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农业职业教育概述

时间:2022-06-13 12:17:29

我国古代农业职业教育概述

摘 要:农业在古代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出现了丰富的农业教材、形成了劝课农桑的教育方法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推广体系,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今天,研究古代农业职业教育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启示;概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54-01

一、古代职业教育的产生

职业教育的出现是随着社会分工以及社会职业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人类的不断发展,开始有意识的制造和使用工具,应对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出现自然分工。这时职业教育开始萌芽,主要表现就是采集活动推动了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积累与传播;狩猎活动推动了工具制造的发展和传播。这些知识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通过口耳相传,传授给下一代,因此构成了早期农业教育的雏形。

农业职业教育真正出现在氏族公社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传授农作技能的职业性教育。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职业教育逐渐成熟,出现了有关农业的教育思想,如李悝的“尽地利之教”思想、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农书不断出现,如农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中的《上农》篇、《任地》篇、《辨土》篇、《审时》篇,分别论述了农业生产政策对政治的重要性、土壤耕作的原则与方法、土壤耕作和作物栽培的具体技术和方法以及适时播种同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这四篇关于农业生产的著作,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对后世的农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古代农业职业教育内容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

自古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上至统治者,下至个体农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几乎各个朝代都编有农书,据《中国农学书录》统计,我国历代农书有541种。这些农书为我国古代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性、地方性的农书。如沈氏和张履祥所著的《沈氏农书》和《补农书》,专门论述了江南水田的农业技术。还有张宗法的《三农纪》,专论四川地方的农业技术。水稻专著《江南催耕课稻篇》,棉花专著《木棉谱》,甘薯专著《金薯传习录》等,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称为我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包含了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知识与技能,以及新技术、新发明的推广使用。

(二)教育方法

在古代社会的农业职业教育中,从夏商周之始到清末,统治者一直奉行劝课农桑的教育方法。劝课农桑,就是督促的意思,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宣传、示范等方式,传递给广大农民,以使农业生产有所增长。

中国的劝课农桑制度创始于周代。周代的劝课农桑,首先是设立一系列农官进行教导。《周礼・地官》记载的则从立田制、兴修农田水利、辨别土壤种类、备耕备种一直到收获都设有专职官员分工管理。其次,制定出一套制度,如“孟夏之月,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驱兽无害五谷,毋大田猎”。各个时期的统治者对劝课农桑颇为重视,将劝课农桑的好坏作为考核各级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管理方式

为了贯彻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国策,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地方各级官吏主动承担起劝课农桑的任务。在汉史中,地方的“二千担”、“循吏”、乡官,如三老、力田等官吏,都是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到了隋唐时期,国家的农业管理体制已经相当完备,并形成了专门推行农业政策、实施劝课农桑的机制。这一机制主要由朝廷、州政府、县政府、乡里层层执行,成为隋唐时期实行农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唐朝,主要通过设立劝农使来加强对农业的管理。开元十三年,又设立了十道劝判官,分往天下,协助劝农使推行劝课农桑。另外,唐朝并且设有负责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的常设管理机构。

三、古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一,从教材与内容上来看,要善于总结经验,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来编写教材,选取教材。并且要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第二,从教育方法上来看,职业技术教育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采用情境教学法,注意示范的作用。应该让“博士下乡”,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示范和推广,让农村有真正懂科学、懂技术的人才。

第三,加强政府的支持。在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今天,政府的支持是关键。政府不仅要在政策上支持农村发展,关键是落实到实处。不仅要对外引进人才,还要在内培养人才。发挥政府的强制性作用。

第四,要善于创新、勇于创新,不断发明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早在两千多年前,赵过就发明了耧车,仅用一人一牛,就可以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盖三道工序,达到每日100亩,这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参考文献:

[1]曹银根.漫谈我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1995(3).

上一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坚持真理、信仰真理”中的问题及解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