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重新发现大师的意义

时间:2022-06-10 05:13:32

在教学中重新发现大师的意义

一个时代必有一个时代的偶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躬逢这个大历史的关键一页。”(野夫语)然而,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中,重读,却可以让我们走近大师,感受伟大,在审视过往中重新发现和阐释大师对我们的意义。各行各业中是这样,教育,更是如此。

“我常常自己变了儿童而观察儿童。”――丰子恺

多年前,偶得丰子恺先生的一本书――《我们这些大人》,可同时欣赏先生的画和文,不亦快哉;品读之中,更是惊呼:先生不但是一位漫画家,更是一位儿童教育家!无论他的画还是文,平实中含蕴着深远,坦率中饱蘸对儿童的热爱。

他是那样地信任儿童――“我热爱孩子,亲近他们,理解他们的心理,因此确信,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出于真诚。”

他能科学地解读儿童――“闯祸,不肯用功,正是健全儿童的表征。服从,忍耐,不闹祸,终日埋头用功,在大人或者可以做到,但这绝不是儿童的常态。”

他是那样地敬畏童心――“儿童生活富有趣味,可以救济大人们生活的枯燥与苦闷”。

他是那样地珍视童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一段生活。”

因而,他认为――“今天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因而,他这样做――“我常常自己变了儿童而观察儿童。”

毋需过多解释,作为引领儿童成长的“先生”,细细体味,为师之道中“儿童至上”4个字呼之欲出。

热爱儿童,才愿意“变了儿童”;认识儿童的天性,才能“变了儿童”;“变了儿童观察儿童”,以平视的角度,方可读懂儿童,如此,你也才能发展儿童。

学期末进入总复习,学生有些浮躁。为复习更有针对性,我先做了个摸底。边批改边思量,试题挺简单,以基本题为主,估计100分会达到二十个。等会儿课上是去打预防针还是祝贺呢?同事笑说,本来就浮躁的学生再一表扬祝贺肯定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想到丰子恺先生,如果“我变了儿童”?不禁豁然开朗,毫无疑问,如果我是学生,得知自己考了100分当然是高兴,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祝贺,就是“耀武扬威”几下也是很正常的心态,是“健全儿童的表征”。

把卷子发在学生桌上,体育课铃声一响,小翼和天一就按捺不住地上来了,急冲冲地向我报喜:我们学习小组4人都得了100分;同学们都考得好,就连嘉木同学也考了个95分!这两孩子就是精力太充沛了,我逗他们:别的班考了30个呢!他俩忙说:我们肯定也有!“去数数看!”得了令箭,像旋风一般下去挨个数去了。

其他孩子三三两两也都进了教室,竟是特别的安静!我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虽说这次练习难度不大,但能取得100分的同学还是很了不起。说明这些同学基础扎实,考试专注。其他同学成绩也不错,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在以后特别有挑战的练习中也会努力取得好成绩!”一个个都信心百倍地纷纷点头。

两个小家伙统计的结果是34个满分,真是值得庆贺。我更庆幸我的选择,真正的尊重学生、走近学生就是最大程度的和学生相似。这样的时刻老师开心,学生开心,真好!心理学家勒什兰认为:“凡是被试者(学生)认为不愉快的事,不如他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若干年后,也许学生已经忘记了校园生活中的这一细节,然而,取得成功后师生之间的那种温情鼓励一定能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留存心间,而形成这种愉悦背后的成功做法――“基础扎实,考试专注”也一定会伴随着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被更好地正强化,成为自觉的选择积淀。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基于儿童基础上的发展儿童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

“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对学过的内容要按时温习、练习。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换个角度解读我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却可以从中体悟出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学习理念――从书中学,做中学。

学(W),从臼从爻从冖从子。房子里有一个孩子,怎样的行为称之为学呢? 我们看到孩子的两手中间捧着一些东西――“爻”。这个“爻”从古文字的角度解读,有解释为“鞭子”的,有解释为“渔网”的,我比较赞同解释为“一本书”。古时候的书是把文字刻在竹片上串起来的,一个孩子双手捧着一本书,这就提示我们,自古代起,学习的有效方式主要是从书中学。

习(),从羽从白。《说文解字》里说:“习,数(shuò)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像小鸟离开鸟巢练习学飞一样,暗喻了学习的第二种方式:做中学。

也许有人会认为,在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强调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方式是不是过时了?非也!大家一定关注过这样一件事:英国教育部日前宣布,根据数学教学改革计划,英格兰半数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我们当然应该理性地看待国外借鉴、“引进”我国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学习别人的长处,但别人眼中的“宝”我们自己不能轻易丢了。

今天学习混合运算中含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相对枯燥的计算学习,如何才能激起学生那种“我要学”的内趋力呢?让新知识成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学习就成为了需要。顺着这样的思路,我在两条复习题后安排了一组添括号的练习。

19×24-16÷2 最后一步算除

19×24-16÷2 最后一步算乘

学生找出了不同的添括号的方法。

这时,我问:“如果要求你先算减法,该怎样加括号?”学生很快就解决了:19×(24―16)÷2 我接着问:“再算除法呢?”学生一开始欣然回答:“在乘号后和2后面加上括号。”可马上发现不对头,已经有了小括号。怎么办呢?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等待了一会儿,我轻轻发问:“当我们发现小括号不够用时怎么办呢?”这时,有学生像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在下面情不自禁地大声说:“用中括号。”许多学生也喊着说用中括号。

有学生知道中括号,这在我的预料之中。我在黑板上板书“中括号”,并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知道这个中括号的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有的说:“是我爸爸有一次教我的。”

有的说:“是我在外面上兴趣课时学到的。”

更有大部分学生是从数学书上看到的。看来学生学习的渠道很多,老师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媒介,其中数学课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来源,随便翻翻中,学生也能获取数学知识,并能在需要时提取出来,说明学生已具有了自学的能力,我们不应该视而不见。

这时再让学生去完成刚才那道题:当我们发现小括号不够用时,就要用到中括号。

至此,在感受、交流中学生深刻体验了中括号的作用后才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出示例题后,我提出“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运算呢?”

联系到刚才学生的表现,这部分内容也比较简单,我让学生自己从书中学,并尝试完成例题,同时想想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尝试着做一做,如同小鹰学飞,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把朦胧模糊的想法转化为看得到的行动,积极主动地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积极的气氛中,例题很顺利地解决了。多数情况下,学生能看懂、会模仿教材的方法,但从书中学,做中学,仅仅在模仿练习吗?还要往前走。

利用自学节省下的时间,我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在自学时想到的问题。

除却格式等细节上的问题,小迪提出:“一道算式里应该用了小括号后再用中括号。为什么到了第二步,书上直接用的中括号,而不改用小括号?”这个问题正是我备课时注意到要特别提醒学生的地方,现在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岂不是妙哉!

接过问题又抛给学生,旭阳的回答同样让我拍案叫绝:“这道题小括号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在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到了第二步,他的这个使命已经完成。轮到中括号发挥作用了。所以这儿就不再用小括号了。”……

课末,学生总结收获时,说得很多,知识方面的,学习方法上的,数学思想上的。

书中学、做中学都是自己学,都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我想正因为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经历中的切身体验,成为学习的经验,成为其认识的路径,成为其理性认识和理论思维的基础。回归书中学、做中学,可以更多地释放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低结构地教实现了高结构地学。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白蚁巢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地面上有十几米,地下还深达二十米,产卵室、育婴室、通风道等各种功能处所,井然有序。白蚁建巢不会如我们人类一样,设计好建筑图纸。科学家研究后发现,一开始它们也会杂乱五章,忙得千头万绪,从最基层开始不断试错,试着试着,就越来越规范了。

不禁想到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思想中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运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

师:既然人们发明了这么好的计算器,我们就应该更好地运用它。让我们借助计算器来挑战一下自己,好不好?

师:(板书)1111111×11111111=

学生埋头苦算,有的抱怨说计算器容纳不下,有的很快算出记录结果,但因为显示的是科学计数法,看不懂。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神秘地说:我有祖传秘方。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锦囊”,恍然大悟,纷纷开始计算。

汇报交流中,学生很快发现规律:乘积从1开始,开始是几位数就写到几,倒过来再写到1。运用这个规律,顺利得到正确的结果是123456787654321。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

1111111×11111111=

123456787654321

师:算完以后,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这么大的数据在计算器上算不出来的,然而用人的智慧却可以解决,说明还是人比计算器更聪明。

生:一开始看到那道题数字很庞大,觉得太难了,用计算器算不方便,但是掌握了这里面的技巧,就简单了,这么大数字的题用脑子就可以算出来。

师:现在想想,这个祖传秘方好不好?

师: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先从容易的情况入手,发现规律,再用规律去解决原来的问题,其实这个秘方是我们的祖先老子告诉我的。(出示“锦囊”秘方: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学生情不自禁地再次念出声来。

感悟数学美妙的同时,“祖传秘方”,也牢记于心间。不仅仅受用于此,在后面学习找规律,遇到类似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学生都能自觉想到这“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祖传秘方,我想,在他以后的人生历练中,这祖传秘方一定还能解决许多数学以外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崇川学校)

上一篇:汽车金融的互联网新玩法 下一篇:新班的划地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