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职业教育 促进劳动力转移

时间:2022-06-08 08:59:33

改革职业教育 促进劳动力转移

摘要: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对劳动力转移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劳动力的素质直接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因此,劳动力转移是否能够有效进行,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立足于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完成的《广东省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重点探讨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劳动力转移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17

1 当前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理论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国外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劳动力转移理论,众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劳动力转移行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拉-费景汉理论、托罗达理论、R・赫伯的“推-拉”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理论。其中,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而在国际职业教育理论中,福斯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和需求为出发点。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许多相应的成果。姚晓荣(2004)认为旧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部原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才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因素和深层次障碍[3]。陈宗胜、周云波(2006)认为,决定劳动力是否转移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倾向越大[4]。李俊玲、张广胜(2007)在他们构建的职业教育基尼系数影响农村区域收入不均等哈德函数模型中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其收入水平,在中国农村区域,职业教育分布的不均等程度与农村劳动力收入不均等之间存在着密切而稳定的正相关关系[5]。

综上所述,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界,都认为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对劳动力转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受教育程度在某一层面直接决定着劳动力自身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是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2 劳动力自身素质不足是当前阻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根据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

2.1 大多数企业认为用工需求未被满足

调查统计显示,69.4%的企业认为较难招到合适的员工,并且31.9%的企业认为目前招聘到的员工未能满足工作需求。而根据对劳动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原因的调查统计,课题组发现,缺乏职业技能是最大的阻碍因素,占比达到64.2%,其次是教育水平太低(26.7%)、不能吃苦(26.3%)等。这些都说明,劳动力素质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有序进行。

2.2 经济较发达地区企业对学历要求更高

据调查统计,在学历需求方面,珠三角地区对劳动者的学历要求最高,一半以上的需求都要求高中以上学历,对初中以上学历的接受程度仅为8.1%,而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学历要求则最为宽松,初中以上学历的接受程度有42.2%和40.1%。众所周知,发达地区企业在各方面都对欠发达地区企业起着示范作用,这就从侧面表明,招工企业对学历的要求提高在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

3 改革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

“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目标,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共同发展的全国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多项发展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双转移”深化实施的新阶段,职业教育对劳动力转移的支撑作用仍需要不断增强。

3.1 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

首先,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由于目前我国教育水平极不均衡,农村青少年所能享用的基础教育资源远远比城市匮乏,这就使得许多农村青少年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难以继续升学,同时也不具备足以谋生的一技之长,长此以往,成为社会的边缘人[6]。大力加强面向农村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传授给他们知识和技术,让其懂技术、会经营,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优良后备军,从“源头”上解决转移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

其次,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收入水平。据《报告》统计,在岗农民工经职业技术培训后工资增幅平均达25.4%,普遍高于近年来全省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约为12.3%)。职业教育使受教育的转移劳动力具备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扩充了其就业空间。同时,通过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成为技术素质好、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的新型人才,易于完成职业或技术的转换,能够适应多种就业岗位,从而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稳定性,减少了来回奔波、求职等待的时间和次数,降低了转移成本。

再次,职业教育能够帮助转移劳动力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据调查统计,只有17.2%的劳动者认为自己是城里人,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而在知识和文化水平上的差距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能够改善这一现象,职业教育包括必要的技能培训、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7]。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让他们在经济上融入城市,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劳动者成为懂法守法、文明礼貌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3.2.1 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对转移劳动力培训的规模和数量不够

一方面,我省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仍然薄弱。2009年,全省高职院校办学基本条件各指标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的只有7所。另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影响发展后劲。2009年生师比为29.3:1,离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最低设置标准20:1有较大差距,全省高职院校中初级职称和没有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42.63%,“双师型”教师8760人,仅占专业教师的34.2%,与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仍然有很大差距。

3.2.2 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到位,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地方配套资金在欠发达地区依然较难落实。2009年底至2010年初,全省尚未落实地方配套的县(市、区)有36个,占30%。二是免费助学等政策可能会削弱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以2010年免费补助标准计算,实施免费政策后,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因此而新产生的缺口高达2亿元;按省财政和欠发达地方财政补助以7:3的分担比例计算,地方财政每年要分担0.6亿元。实际上,欠发达地区财政力量无法支撑免费助学政策和基础能力建设两项工作同时推进。

3.2.3 校企合作缺乏广度和深度,培训劳动力转移的针对性不强

一是缺乏政策性和制度上的保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现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体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不足,许多学校还仅仅局限于学生见习实习就业的层面,行业、企业尚未全方位参与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充分实现与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尚未做到有机统一[8]。

3.3 创新职业教育,为劳动力转移提供长效保障

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受益期长、覆盖面广,能够使受教育者获得更为明确的预期收益。因此,建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培训相结合的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农村职教就业准入制度;实行“政府+企业”的定向培养;开展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以及与高校间的合作等方式。

为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就业支撑性,可以按照倾斜转出地8转入地2的比例设立专项资金,在相应资金下设立劳动力转移目标考核体系的一些具体指标:第一,工学结合、校企双制、园区合作、稳定就业等;第二,职业教育培训“实效化”,切实为农村劳动力服务;第三,鼓励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第四,师资和教育资源的提高。总之,在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实施的基础上,应当适应市场经济及农村实际需要发展普惠型的职业教育,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蔡防.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2,(1).

[3]姚晓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4,(4).

[4]陈宗胜,周云波,任国强.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天津市农村社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5).

[5]李俊玲,张广胜.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分布对农村区域间收入不均等影响[J].农业经济,2007,(12).

[6]赵彩虹,李学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中等职业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

[7]连建华.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8]张世敏,蔡杨.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9,(1).

上一篇:独立学院图书馆引入服务营销理念的思考 下一篇:“三步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