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有效运用

时间:2022-06-14 03:54:32

语文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有效运用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上有效的肢体动作是需要教师研究的。一方面丰富、得体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加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本文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配以各方面的课堂实例,分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肢体语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肢体语言 有效运用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体语言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律;从表现手段来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而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作为一种学科的教学手段——肢体语言,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教师肢体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语文教学课堂上有效的肢体动作是需要教师研究的,一方面丰富得体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加老师的教学魅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肢体语言是用肢体表达人的内心想法、反应人的需求的一种手段,作为一般语言的辅助而附属存在的。根据不同需要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不固定,不统一,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设定”①。

(一)根据课堂情景,教师适时表达情感的肢体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舞者,就好像戏剧舞台上面的演员一般,除了言语以外,丰富的肢体语言是教师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就如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一样,我会在课堂上使用自己的一些习惯性肢体语言传达意思。比如:点头表示“同意”或者“明白了,听懂了”,摇头表示“不同意或不相信”,鼓掌表示“恭喜或高兴”,轻拍肩背表示“鼓励,恭喜或安慰”,搔头表示“迷惑或不相信”,笑表示“同意或满意”,轻敲桌面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环抱双臂微侧头表示“倾听”,眼睛瞪圆表示“愤怒,不欣赏”,眉毛上扬表示“不相信或惊讶”,等等。

(二)教师在课文范读中的肢体语言的运用。文本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教师的范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形象准确地传达课本中的情感,有的时候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范读的文本内容适当辅以肢体语言是很有必要的。肢体语言可以自身理解而为,或整顿面容、或有意摆正姿态、或做贴切的手势、或改变音调和语速、或转换语气、或加以若干笑声……一切均以教授课文的实际情况为准,并不拘泥于固定、统一的模式。

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诗词曲五首》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诵读,正因为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突然急转,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绪,尾联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在这里,我们一般理解为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为了读出这样一种感觉,在范读的过程中如在此处有意抬起右手作握杯状、眼光凝视前方并配以铿锵有力的语调,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文字艺术的感染力。

(三)课本教学中文本解读中的肢体语言的运用。课本教学中多有涉及动作描写的效果评析或者是古代文言文的某些动作的真实含义的理解,师生的动作模仿、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

在文本表达效果品析的时候会经常碰到动作描写,对于其中的一些动作,教师自身或请同学表演,可以更好地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比如鲁迅的《风筝》中关于“我”损毁弟弟的风筝的一段描写: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折”、“掷”、“踏”几个动作的示范,直观形象地将当时那种“我”愤然摧毁弟弟辛苦制作的风筝的“虐杀”过程演示出来,给以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理解这种不自知行为的残酷,更加深对后文“我”醒悟以后的悔恨的理解。

文言文当中很多词语的含义由于年代久远,在现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教师如能适当加以模仿、演示,使其更直观地表现,既了解古代的一些常识,又加深对相关文本的理解。比如戏剧《屈原》“雷电颂”一幕中“稽首”是古代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拜手”行礼时,跪下,两手合拢到地,头靠在手上。(以上做一个大概演示即可)如此隆重,更加突出屈原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按剑而跽”,它是一种准备行动的警戒姿态。项羽力能扛鼎、骁勇善战,见到樊哙竟然如此震惊不已,准备拔剑而起,可见樊哙的勇猛;项羽都是这样,其他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局面的紧张呼之欲出。其实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此处不再列举。

二、要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的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口语交际”强调,学生“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注意表情和语气,增强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辨识肢体语言提出了要求。

(一)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教师自身的肢体语言的有效运用,对学生也应该做适当的训练,及时地发现、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辅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多为课堂上面的展示环节,比如朗诵)。

比如教学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雷电颂》时,我鼓励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指名朗读时,一生朗读了以下一段: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生读得很有气势,“劈开,劈开,劈开!”的朗读处理得很好,赢得了学生的掌声,可是还有一位同学却举手了:

生1:老师,我也喜欢这一段,我觉得我可以读得更好。

生1用充满悲怆地音调出色地进行了朗读,铿锵有力。

师:你觉得和刚才的同学有什么不同?

生1:我加了一些动作。

师:我们也注意到了,为什么要加手势?

生1:老师,课文前面有一个提示语,“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而且我本来就觉得把这个加到里面去,更有气势。

在这里,我及时肯定了生1的优秀表现,并且适时介绍了关于戏剧的动作提示语言的一些知识,并且播放了一段戏剧《屈原》的视频加深直观印象。接下来的整堂课,很多地方的朗读效果都非常不错,尤其是全班齐读5—7段的时候效果最佳。

(二)肢体语言在学生的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运用,这是符合大语文观的要求的。肢体语言的讲究,可以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现当代诗文朗诵”、“演绎经典、品味生活”的课本剧表演当中,并且极大提高了以上语文活动的艺术水平。

当然,这些活动中的肢体语言的设置,首先都是由生自己揣摩、然后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模仿。这些自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比如,笔者曾开设校本课程《课本剧的编写与表演》,为了展示课本剧的多元性,曾经改写了《琵琶行》:

(忽琵琶声起)

白居易:(做倾听状)舟中似有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大声喝问)何人在此?

……

白居易:好好好,来啊,艄公快把克扣的酒端上来。尔快弹数曲,为我好友践行。

(琵琶曲响)

白居易:(惊叹状)好琵琶!想不到世间竟然有如此好的琵琶曲!(拭泪状)

居易友:乐天兄,这一去必然还有相见的机会,何必如此?

白居易:我哪里是为分别而哭啊,只是怕以后再也听不到这样好的琵琶声了。来来来,待我为你翻作一文,当做纪念。(提笔状,急促运笔,毕,丢弃纸张,默然离去)

(琵琶女拾起状)

限于笔拙,笔者在课本剧剧本中配以相当数量地细致地肢体(动作)表现,保证饰演白居易的学生能出色地完成各个要求,而正是对动作的揣摩,学生后来反映其对白居易整个的看法及《琵琶行》的理解都深入了很多。

三、语文课堂中肢体语言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前文所述,在语文课堂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但与此同时,语文课堂中的肢体语言只能是一个辅助手段,如果刻意强化肢体语言的运用,难免会起到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反而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肢体语言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更需要讲究一个“度”的问题,有效运用肢体语言,避免课堂出现低效乃至无效的冗余行为动作,是肢体语言运用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肢体语言的使用需要搭配口头语言。语文课堂上,一般而言,肢体语言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口头语言才是教学的直接手段。语文教学不同于体育课或者理科的实验课,文本分析等抽象内容还是需要“言传”而非仅仅“身教”,因此刻意使用肢体语言可能会造成原本用口头语言很容易讲明白的问题反而变得复杂和艰深,肢体语言的运用应当是辅助口头语言教学的,例如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内容,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二)肢体语言的使用需要注意时机和频率。课堂上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使用肢体语言的频率是多少,这是教师在语文教学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堂课如果过多使用肢体语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有些教师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过度使用肢体语言,也许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但是这种注意如果仅仅集中在教师夸张甚至滑稽的动作表演上,那么对于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而言,反而是有弊无利的。

(三)区分有效的肢体语言与无效的习惯动作。教师的肢体语言必然是与教学有关的,应当是有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动作、表情和其他行为。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出现无意识、习惯性的动作,例如无意识地摸摸头、眨眨眼睛等,这些并不是教学中的有效的肢体语言,并不能成为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工具,教师为了教学和课堂的严肃性,应当注意减少或避免这种无意识的习惯性动作,更不能将之称为有效的肢体语言。

四、结语

早在查尔斯·达尔文开始研究肢体语言之前,1872年他就曾写过一篇题为《人和动物情感表达》的文章。他认为能读懂肢体语言、运用肢体语言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用。这个观点如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肢体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相信,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肢体语言的具体运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李汶春.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教学.绵阳市少年宫英语部.

上一篇:新闻英语翻译中的主体间性探究 下一篇:跨文化敏感性与上海多文化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