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空间观差异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12 05:38:33

中外空间观差异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空间观。中外对私人空间、公共空间和座位安排等有着不同的阐释。探讨中外空间观的差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空间差异意识,达到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 非言语交际 空间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70-03

人际间的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言语行为,二是通过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一样在交流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有效地进行语言知识、文化乃至情感等信息的相互沟通,就非常有必要发挥非言语行为的影响及重要作用。

1 非言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主要包括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所谓非言语交际,顾名思义,是指运用各种非言语信息符号,即一切非语言文字形式的交际信息符号来进行的人际交往。它在人类交际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语言学界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非言语交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引入我国。

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音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来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表明态度等等。

Samovar总结了五个非言语交际的功能:(1)重复;(2)补充;(3)替代;(4)调控;(5)对立。然而,Malandro认为,还有第六个功能,即强调。

洛杉矾加州大学的亚伯特・梅瑞比恩称,“情绪信息只有7%通过语言表达,55%通过视觉符号传递,38%由副语言符号传达。”美国著名跨文化研究学者萨莫瓦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中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尽管这些数字略有差别,但足以证明人类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结合来交际。

目前,在我国的现实运用中,由于传统的看法,大家认为语言在交际中所起主要作用,所以大家把几乎所有的重心都投入到语言交际的研究中,而忽略了非言语交际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因此,随后本文也将研究非言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应如何得到更充分的运用,如何更好地提高它在英语教学课堂上的作用。

2 中外空间观差异

2.1 空间观

被拥挤的人群夹在狭小的电梯里时, 我们可能会觉得压抑和不安;也许我们对某个特定的位置有某种偏好,公汽的最后一排,邻窗的餐桌,或是教室的左侧;不同文化的人对家具也有不同的摆放要求。所有的这些例子都是关于空间以及距离的。

古往今来,人们对空间的探索和认识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广袤无垠的宇宙,搜索新的生存空间等等。毫无疑问,一直以来,空间在人类活动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空间观是指人际间的距离和所处的空间位置交际。空间观念是霍尔早在50年代首先提出的。在《无声的语言》(1959)和《医学和人类学中的人类形象》两本书中,霍尔详细论述了人类空问关系并以“空间会说话”为题专门作了精辟的论述。霍尔认为空间可以交流信息,人类利用空间可以表达某种思想信息。同时也认为空间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甚至还可以起到超越言语的作用。比如人们交谈时相互间的距离及其变化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空间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在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探索中,空间距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细微而有渗透力的非言语交际影响着不同文化的交际。

2.2 空间观差异

阿拉伯人觉得与人站得近到甚至能闻到别人口中的大蒜味是友好的;通常说来,日本人更喜欢拥挤一些;印度尼西亚人一个人在家时会觉得局促不安,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在晚上邀请朋友过来一块儿过夜。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空间有不同的理解和对待方法。本文将会从私人距离,公共距离和座位三方面探讨中外,特别是中美空间观差异。

2.2.1 私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一个“私人空间气泡”,这个所谓的空间气泡根据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大小。

在美国,这个气泡大概有一手臂这么长,于是有人称之为“一手臂长”的关系(arm’s-length relationship),这就意味着美国人更愿意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允许其他人进入私人空间。在中国,这个气泡就要小很多。因此很显然,美国人对私人空间的需要要多于中国人。比如说,排队时美国人更愿意与前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则很近。如果两个美国人乘地铁或是公汽,面对只有一个位置的情况,他们通常会交替而坐,轮流站立,避免过于亲密的接触;而中国人则对亲密距离没那么敏感,这两名中国人可能会挤着一起坐。

人们对待空间的态度反应了其对隐私的态度。

美国人会为其子女提供独立的卧室,也会为来客准备单独的备用间,这说明美国人把独立和隐私放在第一要位。而在中国,高密度的人口和拥挤的居住条件使个人隐私无法实现,小孩子大多在上初中,甚至高中以后才有独立的卧室。

因此,显而易见,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更倾向于置身于能突显独立性且能够保全隐私环境中。他们对他人的空间气泡相当注意,如果他们在公共场所“入侵”了他人空间气泡5到11英寸,他们便会说“对不起,打扰一下” (excuse me)。美国人很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和隐私,尽力避免入侵和打扰。甚至在父母进孩子房间之前都会先敲门,在得到允许后才会进入,而在中国,父母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是件稀疏平常的事,中国的父母不认为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是一种“入侵”,相反,他们认为这是自己本应拥有的权利。

中国人口众多,客观条件下减少了亲密距离,再加上中国本是一个聚拢性民族,喜欢热闹与亲近。因此,中国人对拥挤习以为常,在拥挤的情况下也大多只以本人身体为界保护自己,选择内心回避。即使在拥挤时受到挤压或是碰撞,也没过激的情绪反应。而美国人,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一样,将个人自身范围扩展到身体之外,如果遇到上述情况,则会退避他处,他们将自己身体周围几英寸的范围都纳入自身私密距离之内,对于进入这一范围的举动则视为对自身的侵犯。

2.2.2 公共空间

人们安排和使用公共空间同样也能够反映出对待空间和隐私的不同文化态度。

美国的政府大楼是对民众开放的,作为参观者,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华盛顿的国会大厦或任何一个州的政府大楼。没有那个国家像美国一样,甚至能够把总统的住所开放给民众。中国的政府机构戒备森严,一般情况下民众是不被允许进入的。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反映出中美对待公共空间的不同态度。对于美国人来说,在公园的草坪上散步、玩耍、晒太阳是件很自然而正常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草坪的种植和维护的费用已经涵盖在他们所赋的税中了,草坪就是为了人们散步、玩耍、享乐而建的。然而,在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各种警示牌矗立在草坪中间,上面写着“禁止入内”“不要踩我”。

2.2.3 座位安排

文化也影响着座位的安排。

一大群美国人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和坐在对面的人交谈而不是身边的人;中国人不太习惯于坐在对面的人交谈,这样既尴尬又难受,感觉像在受审一样,他们更宁愿和旁边的人交流。

在餐桌上,美国男女主人围坐在长方形餐桌的两端,客人男女交替坐在餐桌的两侧,右为上,座位下,且离主人最近的座位是最尊贵的座位。在中国,大家围坐在一起,朝南的座位或是面向房间大门的位置则是上座,在家庭里,依照辈分的高低从上座两侧依次顺次排列;在工作上,依照官职大小从上座两侧依次顺次排列。

在合影留念时,美国人通常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前排为女士,后排或两侧为男士。而中国人合影时按辈分或官职排列,前排中为长辈或是要官,两侧和后排则为晚辈或是职员。

这些区别体现了美国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离散文化”("apartness" culture),而中国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是一种“聚拢文化”("togetherness" culture)。

2.3 文化差异及融合

先来说说中外空间差异背后的文化渊源。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倡导个体主义。西方的哲学主题是自然以及科学哲学,他们注重探索和认识宇宙、自然,西方的人文主义注重个体,崇尚个性。

而中国向来崇尚集体主义,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注重伦理道德修养,倡导人们重人际以及集体,轻个体,讲求合一。

因此两种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本质差别是中国的聚拢性与美国的离散性。

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及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中国人更加世界化,更能够接受和吸收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在空间观方面亦是如此:

在私人空间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中国家庭有能力也尽力为孩子提供独立的房间,不少城市家庭已经能给尚在念幼儿园的孩子提供独立卧室或房间;中国人也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像美国人一样避免“隐私入侵”―进入别人房间之前敲门,不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在打扰别人之前说“对不起,打扰一下”。

在公共空间方面,中国政府比以前更为开放,更多的公共设施以及空间开放给民众,比如很多博物馆和公园已能免费开放给民众,也有更多有草坪的花园开放给老百姓。

在位置安排方面,中国人也能吸收和采用不同的诸如就餐等各方面的座位安排,就餐时既可以保持中国传统,也可以接受西式安排;合影时也更能做到多样化。

3 空间观在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即是交流,这一点毋庸质疑,因此,外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同时顾应两方面的交流: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言语交流受到过多重视,非言语交流被忽略了。有学者指出,“非言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下文将从两方面探讨空间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师生距离以及座位布局。

3.1 师生距离

体距行为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个相对适当的距离有利于创造一个融洽且和谐的气氛。

在课堂上,站在距离学生约20厘米的地方请学生念一个词或回答一个问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亲近并且老师对自己充满期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和老师之间稍稍亲密的距离会让他们觉得安全和舒适,交流更加直接,学习效率也因此提高。但是当老师的站位与学生过近时,又会让学生有压迫感,导致有的学生听不进去老师的讲授,只顾着紧张老师对自己的过多“关注”。

学生一般习惯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但是如若老师一成不变的站在讲台上,时刻处于面向全体学生的“首领”位置,又会让学生觉得有一定的劣势感,感觉自己像一个正在被法官审判的被告人。

因此,有的时候教师也会觉得困惑,在课堂上,到底和学生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呢?有的时候,太近的距离会让学生有压迫感,太远的距离又会让学生有冷落感。如果教师灵活的运用以下方法,将会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而理想的师生关系。

(1)教师在教学中站在学生身边(距离学生20厘米左右),或在学生中走动会比一直站在讲台前或远离学生更好一些,这样的站位会让学生有亲切感,更好的视听效果以及更高的学习效率。在与学生保持一定距离的过程中,老师既能够清楚地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又能及时给出明确的表情或动作上的反馈。学生也能够更清晰的读懂老师的面部表情,更清楚的听到老师的话语和发音。

(2)如果教师需要控制班上的纪律或是需要突显其威严性的时候,则应回到传统教室的讲台或教室前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既能控制大局,又能更好的授课。

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不能一成不变的站在讲台上授课,要不时走下讲台,在学生中走动,在亲密距离下请学生回答问题,同时也可以作为协作者或独立的参与者进行课堂交际活动。

如果灵活运用以上方法,在适时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方法,必能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且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3.2 教室布局和座位安排

对于硬件而言,教室里,学生所处的位置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

通常,传统的教室是前后对齐的桌椅排列,这种排列方式已延续了千余年,虽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教室布局上,半圆形、环形、或者马蹄形的教室布局要优于前者。因为这样:(1)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老师可以近距离的接触所有学生,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2)使学生的排座更为公平和科学,没有优劣等级之分,老师可以等距离且等公平的授课,提问,以及收取反馈。

但是如果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室的陈设没办法改变,教师则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方法。在可以自由选座的大学课堂上,通常积极的,与老师互动密切的学生坐在教室前部,而对本科目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会坐在教室的后部。作为教师,不能受观念的影响,将后排学生自动归入不爱学习之列,对他们冷漠,甚至是放弃,应注意课堂调节,将他们吸引到课堂中来,使他们积极与教师互动。并且适当的走动,自己拉近与后排学生的距离。

4 结束语

现今,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辅相成。非语言行为是对语言行为的补充和深化,成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中,要适当而正确的使用非言语行为,使学生更高效而有兴趣的学习。非言语行为中的空间对人类的交际活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空间也有发言权,有时候它比语言更能说明问题。教师要合理利用空间观中的价值指导教学,使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

[2] Hall,E.T. the Silent Language [M].New York:Fawcett,1959.

[3] Malandro, Loretta A.,Baker, Larry L&Baker,Deborah An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New York:Newbery Award Records,Inc,1989:12-14.

[4] Hall. E. T. The Hidden Dimension [M].NY: Anchor Books,1976:109-111.

[5] Dolphin. C Z. Variables in the use of personal space in intercultural transaction [A]. Samovar L A. Porer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7th edition) [C].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94:56-58.

上一篇:浅谈“中国元素”在现代CG插画中的运用 下一篇:论新教学大纲下中职数学新规划教材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