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给学生留下什么

时间:2022-06-13 11:03:24

课堂教学应给学生留下什么

一、课堂教学要给“思维训练”保留一席之地

教师在落实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考虑让学生的思维做做“体操”,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心中要有“思维训练”这个概念。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辩论、学生生疑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当然,我们首先必须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发散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等。因此,思维缺席的课堂,永远都不可能是好的课堂。

二、触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的共鸣

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的课堂对学生有启发吗?能触发学生的思想吗?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吗?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课堂教学应该留给学生的第二个礼物:触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共鸣。如果学生能从课堂中有所触发、有所感悟,哪怕是一点点,这堂课都是成功的。

三、给学生留下更多“?”

一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作业完成了,学生没有问题了,就算结束了,这是一种普遍、正常的现象。但我们必须反思:学生没有问题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学得不错,但反过来,学生没有问题却未必是件好事。课堂教学中,教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只是教师讲授的一种途径和方法,真正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必须引发学生再思考的兴趣、动力,即对刚学过知识的思考,由此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这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的第三份礼物――给学生留下更多“?”。

乍一听,有点不可思议。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问题,为何还要让学生留下更多“?”,这些“?”并非学生学不好这节课的知识,而是指学生听了教师的讲授后由此产生相关的联想、延伸和思考,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由表象到本质的思考,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的思考,等等。如学习黄蓓佳的《心声》后,学生能自主地从“儿童小说有针对性性质”“儿童小说的特点”“心理描写”等去思考自己的写作,或者思考自己的课外阅读,或者指导自己去评析以后遇到的儿童小说,诸如此类的思考都进入了更深的学习层次。学生带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去思考写作、思考语文、思考人生,这不正是教师所期待的吗?课堂教学之后,给学生留下更多“?”,引导学生“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一篇:如何在数学课上设计有效情境 下一篇:良好的行为习惯从遵守规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