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及教学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6-10 05:33:15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及教学模式的思考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日益广泛。社会的信息化使得计算机的应用更加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更是如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但目前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达到一个新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零起点概念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越来越低龄化,从以往的对计算机的“零认识”到现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操作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偏远山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其计算机教学还存在诸多困难,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远未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水平。不仅如此,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应考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与考入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差异,因此,对他们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宜跨台阶,必须进行从零开始的教学训练。此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课程体系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一些传统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用人需要,高校计算机教育必须与之紧密联系,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应以此为基础。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材建设的快速发展,教学条件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分类分层次教育成为可能。分层教学虽然明确了教育定位(针对受众群体),但目前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高职教育存在问题

1.浓缩化倾向。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育存在将学科教育的部分课程浓缩过来,当作应用性教育的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比如,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育,就应定位在普及应用、强调技能的能力层面上,适当强调开发能力。但目前存在着将大学的相关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删减一部分,或进行简单的浓缩,认为教学内容减少一点、要求降低一点、课时减少一点,就是面向高职教育,这是教育定位的误区。这种思想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应该定位在职业技能教育,是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定位的问题。

2.学科化倾向,面向学科和面向应用定位不清。定位的不同,其专业的培训目标就不同、教学大纲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也应该不同,有时偏离其培养目标。比如,将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加以简化,就变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这实际上是对人才定位缺乏必要的研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就业。存在着教育层次模糊、缺少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导致培养类型不清晰,特色不鲜明,突出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3.市场化倾向。由于教育市场化的倾向,也对教育定位产生了影响。比如一系列的取证考试,这些考试面向的是应试教育,同时也带有市场经济的色彩。现在的某些考试内容,仅仅是为了一个证,而能力没有真正的提高,这都不是面向能力的培养。现在用人单位对待“证”已经更加理性,某些证是必要的,但某些证太空洞,考填空、背答案能达到什么能力?社会对“证”理性回归之后,证的置信度如何?

4.几个环节的缺位。缺位之一:训练环节的缺位。 目前,在计算机基础环节中,还存在着训练环节缺位的问题,训练环节的缺位将严重影响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书本―机房―书本”的实践体系,缺少实际的项目训练。这种缺位的直接来源是课程体系和培养理念的误区。将课程内容的学习简单地与能力培养划等号,似乎觉得只要设置了课程,就等于培养了能力,而忽视了能力来源于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缺位之二:课程体系的缺位。目前的课程体系,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体系、轻应用的缺位,追求大而全的理论体系,对实践体系的设计却是缺位的。这种缺位某种程度上是缺少对不同层次教育的能力定位的研究,从而导致课程体系重实践的地位较弱。缺位之三:教育创新的缺位。教材建设中就存在教育创新的缺位。目前教材建设是万家灯火,但不是百花齐放。这万家灯火,可能点的是同样几种灯。雷同性较多,创新性较少。而且,现在进行的所谓立体化教材建设,一本主教材,会配上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教学视频、习题解答,这些基本上都是针对具体知识点的,而不是针对能力培养的。缺位之四:评价体系的缺位。评价体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过程。我们的评价体系,现在更多的停留在在校生的教学评估、教材建设(含配套资源的建设),无一例外地缺少工作能力的评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更多地跟踪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并走上工作岗位后,相关能力在从事行业中的体现。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模式――层次教育。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涉及到不同的科类和专业,不同的专业,其情况有很大的不同,采用一种模式和“一刀切”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承认差别、区别对待,对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要求,不应在非全局性问题上强求一致。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应用,以培养各个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为目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应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可变因素,采取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教学步骤、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实际问题而引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从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如讲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通过完成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排版过程来完成教学目标。

3.项目实训法。项目实训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一条很好的学习途径。如讲授计算机软件开发,就可以通过完成一套软件设计的全过程来加强学习。

4.探究式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亲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产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对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5.模块教学方法。模块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专题超链接地学习,即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中相应岗位所包含的各项技能标准要求,确定知识点,组合成基础模块、综合职业技能模块、岗位模块、选修模块,不同模块的有机组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对知识需求、对专业爱好而自觉学习。

6. 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能力。传统考试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真正的程序设计水平,考试可实行:网络自适应考试+综合项目训练+编程竞赛。自适应考试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应用的掌握,综合项目训练,只求结果,不限方法,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创新激情,同时通过编程竞赛和课堂答辩体现因材施教并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 下一篇:利用Moodle教学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