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消费研究初探

时间:2022-06-09 01:09:59

住房消费研究初探

[摘要]表达性消费侧重消费者的主体呈现。通过以辽宁省某农村的住房消费实践,本文例证表达性消费研究路径的可行性。内化村庄住房消费惯例的村民,在过孩子与过房子的人生导向下,运用建材商品和消费政策,在住房消费过程中,建构着举债建房、稳中求新、兼重实用与美观的消费认知与消费实践,进行着利他性的住房消费。表达性消费或成为透视乡村社会消费变迁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住房消费;消费认知;消费实践;消费记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4-0069-04

现有的农村研究虽然已经关注到消费变迁这一事实,但这一变迁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涵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理论解释。

在物质-规范-表达的消费文化框架内,王宁认为,“消费的表现性,顾名思义,就是消费者通过对消费物或消费行为的符号元素的选择和组合方式来表现、传达和交流某种主观意义或客观信息。”在此基础上,李洪君将表达性消费的内涵具体化:“生活在当代商品世界中的个体,对物质消费文化(使用、交换及符号价值)有着明确的认知。生活在家庭、组织及社区、社会中的个体,对消费规范有着明确的认知……同一个时空/知识体系中的行动者,基本共享通用的实践知识,并以其行动进一步构建着该时空的消费文化。”二人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界定表达性消费,侧重强调消费实践过程中,消费者对置身其中的规范性力量的感知及凭借感知所进行的实践。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主体性表达。承袭二人的观点,笔者提出表达性消费文化的研究路径,透视乡村社会的消费变革。且以辽宁省W村的住房消费为例,对表达性消费的研究路径作出例证。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的住房消费浪潮此起彼伏。社会学视角下研究农村住房消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将住房消费作为自变量,作为透视家庭关系变迁与村庄变迁的窗口。其二,将住房消费作为因变量,从社会文化中寻找农村住房消费变迁的诱因。

W村,地处辽宁省北部。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村民在住房上的基本消费需求是防寒保暖。W村村民经济收入来源虽多样,但除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外,大多数村民依靠土地为生,包括种植玉米、蔬菜、豇豆角、苦瓜、朝天椒等农作物。因此,村民的经济收入多寡多受劳务机会、天气、市场等非村民所能决定的外界因素限制。村民的经济收入有限,户平均年收入在30000-40000元之间。在国内其他村落住房翻修与重建的过程中,w村的庄房仍以土房、圆山房、烽火檐房为主。2000年左右,北京平房、瓦房才相继出现。诸如塑钢门窗、塑料推拉门、苯板、插板等建材商品也是近些年构成村民住房消费的基本配备。为此,笔者主要探索2000年以来该村村民的住房消费。同时,笔者在对该村住房消费的探索性调查中了解到,市场上建材商品价格日益攀升,那些翻修或者新建住房的村民往往会花费掉多年累积的经济收入。年轻村民尚无力支付这样庞大的开支,老年村民多与子女一起居住,并无经济决定权,单独居住的老年村民的住房都具备基本居住的功能,他们并不会翻修或者重建住房。为此,笔者以中年村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住房消费过程中的感知与实践。

一、村民对住房消费的认知

如王宁、李洪君等人所述,表达性消费强调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各种外在制约力量的感知与其基础上的实践。这里,消费认知与消费实践的区别仅为论述方便。消费认知与消费实践彼此相融,村民从消费实践中获得消费认知,又在认知的基础上更新消费实践。笔者此部分主要考察村民在住房消费过程中所建构的消费认知。

村民的住房消费认知源于他们对人生目标和生存环境的感知。一方面,地理气候与经济收入的限制,使得村民不能一次性满足所有的住房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村民的人生目标在于孩子和房子。其中,住房作为村民经济能力的直观体现,又构成村民实现前一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村民有两种住房消费动机,其一,因气候和日常使用,原有住房失去或者丧失满足家庭成员基本居住需求的功能,需要翻修或者新建住房;其二,子女相亲时,住房可以作为彼此家庭的经济能力体现,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可能导向。中年村民的住房传自老辈村民,历经时间变迁,住房的使用价值都会下降,对刚刚脱贫的村民来说,他们仍秉持着一生需要建一次住房的人生导向。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住房消费日显紧迫性,男孩家庭尤其如此。住房消费的重要性的认知使得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会特别留意村内外的建材商品信息,如板材设计的电视广告、电视剧中的家居设计。那些有住房消费计划的村民尤甚。笔者从村落附近的建材商店了解到,建材商店中的商品质量一般,虽有好的建材商品,但是村民们往往支付不起。

孩子与房子的人生目标、经济支付能力与有限的购买范围诸因素,使得村民在住房消费过程中逐渐形成如下消费特点:

孩子与房子的人生目标、经济支付能力与有限的购买范围诸因素,使得村民在住房消费过程中逐渐形成如下消费特点:

1.借钱建房。村民的经济收入取决于市场机会和地理气候。面对建材商品价格和食品价格的普遍上涨,经济支付能力有限的村民逐渐形成自己攒钱和从亲戚邻居家借一部分钱建房的消费习惯。村民对借钱建房的理解是:“农村就这样,攒钱是攒不下,但是还饥荒(债务)还上了。得这么想,假如头五年盖房子,得省五万块钱,物价没上涨这些啊。假如你手里有一万块钱,你攒到三年的情况下,你利息一年银行才给你不到200块钱,你还得存死期的,三年挣利才挣600多元。要物价涨了呢?如果这东西(住房)变成十万、十五万都挡不住。”

2.稳中求新。虽然可以借钱建房,但受村内约定俗成的住房消费惯例的制约,村民形成稳中求新的消费认知。具体表现在,一是住房不能想建就建,想扒就扒。村民常用“穷搬家、富挪坟,胡思乱想扒大门”的说法来表示对类似这一住房消费实践的不满。村民的理解逻辑是“谁没事扒房子玩,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二是住房样式与格局不能过于创新。村内新房建成后,邻里亲戚,特别是打算新建住房的村民会到新房内参观,私下也会评议新房的布局。村民赵某在新建住房时将厨房放到卧室后边,但是他家的柴禾堆在前院。每次生火烧饭,赵某的妻子都要走前门抱柴禾,为此常常埋怨赵某建房时的布局设计,邻里和亲戚也常常拿此打笑做对比。

3.兼重实用与美观。受寒冷气候以及经济能力的限制,2000年之前,村民普遍居住在低矮的圆山房或者烽火檐房里,这样的消费记忆往往成为村民住房消费过程中的一种参照,进而使得村民在住房消费中偏重满足防寒保暖与干净亮堂的消费需求。相似的住房消费体验在其他村民的生活经历中也出现过。有村民描述,“2000年之前,村民住房普遍为木质门窗,冬季为遮挡寒风,村民们会将报纸裁剪成条贴在窗缝处。并用厚厚的油纸将住房的北窗糊上。虽然这样会暖和,但是室内会显得昏暗。”

4.长期性消费。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限的经济收入使得村民不能一次性支付新建住房的所有费用,往往在建成住房后开始偿还欠款。二是有限的经济收入也使村民不能一次性满足所有的住房消费需求,因此形成模糊的、长期的住房消费计划。三是除了经济支付能力外,村民的住房消费需求也因时而变,如村民经济能力的变化、种类日渐丰富的建材商品会影响到村民的住房消费需求。

村民的住房消费融合着村民对人生目标、日常生活规范的感知。过孩子与过房子的人生追求,使得村民的住房消费具有必要性和随子女年龄增长而来的紧迫性。在必须进行住房消费的情况下,有限的经济支付能力使得村民可选择的建材商品有限。内化住房消费惯例,参照住房消费记忆,村民在住房消费过程中逐渐形成举债建房、稳中求新、侧重满足防寒保暖和宽敞亮堂的住房消费需求和长期建房的消费认知。

二、村民的住房消费实践

基于举债建房、稳中求新、实现人生目标与满足住房消费需求的消费认知,村民不断地更新着住房消费实践。毕竟,在国家政策、市场、大众传媒等这些原本外在于农村日常生活的力量开始聚焦农村时,村民的生活势必会受到影响。村民的住房消费实践是他们在面对生存环境变化时进行的策略选择。

1.提前制定住房消费计划。这并不是说村民为建房而提前购置建材商品或有清晰的住房布局设计,而是指村民为满足子女婚嫁的住房消费需求而提早攒钱,乃至提早建房。村民周某2003年即建新房,部分原因为原有住房的使用功能降低,部分原因是对其子未来娶妻问题的考量。周某建房时其子5岁。后来周某的儿子读技校留在城市工作,周某外出打工为儿子在城市购买楼房积累存款。2012年周某贷款为儿子在市郊购置住房。村民李某经济能力有限,在其子说有女朋友时,开始着手进行住房消费。在重新装修原居住房后,又购置弟弟的住房。其居住的住房和所购住房在破损程度上相差不多。李某说没钱给儿子建房,只能让儿子在两个住房中选择一个。

2.住房消费过程中具有利他性。类似李某在住房配置上赋予儿子优先性选择的利他性表现,在W村内并不少见。w村村民进行着利他性的住房消费实践。村内少有男孩入赘到女孩家的案例。男孩家庭,那些经济支付能力有限的村民多选择翻修住房,在翻修时侧重翻修孩子的卧室,并为其子配置结婚所需要的家电。也有村民在为其子新建住房后,修葺下屋或者新建下屋用于自己与爱人居住。下屋原主要用来储放农具、化肥、粮食等物品。现在有些村民修建下屋用于自己居住,村民将其称为下屋,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因为其布局、装修等虽好于原有意义上的下屋,但是却差于为儿子所建的住房。这些村民在新建住房或进行室内布局时,也会借助推拉门、墙壁柜等建材商品为子女隔置出独立的居住空间。如赵某在为其子建房时就用此种方式在西屋旁边隔置出独立的空间,空间的面积按照未来安放双人床和电脑桌来设计。

3.商品与政策的巧妙利用,以满足住房消费需求。诸如用油纸粘贴北窗的消费实践,村民在2000年之前均有体验。这样一种消费记忆促使他们在新建或者翻修住房时倾向于通过选用新型建材商品来更新居住体验。如赵某用壁柜和推拉门设置独立空间的实践。村民多认为,塑料推拉门开拉方便,打开拉门后室内空间就可以变大;拉门拆卸也方便,易于更改室内布局。此外,也有村民在室内装设墙壁镜扩大室内空间。W村所在乡政府有节能减排的政策,如村民出小部分钱,乡政府委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帮助村民搭设沼气池、吊炕等。这一政策很早即有,只是近两年才在村民的住房消费实践中发挥作用。细究之下发现,政策实施之初,大部分村民经济支付能力有限,有些村民觉得不合适。如沼气,村民新建住房时必会搭建火炕用于冬季取暖。W村的布局设计普遍是:卧室内部的火炕与厨房的灶台相连,村民生火烧饭的同时也加热室内火炕的温度,火炕通常占据卧室二分之一的面积。每当火炕被烧热时,卧室内的温度会随之增加。在村民看来,沼气使用过于麻烦,一方面,冬季时,村民直接用灶台的大锅生火烧饭,连带着烧炕取暖,用不到沼气;另一方,夏季虽然可以用沼气,但是因为火炕长久不烧热不适宜居住,夏季也要烧炕。

4.长期性的住房消费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济支付能力的变化,以及住房消费过程中等因气候所致的墙体破损,使得村民的住房消费需求在不断发生改变,继而形成长期性消费的消费认知,进行长期性的消费实践。村民长期住房消费的观念在村民不断修缮住房的实践中有所体现。如村民赵某新建住房时用白色瓷砖粘贴厨房的墙壁,她觉得厨房因为油烟、柴禾带进来的灰尘长久下来会使厨房发黑,用瓷砖粘贴墙壁可以显得亮堂,脏的时候也容易发现。但是她家建造的是楼板结构的住房,雨水与寒冷的气候常年累积的影响使墙壁上的瓷砖脱落,露出黑漆漆的墙壁,不美观且清扫也不方便。赵某在2015年秋季刚刚修缮住房的房顶,因为2015年秋季收人不多,打算在2017年时翻修厨房。其他村民也有借助乡政府的节能减排政策改变室内布局,如搭建吊炕满足其防寒保暖和干净的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封闭的农村开始受到外界的影响。村民的消费实践日渐增多,其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农村正在经历消费变迁。身置其中的村民如何感知与理解,又如何在感知与理解变迁的过程中,应对日益强势的商品化浪潮,进行消费实践。笔者以W村村民的住房消费实践为例进行说明。W村村民过孩子与过房子的人生追求使得住房消费具有重要性,在村庄住房消费的惯例、经济收入与地理气候的限制下,W村村民以城市的住房消费和曾经的消费体验为参照,在内化村庄规范的过程中,借用建材商品、消费政策,一方面建构着长期、有限、举债建房的消费认知,另一方面在住房消费过程中进行利他性的住房消费实践,追求着宽敞亮堂与防寒保暖的消费需求。W村村民进行着表达性的住房消费实践。

笔者根据学术界对表达性消费的界定,尝试以表达性消费研究路径探索村民日常生活消费变迁,以W村居民的住房消费实践来例证该研究路径的可行性。乡村的消费变迁仍在继续,村民也在不断地更新消费认知与消费实践。目前,因年轻一代村民日益增强的城市化生活面向等原因,W村村内住房正丧失保值与增值的功能,有些甚至沦为占用土地的工具,这势必会对村民已经形成的住房消费认知与消费实践产生影响,这也将是笔者下一步的探究方向。

上一篇:在情景中学习,在兴趣中提升 下一篇:英国太落后了?连双11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