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肝功异常

时间:2022-06-08 08:45:21

皮肤瘙痒、肝功异常

病历摘要

患者,女,46岁,因皮肤瘙痒,肝功异常6个月入院。该患于6个月前体检发现肝功异常,之后出现皮肤瘙痒。2个月后发现皮肤黄染,尿黄,乏力,纳差等。门诊多次检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均阴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65~238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45~228U/L,总胆红素35~63μmol/L,总胆汁酸165~183μmol/L,γ-谷氨酸转移酶1165~1186U/L,碱性磷酸酶554~568μmol/L,总胆固醇13.6~15.8μmol/L。B超示胆囊壁毛糙,腹部CT示慢性肝损害,脾稍大。既往健康,无烟酒嗜好,无用药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发育营养一般,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及黄色瘤。心肺正常。肝肋下4.5cm,质稍韧,无触痛,脾未触及。

入院诊断黄疸性肝炎。

诊疗经过 入院后查HB105g/L,WBC、PLT正常,尿胆原(+),尿胆红素(+)。ALTl56U/L,ASTl41 U/L,TBIL63μmol/L,DBIL29 μmol/L,TBA236μmol/L,GGT1388U/L,ALP405 μmol/L,Tch15.3μmol/L,TG4.5μmol/L,LDH165U/L,CK 26U/L,TP 86g/L,ALB45g/L。IgA6.8g/L(0.7~4.2),IgG 22.4g/L(84~192),IgM 3.8g/L(0.5~2.0)。血沉(ESR)65mm/h,巨细胞病毒、EB病毒抗体均阴性,蛋白电泳正常,狼疮细胞(+),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1:160)。

第一次查房

经治医生 根据病历特点诊断病毒性肝炎,但病毒学指标均阴性,梗阻性黄疸无胆管扩张依据,药物性肝炎无用药史,目前诊断不明确。

主治医师 根据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①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为常见病,患者肝功能异常,应首先考虑,尤其是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但病毒学指标均阴性,且微胆管酶及血脂明显升高,不符合病毒性肝炎的特点。②自身免疫肝炎: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类似,常伴皮疹、关节炎等,可有免疫球蛋白升高及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肝炎病毒学指标阴性,不能排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③梗阻性黄疸:微胆管酶(ALP、GGT)及总胆汁酸、血脂明显升高,符合梗阻性黄疸特点。B超、CT示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可以排除结石及肿瘤引起的肝外梗阻性黄疸。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引起的肝外梗阻胆管可以不扩张,以狭窄为主,可有免疫球蛋白升高,不能排除此病。肝内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有病毒和药物,根据用药史及病毒学指标均阴性,可以排除病毒和药物引起的肝内梗阻性黄疸,且此病黄疸明显,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此病原因不明,主要系免疫失调致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多见中年妇女,早期可无不适,主要表现为实验室检查异常,其特点是ALP、GGT升高,A-MA(+),IgM升高,逐渐出现黄疸、瘙痒及由于血脂沉积引起的黄色瘤。本患者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条件,但此病在我国少见,诊断需慎重,可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暂给予支持对症治疗,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钙,瘙痒可给予考来烯胺治疗。

第二次查房

经治医生病理报告示汇管区明显扩大,胆管碎屑状坏死,小胆管增生变性呈梭形细胞样,伴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羽毛状变性,纤维分隔及包绕不明显,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理四期中第II期改变。病人症状无改善,如何进一步治疗,预后怎样?请上级医师指示。

主任医师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报告,可以明确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病程较长,一般分为无症状期、有症状期和肝硬化期,无症状期可达10~30年,很难被发现,到了有症状期乃至肝硬化期,因无特异性表现也难以确诊,大多数被诊断为一般的肝硬化,延误了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一般的肝炎后肝硬化不同,目前尚无特效办法,主要是给予支持对症治疗,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钙,瘙痒可给予考来烯胺治疗,近年国外不少报道,熊去氧胆酸可使ALP、GGT、ALT、胆红素、胆固醇下降,部分报道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肝组织学变化,可使用。糖皮质激索治疗需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大,已不主张应用。因此,此患者可先给予熊去氧胆酸10~15mg/(kg・d)治疗观察。

后 记

经过2个月治疗,病人皮肤瘙痒、乏力、纳差、黄疸消失,肝功、血脂检查基本正常。

上一篇:鼻咽癌57例首诊误诊原因分析 下一篇:青霉素非过敏性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