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中学生走进古诗意境

时间:2022-06-11 08:58:12

怎样让中学生走进古诗意境

怎样把学生引领走进诗歌意境呢?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查询资料,为学生走进意境做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查询古诗词作者的生平、其主要作品,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让学生在自由探索、发现中分析、整理,再在课堂上把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通过搜集整理,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又能帮助学生准确领会古诗的思想内容(大部分古诗词涉及到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感情),为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做好了准备。例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学生去查阅杜甫的有关资料,并且在课堂上交流了所查的资料。了解到:杜甫是生活在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的时期,所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在写作诗篇时,唐肃宗乾元二年,郭子仪等节度使带领60万大军保卫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作者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这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就能理解本诗的主题和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学生也比较容易走进诗歌的意境了!

二、反复吟咏,在节奏中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

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古代人多用来吟唱。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听起来悦耳,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音乐美。再者,不是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这样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三、驱遣想象,生动展现诗歌意境

诗是一种高度精练的文学形式。诗的意境特别讲求“清空”,它不仅存在于诗歌内,而且更多地体现于诗外。诗歌的语言是极其浓缩、凝练的。诗歌的形象靠感情串联,具有很大的跳跃性。为了再现诗歌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同学生一起发挥想象能力,用美的语言加以补充扩展,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例如教学杜牧的名诗《江南春绝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描绘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千里莺啼江南红,水村山廓酒旗风”,诗人首先给我们展示了美好的江南春色图:春到江南,莺歌燕语,绿树红花,色彩斑斓,水村山廓,酒旗招展,就在这万鸟欢歌、生机盎然的春的世界,仿佛看到了南来北往的车船、马轿,西来东往的行人过客,还有那绿野平川的歌谣飘荡,隔不断的笑语喧哗,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它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境界阔大。诗歌的三四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薄雾轻烟、正笼罩着一座巍峨的寺庙,这迷蒙的画面、既为江南春色增添了一番诗意,又点染了一层浓重的历史色彩。诗人在这里,写的决不是眼前之景,而主要的是胸中之景,想象之景。千里江南,江山依旧,而那扰民的南朝呢?一代又一代如过眼的飞鸟,了无踪迹,只留下这一座座寺庙而已。可以想象,藐视现实和历史的诗人,心中交织着无限的喜悦和感慨。正是在这对比、映衬的形象组合中,我们品味到诗歌中那吊古伤怀的绵绵情思、曲语含讥的深层意蕴。这样点拨想象,学生就能完美的赏析诗歌中的意境,并较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言,领悟诗意诗情

诗是语言的艺术,它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好诗一般都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诗意,即诗的思想与意蕴,它往往寄寓在意象之中,交融于情感之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调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揣摩、体悟。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引导学生扣住“送”这个诗眼,和写“水”的一般用词“泻、奔、流”等进行替换、比较,反复揣摩,细细品味,学生能悟:在地处西部内陆的故乡蜀地生活多年的李白,沿江东下初次出峡见到两岸开阔形势和新奇景象,心情自然无比新鲜、喜悦,胸襟自然无限朗澄、宽广。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然而一旦真的要作别故乡而去,又不免使他心生缱绻之情。而这种留恋不舍,李白并没有直说,而是以清新飘逸的文笔,借助江水之“送”来倾诉,语气极其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一般人写“水”常用“泻、奔、流”等字,而诗人却别具一格、别有用心地用了一个“送”字来点化,自然之水一经“送”字,立即就人格化了:故乡之水送我东行,千里迢迢,依依不舍。水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对故乡的依恋惜别之情,别出心裁地由一“送”字道出,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余韵绵邈,令人咀嚼不尽。

因此,教师领着学生与诗歌的语言亲密接触,反复揣摩品味,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被唤醒。感知语言的能力增强了,积淀丰厚了,语感就灵敏了,语言文字功底自然也就扎实了。赏诗时,无穷无尽的诗意就会伴随着凝炼、隽永的语言纷至沓来,整个语文课堂也就渐渐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五、多媒体展示,感受古诗意境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在教学古诗中,教师结合课文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与诗歌有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位形象化的语言,学生一上课就仿佛徜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如教学《观沧海》一诗时,配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的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和幻灯片中的画面融为一体了,进而感受了一代枭雄“老骥伏历,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和海涛一起翻滚。这一幅幅的画面带来的惊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边读边欣赏,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不少学生还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在音乐声中背诵起来了。取得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让丰富诗情来靓丽学生美妙的青春,让优美诗境来绚丽学生智慧的人生,使语文课堂不再有诗意的苍白与缺失,真正带着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