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非过敏性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

时间:2022-08-21 08:48:05

青霉素非过敏性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

典型病例患者,女,18岁,上呼吸道感染,医嘱给予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皮试阴性后进行注射,此时病人精神紧张,诉说臀部及同侧腿疼痛,询问病人得知一天未进食。注射完毕后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发凉,皮肤湿冷,额部微汗,病人诉头晕,全身无力,立即使病人平卧、保暖,查脉搏、血压正常,立即取50%葡萄糖口服,5分钟后病人面色、口唇逐渐红润,手足湿热,继续平卧30分钟后,病人无症状离去。

讨 论

过敏性不良反应与过敏反应的鉴别:过敏反应是由于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而引起的特异性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喉头水肿、呼吸不规则、皮疹、胃肠道反应、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等症状。非过敏性反应的机理是交感神经与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加,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从而使小动脉、中间小动脉、毛细血管括约肌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造成毛细血管灌流不足,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末端冰凉、手心及额部出汗、心跳加快,严重者发生晕厥。

原因分析:①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②疼痛刺激。③饥饿时,病人对疼痛耐受力下降。④注射时采取坐位、站位等不良。

预防:①首次注射青霉素的病人必需先做皮试,阴性者方可注射。②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分散其注意力,尽量做到无痛注射。③询问病人的进餐情况。④注射速度宜慢,同时观察病人面色有无苍白、口唇有无发绀等症状。⑤最好使病人采取卧位进行注射。⑥如果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时,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较大,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成人不典型手足口病1例

李云涛

资料与方法

患者,女,35岁,双侧手掌、手指、足跖部分别出现约大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白色水疱3天,伴疼痛,于2006年9月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健康,于1周前感觉疲乏倦怠,3天前手足部位出现疼痛性皮疹,口腔无异常感觉。皮肤科检查:双侧手掌、手指、足跖部分别出现约大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白色水疱,以指(趾)的侧缘明显,呈椭圆型。口腔未见溃疡等损害,全身其他部位未见丘疹和水疱等皮疹。诊断:手、足、口病。经内服和外用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数日内痊愈。

讨 论

手、足、口病又称水疱疹病及口炎,是在手掌、足跖及口腔内以发生小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由柯萨奇A16、As、A10等及肠病毒71型引起。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1~2岁婴幼儿最多,成人发病十分少见。手、足、口病多在夏秋季流行,潜伏期4~7天,全身症状轻微,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性口腔炎,即在口腔的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四周绕以红晕。此外,在手足可发生米粒至豌豆大小的水疱,半球状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呈珠白色。主要发生在指(趾)的被面或侧缘,但亦有发生在掌跖及指的掌侧,且与指(趾)皮纹的走向一致。水疱数目不多,但亦可有50个以上,偶可在膝前、臀部,甚至全身发生广泛性丘疹或水疱。末梢血淋巴细胞增加。整个病程约1周,很少复发。本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和病程可以诊断为手、足、口病。提示我们在临床中成人出现相应表现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上一篇:皮肤瘙痒、肝功异常 下一篇:24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