊的结构,千万不要和“不及物动词+副词”的结构[3]混淆在一起,如:1.He came in drunk. 2.He came in slowly.第1句中的“drunk”是过去分词形容词,描述主语“he”的状态;而第2句的“slowly”是副词,用来描述谓语“came”的状态,用作状语。由此看来,二者有一定区别。写文章时使用双谓语结构能让文章,尤其是描述类(description)和记叙类(narration)文章更加生动且富有表现力,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时多加留心和积累。

注释:本文使用下划线表示“第二谓语”以及副词状语成分

参考文献:

[1]Quirk,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gman Publishing Corp, 1985.

[2]曾文武. 大学英语教学中被忽视的语法结构──双谓语[J].涪陵师专学报,1998(2):71-73

[3]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期望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