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

时间:2022-06-14 06:38:50

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

静脉穿刺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强的操作,也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能,对于如何做到做到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无痛,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穿刺技巧,现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报告如下。

1 护理配合因素对静脉穿刺的影响

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有时患者因恐惧而不合作,给操作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小儿患者。因此在工作中要注意掌握患儿的心理,使患儿能配合治疗。首先要取得患儿的信任,医护人员要以和蔼的态度接待他们,要给他们的母亲一样关心,使自己在他们心理上得到承认,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其次,要善于引导他们,操作前给他们讲一些鼓励的话,使他们有信心战胜恐惧,并且配合我们的操作。成人患者一般都能配合治疗,但部分患者还会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恐惧紧张的心理会导致四肢循环变不良,血管充盈度差,从而给穿刺成功带来困难。因此在

操作前,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

2 心理因素对静脉穿刺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静脉穿刺成功的保证。静脉穿刺过程中操作者一定要沉着、冷静,避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操作者要情绪稳定、精力集中,特别是在进血管的瞬间,只有精力集中才能感到穿入血管的落空感,操作时才能把握住分寸,穿刺才能达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心理因素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2.1 信心不足 工作时间短的护士临床经验较少,基础操作能力较差,遇到急危重患者或碰到熟人、同事或领导,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对穿刺成功信心不足、害怕失败而导致无法一针见血,使静脉穿刺失败。

2.2 信心过胜 信心过胜时,操作者往往表现为对静脉穿刺不重视,操作前不做必要的准备,不针对操作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穿刺方式而草率进针,往往容易引起操作的失败。

3 血管的选择

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好部位和血管,避免在骨隆突出、关节部位。选择血管一般遵循三条原则:①暴露明显的静脉;②长于针头1/2的直行静脉;③宜于固定的静脉。但在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笔者就以下几种情况的血管选择做以下交流。

3.1 末梢循环差的患者的血管选择 患者的血管不充盈,通透性增强,在穿刺时往往只能隐约见到浅蓝色的血管走向。此时可在静脉近心端扎紧止血带,再向静脉回流方向充分推压血流,或用物理刺激法,如拍打或热敷局部等,使局部静脉暂时充盈显露,切忌扎止血带过久或连续拍打刺激血管。当静脉充盈显露时即可迅速进行穿刺。

3.2 肥胖患者的血管选择 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静脉位置较深,遇到这种情况,可根据解剖部位采用触摸。头部采用实摸,用拇指根据解剖部进行触摸,感到一道沟,无波动感处,将是一条较粗大的血管;四肢采用虚摸,用食指根据解剖部进行触摸,感到微有高起,且有弹性、水冲感处,将是一条较粗大的血管。然后根据自己的触摸感觉做好标记再行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稍大,但不宜过深,过深容易穿透血管而导致失败。

3.3 水肿患者的血管选择 临床上此类患者不少,此类患者因血管被水肿组织所掩盖,不易看到和触摸,穿刺很易造成失误。遇到这样的患者穿刺时要耐心地寻找血管。找到血管后用拇指按压血管周围浮肿部位,使局部消肿以便静脉显露,此时立即消毒与静脉穿刺,容易取得成功。

3.4 长期输液患者的血管选择 长期输液患者由于血管的反复穿刺,比较好穿刺的血管一般都遭到破坏,再行穿刺时可选择肢端较小的血管,头部和手足部可逆行进行穿刺,头部和手足部末梢浅静脉有很好的血管网组织,形成多个交通支,当液体在静压下输入人体时,这些网状静脉血流可迅速到达静脉吻合支,并通过深静脉回流入心脏。

3.5 烧伤患者的血管选择 严重烧伤的患者,选择血管一般比较困难,不宜扎止血带而且不易固定,此时应首选健康皮肤处的血管,以指压代替止血带使血管充盈以便穿刺。伤愈合的浅表静脉由于十分脆弱,一般不宜做静脉穿刺。

4 穿刺前的皮肤固定

穿刺前的皮肤固定,松紧度要适宜。若过紧,容易使血管被压瘪,使管腔变小,易穿透血管,造成穿刺失败。若过松,血管一般固定不好,易滑动,且穿刺时皮肤会出现褶皱,不易进针,增加患者的疼痛感。手背部行静脉穿刺最好采取操作者与患者握手法,松紧由操作者控制。

5 穿刺进针时的速度

5.1 穿刺进入皮时用力要猛,速度要快,可以减少疼痛。因皮肤表面的真皮层末梢神经极为丰富,皮内注射特别疼痛就是这个原因。穿过真皮层后进入皮下组织疼痛则减轻。

5.2 穿刺进入血管时对于老年人、小儿及不充盈的血管一般用力要轻、速度要慢并且要稳避免反复进针,以免穿破血管使静脉穿刺失败。穿刺见回血后且不宜使针过多进入血管腔内。对于粗大及弹性不好的且又硬又滑血管,穿刺进入血管时要有足够快的速度,产生足够的冲击力才易使又硬又滑的血管一针见血,见回血后可使针多进入血管腔内。

6 穿刺进针时的角度

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为20°角。而任永峰等主张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刘芳莉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主张超过40°角进针;李冰等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主张35°角进针;戴文燕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主张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主张20°~30°角进针;陈英等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主张10°~15°角进针。均达到了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而在我们操作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进针部位选择合理的进针角度。对于皮下组织少,血管表浅及不充盈的血管,进针角度一般要小;而皮下组织多,血管粗大且较硬的血管,进针角度一般要大。一般较粗直的静脉宜30°~40°大角度进针(有时角度可能更大),细小的静脉进针角度宜小以15°~30°为宜,小儿头皮静脉进针角度更小,以10°~20°从静脉旁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头放平沿静脉走向缓慢进针。

7 穿刺成功后的固定

穿刺静脉成功后,一般情况只要用胶布做常规固定即可。但对于狂燥不安的患者,此类患者病情往往比较重,又不听护士的劝阻。选择好部位穿刺,针头部位固定好后,距离穿刺点5~10 cm左右再用一条胶布固定皮管,以防患者突然活动时针头被牵拉出来。另外输液皮管不要牵拉太紧,要给患者留下一定的活动范围。 对于小儿患者要长时间输液时必要时要用夹板适当固定,夹板一定要跨过关节。

8 拔针

输液完毕后保留覆盖针眼处胶布,松动其余胶布,虚按针眼处快速拔针,随即加压按住实压3~5 min,切记不要按摩、揉搓以免延缓止血。

总之,要掌握熟练、准确的静脉穿刺术且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除掌握好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外还需苦练操作技术,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学习研究,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总之,穿刺的成功与否,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遇到穿刺失败时要仔细分析原因,不断总结经验,只有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操作,多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上一篇: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相关问题及护理干...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