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重建 第4期

时间:2022-06-07 07:01:32

信用重建 第4期

目前我国信用状况已严重恶化:企业不归还银行贷款,企业间“三角债”现象普遍,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从假烟、假酒、“毒大米”到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私盐等,这些直接危害到人们群众的健康。从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字看,2000年消费者对虚假广告、假冒商品、计量不足、欺诈骗销等厂商失信行为投诉高达12.53万件。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偷税骗税,编造假帐、假数据,招标投标的“黑箱操作”,豆腐渣工程等大量市场欺诈行为。信用状况恶化直接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给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危害。

规范失信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支持,也离不开完备的法律规范,需要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德治属于思想建设,主要靠内在的自律发挥作用;法治具有强制性、权威性,主要靠外在的他律发挥作用。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也正是提倡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集中体现。

在德治方面: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人无信不立,市无信则乱”,改善恶劣的信用状况,规范市场秩序,有赖于良好的道德水准。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使人民认识到诚信是构建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道德的基石。形成重视信用光荣,破坏信用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首先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胜利的“法宝”。况且信用状况恶化的主要受害者是人民群众,治理失信行为从根本上是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充分依靠群众,加强群众的信用观念,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是形成良好社会信用风气的有效途径。其次,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是联系千家万户生活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发挥其监督作用,加大对失信违规案件的曝光力度,使失信单位和个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制约束很难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治理信用状况恶化问题,更需要从法治方面入手:

第一、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是规范失信行为的基本前提。信用状况的改善要以健全的法制为保障。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使失信行为有法可依;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

第二、建立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将企业、个人信用与其生存联系起来,是抑制失信行为的必要手段。信用体系是指以民间设立的独立中介机构为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及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等证明材料的社会化信用系统。2001年4月国家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表明我国已开始启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后仍需进一步加以健全和完善。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美国,信用记录是个人资料的一部分,购屋置产,添购家具、汽车,甚至就业都要审查个人的信用记录。在这一方面,我国需要逐步建立。同时在建立信用体系过程中,要把企业、个人的信用状况与其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对失信者予以记录在案,限制其经济行为,把不讲信用者淘汰出局。

第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强化对市场的监管职能是规范失信行为的根本保障。监管市场秩序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政府监管不到位,力度不够,主要在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不管阻力有多大,一定要下决心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主要精力放在监管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上。

良好的道德水准,信用观念,加之法律之剑,最终会有效治理当前信用恶化的状况,引导市场经济从无序到有序,真正成为信用经济。

上一篇:凭什么相信市场调查 下一篇:为价格战正名