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之我见

时间:2022-06-08 05:34:02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之我见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关键词:教学;策略;探究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学科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以学生为本,贴近社会”的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话可说”,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通过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笔者体会和总结了几种教学策略,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探究。

一、关注学生生活

在新课程的基本思想中这样提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另外,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如:在执教《“我”和“我们”》这一主题时,这个主题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快乐大本营》中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了解为集体可以做哪些事、该承担哪些责任等。记得授课那天,我一走进教室,看到了教室里很乱,帕子湿漉漉的,到处乱扔,班级文化建设所制作的卡片掉到了地上都没有人管,甚至帕子就堆在卡片边,可以说是一片狼藉,地面上的垃圾到处可见……看到这一切,我没有发火,只想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进行教育,我首先只是叫孩子们观察教室,交流自己的所见,说说教室里哪儿让你感到不太对劲……然后,还组织了一分钟把教室里不如意的地方处理一下的比赛,通过活动再引导体会做这些看起来很碍眼的事情不过是我们的举手之劳而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我看到教室卫生有了很大的好转,收到了很大的实效,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联系生活中“小事”的品德课是最有效的。我们常说,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现实中,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课外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过做,言行不一致。原因何在?其实,教师只追求结果,对学生期望很高,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的,学生也不会去犯这些低级错误。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因此,品德课上我们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加深他们的体会,也许才能让孩子们有效地真正约束好自己的行为。

二、积极开展和落实课内外的观察、调查了解、亲自实践等活动

如:在执教《购物有学问》时,开展了“比一比,谁是聪明的消费者”的现场活动,让孩子们利用购物的知识去判断、选择及购买,并且要求孩子们说明买与不买的理由,让孩子们在进行模拟购物的活动中加深对购物学问的掌握。

三、注意各科之间的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如:在执教《我的家乡变了样》时,笔者在组织交流家乡的变化后,让孩子们听歌曲《越来越好》,并且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听清楚歌词中提到的家乡的变化,这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家乡变化的认识:房子大了,电话小了,生活越来越好……而且让孩子们从音乐的欢快、热闹旋律中体会到了人们因家乡变化而产生的幸福和快乐感。相信孩子们也会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因家乡变化之大而自豪的感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张活生生的画面时,学生怎能不为之所动呢?再如:在执教《灾害无情人有情》时,笔者认真收集和选择了《抗震救灾的爱心短片》,孩子们从短片直观的资料中进一步体会到了灾害无情人有情,最后环节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及展示爱心图片,效果真得很不错。我们的课堂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上一篇:践行课改,高中生物教学亟待反思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