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

时间:2022-05-11 09:02:11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校企合作正迈向政策化、法制化阶段。有效的校企合作策略应包含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个主体的共同参与,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应从计算机行业校企合作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类专业同非IT行业的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概述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种特有的办学模式[1]。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合作形式,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运作的基本经验。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体现,如德国是“双元制”,美国又称专门的产学合作计划,英国则主要体现在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3],澳大利亚以“TAFE”模式为主要代表,日本则表现为“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模式。

尽管如此,人们始终认为职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是不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同,因而企业参与的程度、方式和成效也有所区别。不过,校企合作始终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我国校企合作历史沿革

我国自2002年8月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教育部等七部委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强调学校与企业合作,确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4],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本科压缩”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变的关键点。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求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2007年6月推出《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都特别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系列的文件构成了高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政策体系,表现出明确的政策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至此,当前的校企合作已步入常规化、法制化阶段。

三、国内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地依托部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充分彰显了高职100所示范院校的辐射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校企合作研究,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典型范式,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按照合作深度可分为: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的初级层次:学校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的校企合作的中级层次和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的高级层次。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将逐步向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1.“校热企冷”,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够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日益引起各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但是相当部分的企业、行业却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但是,作为多元主体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仅仅只有学校的热情是难以真正开展的。

2.当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和督促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在有关政策的制定、校企合作的主导和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只有校企合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3.校企合作忽视了行业(产业)协会的有效参与,有效的多元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当前的校企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学校与企业的“二元对话”,其中缺少了作为行业(产业)及相关协会的介入,一方面是合作基础的薄弱,另一方面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这既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期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不利于多元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4.跨行业、产业的校企合作尚未有效开展

目前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局限于所谓对口专业的合作,跨行业、产业的广义校企合作尚未有效开展和实施,这是对校企合作浅层理解的表现之一。

5.校企合作的成果令人堪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校企合作的成果是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比例,过高的投入与过低的回报成为阻碍校企合作的又一障碍。

四、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

1.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管理等19个专业(方向),通过对智联招聘、51job等供求数据分析后发现计算机类专业近5年的供需数据均呈上升趋势,供需数量基本保持在所有行业的前三位。

笔者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上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后发现,当前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传统的专业方向,对于其它诸如图形图像制作、游戏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广告媒体开发等新兴专业的的校企合作研究涉及不多;二是校企合作几乎都是在本行业和产业内部的产学合作,对于跨行业和产业的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施几乎是空白。

基于社会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用人单位、家长、学生个体和高职院校本身对于计算机类各专业毕业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要求的提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

以上各方面目标决定了开展计算机类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目前在校企合作有效性这一领域尚未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因而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刻不容缓。

2.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1)校企合作(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文献研究

追溯校企合作尤其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的成功模式,探索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假设和方案,并开展探究性实践。

(2)开展校企合作主体研究

跟踪了解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及相关产业的校企合作资料文献,深度了解各方在校企合作中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有效实施校企合作进行充分析,结合校企合作相关理论,探讨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应充分研究政府在发挥其主导作用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可执行方案;二是充分研究行业指导在校企合作中的有效作用;三是深入研究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动机水平和实施策略;四是促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和监督体系研究。初步建构基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位一体”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理论与实践的模型。

(3)巩固同行业校企合作研究成果

应结合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同IT行业、企业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类专业同IT行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类各专业同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模式,科学解构合作流程和有效实施模式,进行校企合作有效性的深度研究。

(4)建构新型校企合作理论模型

我们应在前三项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政策引导、行业促进、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的理论模型和实践体系,初步形成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评价等机制。开展计算机机类专业跨行业(产业)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校企合作实践进行实证研究。

(5)校企合作的推广研究

结合以上各个层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理论问题研究和评估体系论证,将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理念、模式、方法和措施等推广到其它专业的校企合作中,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桂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 胡萍,赵菲菲,左继军.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82.

[4] 钟卫.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进与发展[J].职教论坛,2010,(11).

上一篇: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的探索 下一篇:地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