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初中政治课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6-09 08:08:09

我对初中政治课的几点看法

【摘 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着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前导入;课堂教学;课后实践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要使学生对所学科目有兴趣,教师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但长期以来,初中政治课教学囿于一定模式,导致“知”和“行”脱节,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前导入应有艺术性

万事开头难。要使自己的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就要有个良好的开端。一课伊始,教师若能巧激妙引,创设悬念,那无疑会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第一,设置悬念。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故事引入。奇闻轶事,笑话故事常常为学生所喜闻乐听,进而使学生情绪亢奋,思维活跃,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讲《礼仪展风采》这节课时,教师可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有个大学生去求职,因他的条件不错,公司的人事主管表示可以考虑录用。这个学生一时兴奋,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响指表示道别。就是这个响指,让人事主管觉得他轻浮,结果没有录用他。这时,教师又说,“如果我们不讲礼仪,就会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然后,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去学习本节内容。

第三,用音乐或歌曲导入。如:在学习《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时,可在上课时先播放歌曲《北京欢迎您》,运用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然后引入新课,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 “精彩的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的不懈追求

“精彩的课堂”总是情感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去感受课本所授知识。这就势必要求我们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学有所获。如:在讲《合作竞争》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先唱《愚公移山》这首歌,然后由歌词中的“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响岸靠边”启发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再让学生思考并一一举出班级中同学之间合作的例子,再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合作的重要性。相信这样安排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可贵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情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精彩的课堂”总是鲜活的课堂。教师应力求挖掘材料的趣味性,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所以,成功的课堂总是力求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节时,可采用试讲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为当好“小老师”而努力找资料,钻研教材。课堂上学生们默契配合,“小老师”提问时,其他同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发言,而且课堂纪律活而不乱,整节课都是在轻松自如、和谐的气氛中度过。课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继续探讨......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教师必须要切实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和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政治课教学,才是真正有实效的、有持久生命力的。

3 重视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堂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同学朋友》为例,笔者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让学生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的人,然后根据采访调查的资料,写一篇《什么样的人格最具魅力》的调查报告。学生们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受欢迎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分别具有的一些品质,更清楚地认识到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做。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让他们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他们体验人生的美好与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们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才能激发、感染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爱的教育、品德的启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效。

4 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学评价单一。这种以考试成绩论高低的做法,往往使学生的品德评价只停留在学生的口头上、笔头上,很少能落实在学生的具体行动中,甚至出现“有才无德”的现象,使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

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评价必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人情感体验,促进其个性发展。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上一篇:李愫生:爱比恨更有力量 下一篇:小学作文情感体验教学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