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时间:2022-06-09 02:10:34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要教育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这样才能了解他们心里的渴求、把握他们的心灵,从而更有成效地教育学生。沟通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与他们充分的交谈,用爱去感化他们。进入初中后,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厌恶、甚至逃避的心态。大多数厌学的学生并不是由于智商低下,而是当前的社会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家庭环境突然改变以及个别学生自己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等内外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

在教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内容时,我拿出一个自制的可旋转、分拆的两根木条,学生们好奇的猜测它与本节课有什么关系?我刚提出要求“谁能帮老师一个忙,拿这个道具展示我们曾经学习过的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台下的学生们踊跃报名,只有小新很犹豫地打量自己的四周,他发现周围的学生都在配合老师的活动,迟疑良久也跟着举起手。我联想到这段时间作为中等生的小新行为变化很大:上课时常常沉默寡言、心事重重;在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时总是不理睬别的同学。主观上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于是我说:“每节课都是点最热情的同学回答,今天我们请一位深藏不露的同学帮助我,你们找找他是谁?”经过学生们一番推荐小新自然当选了。

小新抬头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我暗示“可以不做吗?”。我摇摇头拒绝他的提议。他只得缓慢走上讲台,分拆了两根木条水平放置举过头顶。我提问“这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平行”。我又问“小新,你还能摆出两直线的其他位置吗?”他按照要求,用螺丝固定两根木条让同学观察。学生答道“两直线相交”。我接着问“相交直线成四个角,它们之间可能产生四个相等的角吗,依据是什么?”小新一手固定一根木条另一手转动另一根木条,同时认真地观察四个角的变化。台下一番热烈地讨论后得出:四个角可以相等。阐述依据有“利用对顶角相等”、“邻补角的概念”、“圆周角的等分”的方法。当学生们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方法而沉默时,我转向小新,“你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怯弱地小声嘀咕道“用量角器测量行吗?”我笑着对他说:“你的声音只有我听到了,前排的同学也不听不到呀!你能清晰地告诉所有的同学你自己的答案吗?”他看着我、红着脸大声地嚷道“用量角器测量!”。全班同学怔住了。我告诉他们“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为什么大家没有想到呀,感谢小新。”接着一片掌声响起。平常的小新和同学交流都是低声细语的,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我趁此机会表扬了他。

下课后我找他谈心。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他母亲患上癌症,父亲白天在医院照顾母亲到深夜才回家,没有时间和他交流,他不敢问母亲的病情,也不相信父亲对他讲的情况。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了信息,又告诉他癌症也是可以治愈的。经过我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渐渐放下了心里包袱。从那以后,一有时间我就询问他母亲的病情,了解他的一些特长及爱好,帮助他解决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合适的时机表扬他。慢慢地他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了:成绩很快赶上了其他同学,期末数学还考了满分。

作为教师,尤其容易忽视中等生。事实上,每一个中等生都渴望有优秀的表现,渴望成为好孩子,只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上了,因为优等生容易出成绩,后进生学习障碍会拖累教学进程。为了稳定班级的教学成绩,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策略都是“抓两头”,潜意识中淡化了“促中间”这块。中等生成绩不高不低,表现不差不好,作为班级最稳定的群体,老师对他们特别放心,自然也就很少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给予太多的关注。其实,作为一个中等生害怕被家长和老师漠视,他渴求老师的关心、指导甚至是批评。因为这些都能证明自己受到老师是重视。我们应该给中等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特点,用赞许的眼光看待他们,用慷慨的语言表扬他们,用恰当的方法鼓励他们。赞扬代表一种正面的肯定,鼓励代表对他们未来的期许。中等生最渴望受到关注,哪怕是负面的批评,这些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获得宝贵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鼓舞,在学习上增强信心,从而激发自身的巨大潜质。

上一篇:写给大一 3期 下一篇:一节地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