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丽乡村创建中牧业经济转型的思考

时间:2022-06-09 03:25:27

对美丽乡村创建中牧业经济转型的思考

摘 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中对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和应处理的矛盾分析,强调要正确认识畜牧业经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牧业经济转型的想法和建议,有序有度有法地推进种养结合型畜牧业经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发展,实现美丽乡村人、动物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长效文明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牧业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46-03

当前,南京市各级政府和农村工作者正大力宣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指导性文件《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到2017年,南京将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以上。《纲要》强调“三个保护”原则,即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养殖业和种植业一样是农村文化的组成成分,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畜牧业的发展,“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千百年来农民的愿望,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景象,一直是人们对美好和谐生活希冀的一个方面。但是养殖业要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要解决面源污染和经济升级的问题,笔者结合单位工作性质与对畜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解,就美丽乡村创建中牧业经济的转型进行了思考,希望发挥牧业经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一、美丽乡村内涵对畜牧业经济的要求

南京市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五美”要求,畜牧业发展必须符合五美的基本需求完善自身的配套与升级。

1.规划合理有远见。村级牧业生产必须要根据地方特点和内在需求加以规划,确保空间优化形态美,要求做到“三统”,即区域统一规划、标准统一要求、政策统一尺度;在公共设施方面要求“三通”合理,即合理通水、通电、通路;在环保、防疫、管理方面要求“三齐全”,即环保设施齐全、防疫程序和制度齐全、管理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齐全;在养殖技术上实行“三良”,即良种、良法、良态。要考虑单位面积内的载畜量和生态的持久性,要建立一定的生产许可准入条件和行为规范性的约束条件,并形成大家的共识和一致行为。

2.生态维护可持久。美丽乡村建设对生态要求是第一位的,发展何种畜牧业,以何种方式发展,应有全方位的思考。党的十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牧业发展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畜牧业循环经济主要目标,确保生态维护的持久性[1]。

3.产业设置有特色。畜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普遍超过50%,甚至达到70%以上。在中国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畜牧业都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但是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产业设置要科学,美丽乡村畜牧业起点必须是生态化的,产业设置要走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路子,要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生态型畜牧业是资源节约型的,是环境友好型的,是绿色的生产方式,产出的是绿色有机食品,是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4.文化承继有创新。美丽乡村型牧业生产要赋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文化新内涵,村庄里庭院内的零星养殖是原始的落后的,需要淘汰。规模化工厂化的畜牧业,多严重污染环境,还易导致畜禽疫病药残等食物安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相悖,因此农村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一,是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实现饲养方式向生态化的转型。要按照打造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实施新政策、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的要求,狠抓畜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独具文化特色的富民之路。

二、畜牧业当前的处境和应处理的矛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畜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有两大因素制约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畜牧业用地紧缺,二是环保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处境艰难。我们必须处理好农村畜牧业发展中的四大矛盾。

1.处理好牧业面源污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养殖业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在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行业内外的一项基本工作内容。农户的养殖规模、农户对畜牧业引起的环境污染认知程度、可控态度以及政府补贴对农户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意愿的概率具有显著影响。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养殖传统等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有可能对农户进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意愿产生影响。制定和完善实现畜禽养殖业发展与污染防治一体化的环境政策,实施对畜禽养殖业的全方位环境管理、制定科学的补贴方案,实施对畜禽粪便处理技术推广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对养殖农户环境意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养殖主体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进一步推进农户的适度规模养殖建设,强制实行畜禽粪便处理等政策刻不容缓。

2.处理好畜产品自给与疫病防控之间的矛盾。农民对农产品都有自给自足的习惯,而农村畜牧业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模式转变过来,分散小型养殖仍占一定比例,给疫病防控带来了较大困难。从目前农村牧业的生产规模、资源状况、环境容量和动物防疫等方面综合考虑,农村牧业必须从一个数量的快速增长期向优化发展期过渡,强化疫病防控手段,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改变生活习惯,促进农村畜牧业的提档升级。

3.处理好传统习惯与标准化养殖要求之间的矛盾。农村传统养殖设施设备简单、管理粗放、防疫意识淡薄、各种资源转化率低,生产的可持续性变数大,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和绿色发展生产美的要求。传统的养殖习惯必须要进行标准化改造。“一勺泔水一把糠,一头猪养一年”已成为历史。养殖者要通过技术标准化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进入农村发展新阶段后,畜牧业增长方式需要加快转变,质量、效益是关键,畜牧业必须提高科技含量。

4.处理好产业协同和组织化程度之间的矛盾。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展养殖业必须与种植业相配套,要进行合理的土地扭转和土地整合,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庄的形式发展林间养鸡、稻鸭共作、稻猪协同等生态型的养殖方式,确保养殖的适度规模。而目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农户土地分散、林地分散,不便于组织生产,产生不了适度规模效益,必须创新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创造乡风文明的和谐美。

三、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牧业经济转型的想法

1.正确认识畜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断从紧的用地、环保政策和量大面广的畜禽排泄物治理任务,给畜牧业发展和空间拓展形成了新的制约;重大动物疫情日趋复杂,违禁药物层出不穷,对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形势、新矛盾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对发展畜牧业的思想顾虑。但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社会越发达,农业的基础地位越重要,现代农业越发展,畜牧业的地位越凸显。首先,市民生活需求的保障稳定必须要确保适度的畜产品自给率。第二,畜牧业的发展为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提供支撑。第三,高效畜牧业是农民通过一产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新亮点。第四,畜牧业具有承工启农的中轴作用。可以说,畜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必须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

2.重视环保要求发展农牧结合的循环经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对村容整洁的愿望更为强烈和迫切,畜牧业必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1)按照粪污产消匹配原则,实现种养的循环共生。畜牧业经历了从人畜共居到人畜分居,再从人畜分居到小区规模养殖下的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分离;目前已转向农牧结合、资源循环的生态畜牧业。推进农牧结合,与优化畜禽品种结构相结合;与推进适度规模养殖相结合;与加快土地流转相结合;与低产桑茶果园、林地改造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等项目实施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和产消匹配的原则,使畜禽排泄物真正成为一种资源,成为种植业的财富[3]。(2)牧业生态和能源开发相结合,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是一种资源,只有放错了地方或者没有被综合利用,才成为污染。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要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通过农村能源建设,将畜禽排泄物作为沼气,作为农村能源用来取暖、炊事燃料等等,节约煤、电等紧缺能源;沼渣、沼液还同时是蔬菜、茶园、果园和鱼虾等的肥料、饲料资源,形成畜牧业与农村能源、农业生态的资源循环。(3)养殖模式提档升级,实现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并推广科学化的养殖模式,如发酵床养殖模式、林间适度规模养鸡等模式实现了牧业、环境的和谐共存。如南京秦邦吉品农业有限公司将发酵床养殖模式和自然散养有机结合,大大改善了鸡群生活环境,生产出了优质高效的禽产品,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成为了当地环境保护的典范。

3.结合农村实际,打造小型规模生态养殖主体。结合农村实际,推行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该模式不同于“千家万户”的养殖方式,而是 把养殖活动从庭院里迁出来,实现 “鸡进林、鸭上架、猪出屋、牛入寓”,不再污染村庄庭院,解决了养殖垃圾对村庄庭院的污染问题。通过资源整合,与农户自有资源相匹配,将养殖场建在田间地头或林地里,近取材饲喂畜禽,节省了资源。粪便作为肥料,就近施入农田作肥料,达到了资源生态利用。在田间林地的小型规模化养殖,单元合理,种养业有机组合在一起,是解决畜禽业污染治本的方法,是从源头上治理了畜禽污染,是循环畜牧业发展方向。而且养殖户在地域上互相拉开距离,以林地农作物等作天然隔离带,具生态化防疫效果,可大大降低防疫成本。实现动物福利,打造小型规模生态养殖主体好处显而易见。

4.制度创新,解决种养和谐发展的要素供给障碍。当前美丽乡村牧业经济发展与生产要素供给不协调,突出表现在资金供给、技术供给、组织供给、人才供给、制度供给等五个方面,当前应突出进行五方面的制度创新,解决美丽乡村牧业经济发展与生产要素供给不协调的矛盾。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引导扶持机制,促进完善生产要素供给机制的形成。二是建立农民的普遍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三是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解决种养和谐发展融资问题。四是加快农村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4]。五是建立挂钩服务责任制度,保障技术服务职能履行到位。

5.宣传引导,建立长效文明发展的理念。要加强种养结合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寓教育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潜移默化,整体提升。将生态文明和生产美、生活美相融合,让百姓真正受益,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使之成为自身的需要,成为自觉的行动。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造人。优美的环境、文明的氛围,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和引导,逐步树立与美丽乡村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文化品位,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认识畜牧业经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处境,有序有度有法地推进种养结合型畜牧业经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发展,达到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意境,实现美丽乡村人、动物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长效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俊.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华北农学报,2005,(1).

[2] 周元军.中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4).

[3] 陈凤山,黄本军.浅议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义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

[4] 孔繁涛.关于发展合作社与现代畜牧业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4).[责任编辑 吴高君]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简介:王桂群(1968-),女,江苏南京人,经济师,从事畜牧生产经济行为的调查、评判与研究。

上一篇:油田企业ERP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索 下一篇: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