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设有效生成,创建语文高效课堂

时间:2022-06-10 09:36:20

科学预设有效生成,创建语文高效课堂

摘 要: 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生成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质疑和生成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步。因此,创建高效课堂必须进行科学预设,促进课堂精彩生成。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统一,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建一个积极质疑精彩生成的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多维教学目标,创建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 科学预设 语文高效课堂 发展空间 质疑平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问题生成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生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才会真正进步。问题生成对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促进语文课堂问题的生成,从而创建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促进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动态生成。预设体现对教材的尊重,而生成则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与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在教学中所强调的内容是不同的。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没有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呢?

1.深研教材、洞悉学生,为科学预设与生成奠定基础。

以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是北师大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的编写特色给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师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懂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对教材的独到见解,把握教材的精髓,把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终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且既要有深入教材的能力,又要有走出教材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为科学预设和课堂有效生成打下基础。其次要了解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一堂课能否实现多维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优劣。教学设计的优与劣就要看教师所进行的预设适不适合所面对的学生。同一种教学设计方案在A班教学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设计,但在B班却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学设计没有针对性,不适合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因此,深研教材、洞悉学生是教师科学预设有效激发生成的前提和基础。

2.预设要给生成留有空间,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将这两个矛盾体有机统一起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的生成留有足够的生成的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预设课堂上的一切,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或有效控制,生成自然就没有立足之地。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教师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生成的动态性,上课不是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是教案的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比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处理:

(1)学生用18分钟读几遍课文,教师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①为什么将之称为“死海”;②为什么“死海”不死;③你认为“死海”会不会“死”。

(2)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主要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几个问题:

①课文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神话故事,它不是虚构的,不能作为不死的理由。这一段与文章中心联系不紧密。

②课文最后给我们阐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但又写到“死海真的要死了”,是否偏离了中心呢?

③“死海真的要死了”,我能怎么办呢?

学生主要针对是与不是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内容涉及神话与现实的关系,神话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写作中中心内容与次要内容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问题等。

这样的教学预设,教师在教学过程只是给学生指明学生学习的大方向,掌握学习的大节奏,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这些火花就是课堂生成。预设要给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生成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预设不会因为教师的课前设计而限制学生课堂的生成,让课堂成为封闭僵死的操练,学生的课堂生成不会因为教师课前的预设而成为胡乱无序的盲动,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教育目标。

二、创建质疑的平台,开垦生成的土壤

1.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新课程设计必须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可亲的教态和饱满的精神,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有的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或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老师也要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要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表扬。有一次,我在板书“看着”这个词,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指出了我把“着”写成“差”的错误,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使他找到自信,学习劲头更足。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常说:“没想好,不要急于发言。”“想好了再举手。”或者有时把没回答出来问题的学生撂一边等。显然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一个人说错了,其他同学就会积极思考,很快能找到正确答案,从这一点看,说错的同学还有大功。这样就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下的宽容性。

2.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的欲望。

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前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遵循“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的原则,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合适的问题环境。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性与阅历的有限性,往往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学中,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质疑。对每位提出问题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夸奖;对提得好的进行奖励,号召同学们学习;对不爱提问的,多让他回答问题,启发他发现问题,甚至可以故意出错让他改错;对在旁边笑话的同学进行私下教育,引导他们向敢于提问的同学学习。

3.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充分开展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经历质疑和释疑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忽略过程。因此,必须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时间思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仅“咬文嚼字”,而且让遮蔽的自我重新沐浴理想的光辉。让学生边读书边动脑思考课文的内容,包括对字、词、句、段、篇及含义等方面细细品味。

只有教师在课前科学预设,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个质疑生成的宽松平台,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上一篇:从功能的角度对比英汉祈使句主语的隐现 下一篇:引入乡土课程资源,活化语文教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