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教学的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0:25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篇1

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误区。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征。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即《美术教学大纲》中所阐述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辅德只是美术教育的一小部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渲染它的辅德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大纲》中规定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过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以及表现内容或者是作者私生活花絮。使一堂美术欣赏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等。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渲宾夺主,失去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价值取向的误区。

艺术品是圣洁的,它是艺术家的精神的写照。所以说艺术品是不能用卖多少钱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不能与金钱划等号。但是许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如:凡高的油画每幅都在几千万美元以上,傅抱石的《丽人行》也拍出中国画的天价等,甚至个别老师沾沾自喜地告诉学生,我的一幅也卖出多少钱。来诱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即卖的钱越多也就是艺术价值越高。然而常言道:“艺术无价”,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艺术品拍卖,是商业经营活动。如果美术课上用商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无疑是一种误导。马克思曾指出:“珠宝商只看到珠宝的商业价值,却看不到它的美和特质。”(引自《经济学——哲学手稿》)讲卖钱多少,绝不可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也不是开展审美教学。请读一读中学语文课本中,朱光潜写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文,就会明白。

3.标准答案的误区。

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其它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像数、理、化等学科只有唯一答案。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美术作品,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

到教学相长,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如果是一言堂,而且一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当做标准,那是很可怕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探索的方向。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这不仅不符合美术教学的规律,而且不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以讹传讹的误区

做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不但应有较高的业务知识,还应该具备独立的审美见解和健康的审美心理,以及广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教师做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绝不能轻信时下某些理论家的偏见或谬论。以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使学生对相应的知识产生曲解或误解,更不能以自己不成熟的见解或偏见束

缚学生的思路,以免使学生失去自信和创造,再步“郑人买履”的后尘。

另外,美术教师还应该具备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心理素质,有把握住学生突如其来的奇怪想法,不能以自己的浅薄来否定学生的灵感,这样做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导致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厌倦。

5.“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误区。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引导学生“意会”,是必要的。但老师声称“不可言传”,其实大多是“不会言传”。这往往是一些美术教师在无以言表时的一句应急之语,但在美术教学中,做为一名教师,碰到自己表达不出的事物时,动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还用我们当教师的做什么?即使让学生意会,也需教师言传来引导。

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如果教师一味的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来搪塞学生。在关键问题上总是表现为语迟语顿或语不尽意,那只能表明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太差。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业务知识应该过硬,而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语言功夫上更该高人一筹。教师就是依靠言传、身教,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语言表答不但

要语汇丰富,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渲染力。这就需要教师大力加强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善于言传。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篇2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素养;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29-01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许多场合注重审美已经成为时尚。注重美、发现美、创造美不仅是艺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素养和人生美好生活的一种需要。一个人如果在一个比较高雅和正规的场合,不懂审美,往往会被别人另眼相看,因此,加强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意义。中学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学生,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我们美术教师责无旁贷,要认真抓紧抓好。当前许多学校的开展学生美术专业高考培训已经不断深入,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展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不断开展起来。对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看到,高中学生的美术教学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尤其在农村学校,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和重视不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注意学生长远的生活需要,有些人甚至走入了美术教育的误区。

一、误区分析

误区之一:价值取向和认识偏见化——重文化课,轻艺术课。价值取向上认为高中美术课可上可不上。

国家在中学的办学方向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提倡了很多年,由于高考中,除报考美术专业院校的考生考美术外,其他学生均不考美术,因此,美术课总被认为是副科,校长不重视,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想学,自然,老师也就更不把“副科”当“正课”来上,尤其是非毕业年级和非美术考生的课。因而导致本来爱好美术或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也放弃了。另外,艺术是圣洁的,艺术品也是圣洁的,它是艺术家的精神的写照。所以说艺术品是不能用卖多少钱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但是许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某某的油画每幅都在几万元以上,某某的作品拍出中国画的天价等,诱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即卖的钱越多也就是艺术价值越高。常言道:“艺术无价”,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如果美术课上用商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无疑是一种误导。

误区之二:教学方式偏离化——背离了美术教学的特征,美术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

美术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其他课。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另外,“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形式并没有彻底改变,过于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而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自我创意和个性张扬。

误区之三: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化——过分注重临摹而轻视学生的创作和创造。

其它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好比欣赏文学作品一样,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如果是一言堂,而且一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当做标准,那是很可怕的。另外,由于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比较强,而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较差,加上受课时和环境的影响,学生无法走出教室,作业中多数是在临摹范作,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走出误区

那么如何纠正农村高中美术教学出现的偏差,走出误区,以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呢?笔者认为,要深刻领会新的美术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推广美育的真正价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育人为本,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一)充分利用新课改的契机,让领导和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努力为学生和美术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加强学习新理念,提高美术教师专业水平,为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激起学生的爱好美术的兴趣。成立兴趣小组。配合德育活动,办好艺术园地。增强校园育人氛围,让社会和家长看到美术的德育功能,也让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和天地。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写生、参观博物馆、参加画展等。开阔学生视野,又可带动其他学生,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交流方式,将美术课上成真正的美术课。把握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突出美术学科的学科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同时,改变“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意和个性张扬。允许“跑题”。师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热情。要鼓励他们“跑”得远一些,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渗入自己的观点。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误区;教学影响

一、陈旧观念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艺术教育带来了契机。但一部分人对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认识和理解,或者说,还无法走出传统教育的阴影,美术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社会和家庭中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与支持。相反,这种不认可心态已成为一种“惯性”,对素质教育造成了种种困扰。

美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今天美术教育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很容易接受一些新名词、新事物,却在看待美术教育问题上,却墨守陈规,止步不前。美术教育的发展令人忧心忡忡。

二、实际教学现状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我们农村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没有更好的发挥美术的作用,对美术这门学科的认识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负面影响,将美术课被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所占用。或者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其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即新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所阐述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德育功能只是美术教育的一小部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再现它的辅助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原有的学科特点,美术教学迷失了方向。《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也就失去了美术教学的意义,就会使美术课流于形式,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例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过多地介绍历史背景,以及内容或者是作者私生活花絮。这样把一堂美术欣赏课,上成了一堂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失去了美术学科原有的特征。

三、价值观取向的误区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美术,是一种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让同学们在简单的课堂上去感受和领悟美的东西,并运用到现实中去,所以艺术品是圣洁的,它是艺术家的精神写照。艺术品是不能用钱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不能与金钱划等号。然而许多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比如:某某人的作品现在的市场价是多少等等,从而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艺术本身。常言道:“艺术无价”,它艺术价值的高低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美术课上用商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无疑是一种误导行为。

四、单一的教学结果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美术教学中,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应该很清醒的要认识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像数、理、化等学科只有唯一答案。然而美术学科却很难有标准答案。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与教学。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欣赏美术作品,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生从美术作品中的每一次发现与见解,都应该给予以肯定。从他们认识的方向中去认识这一个问题,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此同时,教师也应该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但是教师如果总是一言堂,而且一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想法当做为唯一标准,那是很可怕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探索的方向。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这不仅不符合美术教学的规律,而且不利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陈旧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美术教师都是大、中专毕业的专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技巧并不适应中小学学生。如画素描、先临摹后写生,临摹还可以,可写生就差远了,有些教师抱怨学生图形画不准,明暗关系搞不清,实际上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要求过高,试想一下,作为美术教师,从学画到走上讲台,尚且需要二到三年的基础功底,画好素描,专业训练也得几个月,但要求没有任何绘画功底的学生,通过每周一至两节美术课成为“画家”,难于上青天。美术教师单纯的以主观意识来要求学生,不能贴近教材,领会教材的新理念、新概念、新内容,以训练专业人员的要求训练学生,使美术教学成绩不尽如人意,效果不佳。

六、现行初中美术教材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美术老师,应根据自己所在的地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在好好分析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而不是一味的根据教材,一成不变的、按部就班地去教教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就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美”,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篇4

关键词:高中美术;新课改;尊重主体;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02-02

新课改后,各学科教学呈现出新的气象与生机。美术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担当着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任。高中美术教学多以欣赏美为主要教学任务。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教师要充分关注主体的发展,发挥主体的作用。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去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笔者从事高中美术教学多年,现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在教学中的探索,浅谈一下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精神。

一、要有正确的师生定位

以前的美术教学的弊病集中表现为教师讲得太多,管得太死。教师一味地讲解,殊不知讲出来的是教师个人的理解与体会,这就淹没了学生个体的独特观点与思维。同时教师的讲解属于硬性的灌输,没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后,我们应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退出主角地位,甘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人、同行者与施助者。

例如,课上,教师在大屏幕出示需要欣赏的作品后,不要直接讲出画作的欣赏点,首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去欣赏,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印象与看法,这是充分尊重主体地位的体现;其次,学生们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欣赏点肯定不尽相同,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见,无论是从构图上还是从用色上,是从主题立意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学生只要有一丝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欣赏的初步了,不要让定论辖制学生的思维;再次,学生们不同的见解之间需要有一个沟通与交流的时空,让大家互相提示,互相补充,这也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体现;最后,当学生的发言有独到见解时,教师一定要不吝赞美之辞,以表扬为主,保持学生各抒己见的积极性。这样,才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新课改精神。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高中的美术课课型以美术欣赏以主,所以更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美术课上,教师可提前布置预习或预留课上时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认识,并从中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认识,因为艺术作品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学生遇到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内容时,教师也不要随意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让学生全盘接受,而是要一步步启迪学生自己去作判断。例如在学习中国建筑艺术中的宫殿建筑时,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我们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让学生的探究有方向性;然后教师出示建筑艺术的图片,这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欣赏、去对比、去思考,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所体现出的艺术美;艺术课重在个人从不同角度的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所以教师大可省去自己的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间的理解是相通的,这样能更好地起到彼此交流及相互提示的作用,这种合作也是自主学习的体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建筑之美后让学生自己将这种美诠释出来,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本身更是对美的深入理解。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新课改中比较受欢迎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灵活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等形式,使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让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明显,摆正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美术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强者为师,弱者为生,使水平高的学生产生成就感,让水平低的同学学有所获,这是相得益彰之事。例如在教学古代山水画时,我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制电子版的古代山水画的欣赏图册。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有的负责搜集图片,有的负责打字——标注作者、朝代及画作名称,有的负责排版,排出图片的大小及欣赏的先后顺序等。其实,在制作电子画册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画面的选取、排列、布局与拉伸等就是在体验美,制作画册本身就是在创造美,大家群策群力,相互沟通与协调,一节课下来,图文并茂的电子画册制作过程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们看到自己小组亲手制作的画册在班上播放,成就感与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很骄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新课改中要求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教师要能针对本地或本校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他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让教学理论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系,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品评,更能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也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例如,我们在讲授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时,就可以校园中的雕塑为例,让学生去对熟视无睹的雕塑艺术从美术理论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学生便会有新的发现。当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再对比生活中的实例,他们看到校园中的雕塑不再只是说这是个女孩子在看书,那是个老师托着幼苗的形象,而是会更多地从构图到用色到主题与环境的和谐搭配的角度去鉴赏雕塑的美。

总之,新课改中给我们提高教学效率提出了许多理论指导,我们要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教学中真正去贯彻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都能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麻建才.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中艺术教育的植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篇5

【关键词】美术欣赏;创造个性;创新素质;学习机制;创新教育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美术欣赏课界定在“欣赏”,不能像初中、小学美术课那样“动手”,而有很大的发挥、创造余地。其教学方法不外乎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授受型”教学法。大量的教材内容,众多的名词术语,古今中外,纭纭流派,所涉五花八门,教者常常不得已而拼命“灌输”,学生也只得“全盘接受”。这种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接受型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能学到不少“审美知识”,但毕竟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阻碍了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展。人的创造性的审美意识与活动常常建筑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把审美教育局限在几幅插图和几段解说的文字上,势必限制了学生的兴趣扩散,阻碍了学生创造审美兴趣的勃发。因此,我觉得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其时其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内在的审美要求随时随地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需要。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不以“灌输”为主要手法,而是以“启发”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而重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的创造美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具体的技法,构成了美的实体;而后者是通过若干美学知识构成美的精神,美的理念。美术欣赏所创造的美,不但是一种艺术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能陶冶人,改造人,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的教学结构常常有异于授受型,并不完全依据预先教学设计,不以是否能完成本次教学任务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是否有效发展的标准来时刻调整课堂结构。凡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教学行为就强化与肯定,当学生对某个教学环节发生特别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就应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培养,引导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总之,无论教师有多好的教学形式,也要服从创新的内容。

创造性的美术欣赏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创造个性。所谓创造个性,主要是指实现创造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具有创造性审美心理的人,常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审美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对美有执着的追求,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等等,个性越突出,创造力越强。在整个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创造能力,教师首先得具有创新的素质。教师的创新素质是能运用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一个创造性的教师,要具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以教师的创造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做到教学创新,就必须把握教育科学发展的形式,积极汲取本学科的知识。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教学的特色,巧妙地加以运用,创造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一课时,我着重介绍了“悉尼歌剧院”本来只是一张即兴素描草图,历时17年才完成,突出了“创造是一个过程”的思想;而讲“美国流水别墅”时,则了一个小故事:当时的工人在完工时害怕结构支持不住,迟迟不敢拆除支撑平台的模板,还是莱特亲手举斧砍断支撑木。意在说明,任何创新精神都必须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是创造的基石。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过程中进行创造教学,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数、理、化的创造教学,是“殊途同归”,而美术欣赏教学却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审美对象,完全可以有,也完全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在讲《现代环境艺术》时,我组织学生以无锡的典型建筑为例,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哪怕是“离经叛道”,只要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不必固守程序与模式,根据其时其地其人其情其景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机动地采取学生认可的新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过程。

其次,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学习机制。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地学习。以往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给一张“图纸”,一堆“材料”,让学生按图施工。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蓝图,自己施工。书本不是唯一正确的。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独立地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同的思想,一个与权威不同的见解。这种思想,这种见解或许目前还不能被承认,但是它却是一种智慧的火花,无数的这样的火花,创新教育才可能有燎原之势。有时学生独立见解的提出,可能引起哄笑,但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不完善的见解,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逆向思维,放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诱导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把所学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营养,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美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欣赏,对社会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它的目的在于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创造教学的过程中,在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机制中,教师的一切行为,始终不能离开这个目标。

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能提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见解。美术欣赏,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上了书本就是唯一正确的。学生可以针对书本,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同老师争论。如果老师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么,创新教学才大有希望,教师要善于启发,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于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审美创造教学的一般过程。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高考的指引下,很多学生对高中美术这一门课程并不是很重视,觉得与自己高考成绩的好坏并没有很大的关联。其实不然,高中美术是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紧张的文化课程知识中暂时的解放出来,让学生在高中美术的课堂之中获得轻松愉悦之感,能够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

此外,高中美术教学还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对美的鉴赏和欣赏能力。而通过在高中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天马行空的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的意识,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高中美术课堂开设的重大的意义就是这门课程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新课程改革后也明确提出要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该如何开展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开设鉴赏课吸引学生兴趣

学习美术需要有天赋,但是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和培养。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则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之中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学生对高中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可以开设鉴赏课,通过鉴赏课的开设,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具体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同时因为这是一门鉴赏课所以学生进行学习没有压力,是完全的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课堂上展示出来的画作。所以教师可以规划好整个年度的教学计划,将教学鉴赏课合理恰当的嵌入其中,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可以保持住自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名家之作的图片,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原始洞穴壁画、拉斐尔的圣母壁画、敦煌的飞天壁画、米罗的在深夜与晨雨中的夜莺歌声、中国古人的一些山水画等。通过这些名作的鉴赏,可以让学生被这些精美的画作所吸引,随之学生的兴趣也将得到提高。

此外,教师将一些鉴赏画作嵌入教学之中开展鉴赏课,还需要注意一个层次、顺序的安排。例如进行“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时,就可以将“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原始洞穴壁画”和“米罗的在深夜与晨雨中的夜莺歌声”这两幅经典画作放入其中。这样还有利于导入教学。

所以,开展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这一吸引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一些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在破土生长。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学生进行高中美术的学习,要如何在这一艺术的殿堂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呢?首先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些内容的学习进行大胆的常识和创新。

例如:进行一些构图和进行美术字的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均衡构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对待某一事物的认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新的构图。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很多学生就有可能会打破传统的对称格局,还有的学生会突破常规的色彩使用基础原理,还有的同学会将自己一些奇特的想法表现在画作中……学生的这些行为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并且教师的肯定会让学生对这一学习充满激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的快乐和愉快的审美体验,学生会自主的进行探究和创新设计,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获得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增强交流互动

开展教学,还需要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甚至是争论。在交流和争论中,学生获得了提升,教师一样能够从学生的语言中获得启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一幅画作,一个美术构图的方式和方法,一千个学生也会有一千种想法。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也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发现别人的一些创新性的见解,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展示给别人,与别人进行分享的同时不断和别人进行对比并且不断提高自己。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创新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一种学习活动,是根据创新原理,学习规律,结合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理论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鼓励学生参与到有关的作品评价之中,是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学生参与到有关作品的评价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学生在这样一个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提升,同时,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天马行空的想象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的教学目标。

做好高中美术教学工作,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体验,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张辉,浅谈新课程下高中美术鉴赏的创新教学,教育教学[J],2010年8月刊

[2]程广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美术教育研究[J]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融合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的事物,因此生活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生活热爱之情、道德素养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1.1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又叫做艺术鉴赏能力,其内涵包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以及创造力等,是人们对美的认识以及评价的能力。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将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通过高中美术教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比如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冷色调、暖色调其实就是色彩对心理的影响。如蓝色、紫色、绿色等会让心里产生一种较寒冷的感觉,当学生为家里买窗帘等装饰用品时就可以避免选用这些冷色调的,而是可以选用橙色、黄色等暖色系的,可以给家庭增添温暖的氛围。

1.2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当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对生活的美也会有更深的体会,比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美、风景、盆栽等,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美,还有家庭和睦、亲情友情、良好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这些需要用心感受的美。当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越来越多时,内心对生活的积极因素也会不断地积累,从而使学生的生活心态朝着积极乐观的一面发展,对生活的热爱也会不断增加。

1.3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当生活在学生眼里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时,学生也会对自身做出更高的要求,为生活的美好做出贡献。如学生感受到善良、淳朴、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生活中常见的优秀品质之后,心灵也会得到熏陶,道德素养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2.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2.1积极收集生活素材,课堂教学联系生活

要做到高中美术教学和生活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应注意将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积极地收集生活素材。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教材中的素材也是源于生活,但是教材的内容容纳了各个时代、国家的艺术精华,因此难免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有些差距,因此要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收集有关的生活素材,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以人教版高中美术教学为例,在《标志设计与鉴赏》这部分的教学中,教材中有很多城市的标志、企业或组织的标志等,在这些标志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积极的收集学生日常生活可以见到的标志,比如学校的校徽标志、学校附近的餐厅的标志等等,在课堂上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和学生共同欣赏这些标志的美。

2.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

高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审美的能力运用到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因此要促进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同样以《标志设计与欣赏》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的教学,带领学生去寻找和发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容易被学生忽略掉的各种标志。比如交通标志是极为常见的,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实地观察,想和学生一起了解每个图表的意义,再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标志的美,比如简单明了、形象等。而像餐厅的标志则可以结合餐厅的性质和艺术美去分析鉴赏这些标志。

2.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体会生活之美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却常常被忽略,因此要促进高中美术教学和生活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体会生活之美。比如在相应的教材教学完成之后,老师可以布置以“发现生活之美”为主体的实践型课后作业,比如学到欣赏塑像或者绘画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寻找周边的雕像或者绘画,并且学会鉴赏,然后在下一节课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也可以采取无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观察生活,然后将自己的体会在班级上互相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经过分享学生还会发现自己忽略掉的美,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加强学生审美能力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两者能够更好的融合。

3结语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大等多种因素使得学生少了很多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时间,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因此促进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不仅是美术教学目标的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艺术源自于生活,教学也是为了生活服务,高中美术教学、生活审美教育这两者相融合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道德素养等均具有促进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需要将课堂联系生活、积极开展实践,将课堂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体会生活之美。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篇8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

人类早期的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的综合艺术。在相当长的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教育。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的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

(一)美育是乐教。

从美育的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基本的存在形态。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的地位较为重要,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孔子说,人生的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的美育称为乐教,主要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的母体,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WWw.133229.CoM)。可见,古代美育的乐教形式具有鲜明的情感和趣味性。

当然,古代的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的情感性,它的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的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的有意味的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的最高指向。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但是它的趣味教育的核心则在于“仁”字,所以他又说“里仁为美”。孟子说“充实之为美”,所关怀的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完善。所以,古代的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的手段与途径而已。《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由此可见,作为古代美育的乐教,是一种以社会的道德关怀为内核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另外,古代美育——乐教在形式上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交叉性,还具有杂糅性。所谓交叉性与杂糅性是指古代乐教既与其他教育交合而成,而且乐教之中也常含有非美育的成分。格外令人关注的是,六艺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也就不可能是美育了。六艺教育中,乐与书是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礼是伦理教育,属于德育。数是数学教育,属于智育。射与御则属于技术教育。由此可见,古代的“艺”至少有两层意思,即“艺术”与“技艺”。古代的六艺教育,既重视艺术教育,也注重技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礼”,当然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必须置于六艺之首。显然,古代美育——乐教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逻辑学上的指称,而是以一个简单的概念蕴含着一种运动的复杂的内在意义的逻辑形式。

(二)美育是美术教育。

当美术教育取代传统美育的乐教的时候,美育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尽管称美育为乐教的时间之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艺术教育”的概念则到近代中国社会才出现,而且与“美育”等概念几乎是同一个时期诞生的。然而,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则从根本上显示出由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的变迁。这一时期,在保存中国传统的乐教形态的情况下,西方的素描、写生、钢琴、歌剧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它标志着中国美育现代形态的全面形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今社会转换的时期,尤其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的中国学术界,美学与美术、审美和艺术是不分的,所以美育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也基本通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二点:一点是由于西方人的aesthetic既有美学也有审美的意思,而且西方人在阐述“aestheticeducation”所指涉的通常就是“arteducation”(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德国法兰克福1985年版,第45-50页。)。另一点是中西融合与古今转换,使中国人在许多新的概念形式面前还处于适应时期,一时还不可能得到明晰的理解与运用。所以,人们曾经把美育首先看成是美术教育。

(三)美育是心灵教育。

1889年,约瑟·海文的《心灵哲学》称美学研究的感性为“感受性”;1898年前后,人们已较为广泛地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和新知识,不仅主张政艺分离,事艺分离,(注:康有为:《奏开学校析》,《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而且还认识到美育的主要价值在于“辅翼道德,涵养性情”(注:康有为:《大同书》,《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但是在概念形式上仍称美育为歌乐和乐教。

1901年,蔡元培的《哲学通论》称美学为审美学,称美育为情感教育,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美育形式的内在意义。现代中国学人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略早于艺术教育。1907年,梁启超说:“美术的功用,是把那渐渐坏掉的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吸收趣味的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康健。明白这种道理,便知美术这个东西在人类文化系统上该占何等位置了。”(注:梁启超:《美术与生活》,《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页。)他还说:“美术所以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生发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从求真入手。”(注:梁启超:《美术与科学》,《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初版,第8页。)

王国维则认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作美术何是以当之乎?”(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他又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家教也。”(注:王国维:《去毒篇》,《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1912年,鲁迅先生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认为美育即美术教育,这里的美术教育显然是包含动态、静态等所有艺术形态在内的美术教育。(注: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页。)

1921年,蔡元培还称艺术美育为美术教育,其中的美术也指动、静两类艺术和兼两者之特征的舞蹈艺术。(注:蔡元培:《美术的进化》,《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99页。)直到1936年甚至更晚一些时间,还有人把美育理解为“美术教育”,还是与“美感教育”并立的以教技术为目的的一种美育样式。(注:陈之佛:《谈美育》,《学识》,第1卷1期,1936年5月。)把美育看成由美术教育和美感教育组成,对现代美育的分类研究来说显然是一种贡献,但是,从美术教育概念的取用来说,又体现出现代美育传统具有一种强大的后滞力。就美育概念的使用来说,早就有人提出过不同看法。1921年,《美育》月刊主编吴梦非就学术界对美育概念的运用问题提出了批评。他说,在学术界“除了曾经专门研究美的学问,像蔡孑民几位先生以外,对于美育上往往起一种误解,有人说美育就是美术,亦就是艺术,亦就是美学。这种误解虽然不值作者一笑,但是我们提倡美育的人,亦应该解释解释清楚,使一般人才可以知道研究的路径,亦可以知道各人的责任。”(注:吴梦非:《美育是什么?》,《美育》,第1期第3页,中华美育会1920年编。)由于吴梦非等人的批评,学术界对于美育、美术教育等概念问题很快便作出更为恰当的清理和界定。

(四)美育是情感教育。

在人们普遍地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的时期,艺术教育的功能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早在1922年,梁启超便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了。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他,令他随时可以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阈里头,在若干时间内占领了他心的位置。”(注: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页。)此时,已将美术与音乐、文学并列。由于当时文学的地位比较显赫,所以现代人也有将文学与美术合称的现象。他们说:“若夫最高尚之嗜好如文学美术,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希尔列尔(席勒)既谓儿童之游戏存于用剩余之势力矣,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故其渊源存于剩余之势力,无可疑矣。”(注: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文中希尔列尔即席勒,王国维赞成席勒的观点,认为艺术美育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艺术门类的混称与独立,是艺术教育及其功能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影响较大的是1933年,承钧著《motive(画因)——技巧》一文,首先对美术与音乐艺术进行分类研究。这种现象表明,美术被人们作为艺术总称的概念时代行将结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概念形式将可能在学术界得以普遍的流播。承钧说:“所谓美育教育,所谓自由画教育,总之都是从描写上去观察,又从观察获得认识,是眼的教育。犹如音乐,非有耳的训练不行。但观察以后,能认识什么?——认识美,明白美的组织,及种种的‘相’和价值。在这里有两个和美相同的系统,就是really(真实)和alto(最低音部)的美。”(注:承钧:《motive(画图)——技巧》,《艺术》月刊,上海摩社1933年编。)这种现象表明,音乐作为声音的动态的美术已经从静态的造型的美术中分离出来,音乐与美术是各自独立的艺术。也就是艺术不再是美术,而是各种门类艺术的总称。美育也不再指称为美术教育,而是随着时间流逝与知识空间的推移而被艺术教育取代。所以,大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美育的概念形式就是艺术教育,而且在学术界显示出极其强大而久远的生命力。

上一篇:教学模式改革范文 下一篇:地区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