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 授之以渔

时间:2022-06-14 04:21:06

科技扶贫 授之以渔

2010年,对于石河子大学园艺园林工程系的郑群教授来讲,仍然是忙碌的一年。虽然一直忙于教学工作,但在授课的同时,郑群依然积极投身科技扶贫工作。

多年来,他先后来到农九师162团、163团、170团,农十三师红星一牧场以及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开展科技扶贫和服务工作,帮助职工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郑群走进的第一个扶贫点是163团。当时,163团的许多职工对设施蔬菜种植抱着怀疑态度。一些单位也不愿出资建造日光温室。

无奈之下,郑群只好自己动手进行育苗,一干就是三个月。但困难远不止如此,位于风口的163团,温室上覆盖的毡布经常被大风刮掉。刮下来,就只有再重新盖好。郑群总是这样不厌其烦地顶着寒风暴雪,把近百公斤的毡布扛上温室棚顶,再盖好压紧。

起步的艰难让郑群明白,科技扶贫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必须用切切实实的效益说话。于是,他开始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管理育苗温室,指导职工种植温室蔬菜。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尝试,郑群的种种做法得到越来越多职工的认可,团场的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截至2010年,163团已建成日光温室和大棚860余座,年产值超过1000多万元。

随后,郑群来到了位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农九师170团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该团主要产业是畜牧业,从没进行过果菜的生产。

郑群一到这里就对职工进行了培训。但是很多职工对他的科技扶贫工作仍持怀疑的态度,更有一部分职工对他进行“围攻”。

看到免费提供的蔬菜大棚没有人愿意承包,郑群只好在团领导居住的院内建小一点的棚,在棚内栽上黄瓜、番茄等果菜苗。有些职工看到果菜苗开花结果了,才开始承包大棚。结果,当年被承包出去的大棚收益均超过4000元,170团的职工们这下心服口服了。截至2010年,170团已建日光温室和大棚300余座,产品达到绿色食品AA标准,年产值400多万元,成为出口中亚和东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郑群考上了沈阳农业大学,并取得农学博士学位,2006年又回到石河子大学工作。

2008年,郑群来到了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进行设施果菜和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服务。当地职工吃过蘑菇,但不知道蘑菇是怎么种出来的。为此,郑群鼓励职工种植温室蘑菇。

在关键的技术环节上,郑群手把手地教,解决了棉籽育苗钵杀菌、棚室消毒操作等技术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填补了该乡食用菌种植的空白,取得了1:3的投入产出比,极大地调动了当地职工进行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郑群还在乌拉斯台乡推广果菜秋延后和越冬栽培技术,使从事设施蔬菜生产和食用菌栽培的职工年户均增收5000元至1万元。当郑群完成任务返校时,职工纷纷杀鸡宰羊欢送他。

近5年时间里,郑群编写了近40万字的培训教材,培训技术骨干和职工达4000余人次。截至2010年,162团、163团、170团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近1000户职工脱贫致富。

上一篇:“拾”出来的甜蜜生活 下一篇:“铁连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