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愫生:爱比恨更有力量

时间:2022-09-01 05:15:09

他少年成名,却历经坎坷。成年后,他抛却从前的声名,重新开始打拼,从媒体圈到文化圈再到娱乐圈,他有数种身份:著名情感专栏作家、明星经纪策划人、资深媒体人、文化出版人、慈善大使、MBA同学会企业顾问……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只想过一种简单舒适的生活。他就是李愫生。

童年曾是他的梦魇

李愫生,原名李钢,1980年7月出生于河北邯郸一个医药世家。李愫生小时候,家教极其严格。3岁时,父亲不准他攀椅子、跳沙发;上小学后,不准他看电视,偶有犯忌就会遭到训斥。父亲脾气不好,经常和母亲起争执。虽然不知道父母为什么吵架,但每次看到母亲流泪的脸,李愫生都很伤心。后来,隐约有闲言碎语传到他的耳朵里,说父亲在外边有人了,本就对父爱感知甚微的李愫生愈加感到不幸。

1991年年底,母亲因肺癌去世,这对整个童年都是在父亲的冷遇中度过的李愫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第二年夏天,一个陌生女人来到了家里。父亲问李愫生的意见,他什么也没说,他觉得这是父亲的家,父亲有权处理家里的一切,而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孩子。

李愫生的童年里,没有一个长期交往的小伙伴,他每天沉浸在书籍和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正是天真烂漫、贪玩好动的年龄,他却整天一言不发,抱着线装古书《本草纲目》和《红楼梦》一字一句地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上中学时,李愫生读的是寄宿学校。或许是离开了那个有阴影的家,李愫生的心情开朗了许多,学习成绩也很优异。从这时起,他开始用“雪侠”的笔名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作品,成为名盛一时的“全国十佳校园作家”。

外出闯荡的艰辛和收获

1996年,16岁的李愫生毅然离开了家,孤身来到郑州求学,这一走便是17年。为了求学与生存,李愫生一直不断地找兼职、做家教和写稿子,早出晚归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最困难的时候,他每天的生活费只有两毛钱,一个馒头就是一天的口粮;而自尊心极强的他,总是躲在图书馆一边看书,一边啃馒头。

其实,刚开始,家里是给他寄过钱的,只是全都被他退了回去。他记得父亲说过:“现在大学生找工作这么难,你毕业后还得回来求我给你找工作。”李愫生知道父亲还是有这个能力的。但他暗暗告诉自己,即使客漂异乡孤独一生,也不会再回那个“家”。他一直将母亲的离世迁怒于父亲。

1997年,李愫生参加了由河南省公共关系协会举办的公关培训班,这是一个教会他公关礼仪和策划创意的地方。多年后,每忆及此,他仍有无限感念,他把这里比喻成他人生经历中的第一所社会大学和驰骋职场前的第一个演习台。正是在这里,李愫生接受了他认为最专业的公关、策划、创意训练。培训结束后,表现出色的李愫生被河南省一家知名广告公司聘请为文案策划。也正是这份工作,让李愫生对为人处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帮助他深入了解了广告、策划业,完成了他经济上与人际关系上的原始积累。

在学业与工作兼顾的同时,李愫生从不敢忘记丰富自己的阅历,他阅读书籍的范围开始广泛起来。李愫生想成长为一名有深度和理性的青年。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他还在广播电台、报社、出版社做过兼职。

在都市文化里徜徉

对文化挚爱的李愫生,一直在寻找文化与市场的平衡点,他想把文化与经营、策划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00年,大学毕业的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河南省文联的一家文化类杂志要改版,需要人手。当时,出版界还没有一份以辛辣、幽默风格著称的都市文化刊物。李愫生拿着厚厚的策划书和杂志主编长谈了一次,他们的思路不谋而合。于是,当时只有20岁的李愫生,开始在那样一个省级事业单位工作。或许是他太年轻,关于他的谣言开始传播,有人说他是领导的亲戚,也有人质疑他的工作能力。但李愫生从不辩解,他用自己的成绩回应大家的质疑。没多久,他就成为该杂志的主力编辑和策划者之一,工作如鱼得水,流言飞语不攻自破。

李愫生的外表显得温文尔雅,可在骨子里,他却很坚毅,他想办到的事一定要想办法办到。比如,为了推动“文化的平民艺术性”和“普通人与时尚的对抗”,让文化与市场结合得更紧密,李愫生跑遍了整个郑州,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20多家高等院校举办了演讲报告会。

在有一定的基础后,李愫生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他想从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切入市场。2001年,李愫生联合河南信息广播电台《流行风音乐坊》栏目推出了“中国歌曲排行榜”,实施媒体互动、强强联合策略。这一节目每天推荐一首来自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优秀单曲,经由听众投票的方式,每月选出10首上榜歌曲。为此,李愫生还组织成立了艺术俱乐部……他总是想到什么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在成功举办这些具有轰动效应的活动后,他在省出版界和文化界赚足了名声。

工作之余,李愫生没有忘记文学创作。他在《读者》、《国际日报》(美国)、《大华商报·作家文苑》(加拿大)、《澳洲侨报》(澳大利亚)、《美人鱼》(丹麦)、《中华日报》(泰国)、《普觉》(新加坡)等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发表的作品,被多家报刊转载,部分作品还被改编搬上荧屏。2009年10月,澳大利亚《澳中周末报》“世界华文作家园地”为其推出作品专版。

李愫生在河南省文联旗下的这家杂志一直工作了10年,组织策划了很多文化艺术、明星活动,也因此认识了众多文化、娱乐圈的好友。李愫生想用自己的文化、娱乐资源,真正地为社会做一点儿事情。2012年,李愫生联系了上百位明星艺人,做青春公益行。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世界慈善大使全国冠军总决赛”活动中,李愫生与《人民日报》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石英先生以及中央电视台资深导演李东平等,一起被聘请为全国总决赛的评委及颁奖嘉宾。活动期间,李愫生连续数天带领选手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去烈士陵园向红军英魂献花,为贫困学生爱心募捐。在“2012世界慈善大使全国冠军总决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捐献20万元善款给赤水市两河口乡的贫困学生,并表示将继续资助该乡100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直至大学毕业。活动结束后,因为善心与爱心,李愫生被聘请为“世界慈善大使全国大赛”终生评委与爱心大使。

用爱化解家庭矛盾

童年的遭遇让李愫生一度不愿意回家。他想家,想起就会流泪,但他从来没想过回家。家里除了爸爸和妹妹,又多了继母和她带来的哥哥和弟弟。继母经常和父亲吵架,一如生母在世的样子。1999年春天,继母带过来的弟弟因一时赌气服毒自杀,没有抢救过来。继母悲伤欲绝,要和父亲离婚,哥哥要带着继母离开家。李愫生被叫了回去。家里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继母怒气冲冲地要父亲承担罪责。看着孤独苍老的父亲,李愫生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很在乎父亲。李愫生跪在继母面前,祈求她的原谅,求她不要离开,说他愿意做她的亲生儿子。那一刻,李愫生已经不再是小男孩,他了解父亲多年的苦楚,他想用爱来救赎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继母在他们家丢失了一个儿子,这是她心里的刺。李愫生想弥补她,拼命地对她好。2001年,刚参加工作的李愫生工资并不高,除了必需的生活费,多余的钱他都补贴给了家里。为了让继母开心,他还经常给继母买吃的穿的,带继母出去旅游散心。虽然很累,但他不想放弃自己对这个家的责任。

2004年,继母因多年前的胆结石手术不成功后遗症发作,腹部绞痛难忍。在送继母去医院的路上,哥哥为了省钱想带母亲去别家医院。李愫生当即大怒,斥责哥哥:“不用你出钱。再换医院,你觉得咱妈还能撑住吗!”继母在郑州住院近两个月,李愫生不分昼夜地精心伺候。继母终于被他的真心感化。继母一直觉得对不起他,他却劝继母千万别放在心上。他说,他早就原谅了他们,也没想过恨他们,恨会让自己的心变得丑陋。

自16岁时出来闯荡,李愫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本真和善良,使他赢得了众多知心朋友,也写出了很多感人的文字。这么多年来,李愫生对世事、人生最大的感慨是:用爱照见的是爱,用恨照见的也是恨。

上一篇:男人也须矫情 下一篇:我对初中政治课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