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经济学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市场经济观念

时间:2022-06-14 10:20:14

加强经济学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市场经济观念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入门课程,处于经济、管理类高级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地位。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加深入理解基本经济理论知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和应用条件,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培养高职学生市场经济观念。

关键词:经济学 实践教学 市场经济观念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基本经济理论知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和应用条件,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掌握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经济问题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理解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1、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应该是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只有在课程标准中强化实践教学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2、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

近些年来各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尽管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课时和经费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是制约该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增加感性认识,拓宽视野,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经济思维、深化学生对经济社会的认识。

3、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对接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高职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实效,实现校企对接的要求,通过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经济实践,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开展实践课有很多困难。经济学实践方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其内容和特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1、案例式情景教学法

将情景涉及到案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把抽象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思考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情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处理方案,不仅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激起其将经济理论运用于经济实践的尝试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案例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故事,例如对“第三个面包的效用”、“谷贱伤农”、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等的讨论等。这些问题有很强的现实基础,学生在生活中会有相应体验,锻炼学生分析经济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对待经济现象的能力。

2、问题式角色模拟法

角色模拟就是给出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表演者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观众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双方都通过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自主分析并做出决策,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的能力。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6人),每个小组给相应的资金,每个小组按照资金情况分别选择商品,小组中的成员职责分开,最后在校园里成立市场,让学生分别模拟商贩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过程,体会买卖对“消费者剩余”的获取过程。

3、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就是给出一定的目标,由学生到市场、学院食堂中搜集相关信息资料交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对学生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如数据资料收集、案例收集、利用网络收集、实地考察收集等。资料收集后应分析材料,并得出相应结论。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提高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性更强,是实践教学中的高级形式。例如在均衡价格一章课后布置调查项目:对学校食堂中某个菜档口菜品的需求状况、影响需求的因素进行调查等。

三、《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

1、制度的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保障机制,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实践教学制度涉及人员、设备、安全等诸多因素,建设完备科学的实践教学制度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2、经费的保障

要按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有关要求,确保《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建设经费落实到位。所需经费应单独列入学院课改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要按照专业实训课的标准,按学时、生数划拨实践教学经费,核定教师工作量和发放课时津贴,以保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必要开支和正常进行。

3、师资力量的保障

配备与培训《经济学基础》实践课教师,把《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同学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做指导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4、实践场所的保障

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场所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结合课程社会实践需要,校内建立实训室,校外建设一批《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实践教学是《经济学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中心环节之一。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以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为中心,培养学生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经济学基础》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经济学基础》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朱建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微[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上一篇:法官的“面子” 下一篇:浅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